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乡村(鄉村)xiāng cūn
亦作“ 乡邨 ”。
(1).村庄。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室山诗》:“乡村絶闻见,樵苏限风霄。”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 平叔 又请乡村去州县远处,令所由将盐就村糶易。” 宋 苏舜钦 《谘目五》:“又不可全依 汉 制,人人尽取,恐下户贫民难以应给,况乡邨之间徭役已多。”《儒林外史》第三六回:“ 应天 苏州府 常熟县 有个乡村,叫做 麟紱镇 。”
(2).今亦泛指农村。 艾青 《献给乡村的诗》:“我想起乡村田野上的道路--用卵石或石板铺的曲折窄小的道路。”
(3).乡里,家乡。 唐 王维 《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闺风首邦族,庭训延乡村。” 清 蒲松龄 《流民蒙君恩载送东归》诗:“家中逃者方出门,旧年逃者返乡邨。” ——《漢語大詞典》
(1).村庄。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室山诗》:“乡村絶闻见,樵苏限风霄。”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 平叔 又请乡村去州县远处,令所由将盐就村糶易。” 宋 苏舜钦 《谘目五》:“又不可全依 汉 制,人人尽取,恐下户贫民难以应给,况乡邨之间徭役已多。”《儒林外史》第三六回:“ 应天 苏州府 常熟县 有个乡村,叫做 麟紱镇 。”
(2).今亦泛指农村。 艾青 《献给乡村的诗》:“我想起乡村田野上的道路--用卵石或石板铺的曲折窄小的道路。”
(3).乡里,家乡。 唐 王维 《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闺风首邦族,庭训延乡村。” 清 蒲松龄 《流民蒙君恩载送东归》诗:“家中逃者方出门,旧年逃者返乡邨。”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虚耗 xū hào
(1).空竭。《韩诗外传》卷十:“今百姓之於外,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口,虚耗而赋歛无已,王收太半而藏之臺,是以天火之。”《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自 羌 叛十餘年閒,兵连师老,不暂寧息……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 并 凉 二州遂至虚耗。”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 总章 中, 高宗 将幸 凉州 ,时 陇右 虚耗,议者以为非便。” 明 何景明 《功实篇》:“ 汉武 之才过於 文 景 ,承三世之富厚,不易纪而虚耗者,好大无厌也。”
(2).白白地消耗,浪费。 郑观应 《盛世危言·电报》:“电报,学生测量未準,停报久而虚耗多。” 邹韬奋 《经历》十三:“我自己由‘工’而‘文’,常悔恨时间的虚耗,但是在这一点上却无意中不免得到一些好处。” ——《漢語大詞典》
(2).白白地消耗,浪费。 郑观应 《盛世危言·电报》:“电报,学生测量未準,停报久而虚耗多。” 邹韬奋 《经历》十三:“我自己由‘工’而‘文’,常悔恨时间的虚耗,但是在这一点上却无意中不免得到一些好处。” ——《漢語大詞典》
频年(頻年)pín nián
连年,多年。《后汉书·李固传》:“明将军体履忠孝,忧存社稷,而频年之间,国祚三絶。” 宋 苏轼 《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是以频年遣使,冠盖相望於道。” 鲁迅 《伪自由书·观斗》:“然而军阀们也不是自己亲身在斗争,是使兵士们相斗争,所以频年恶战,而头儿个个终于是好好的。” ——《漢語大詞典》
苦 kǔ《國語辭典》
苦 [ kǔ ]
名- 五味之一。似黄莲、胆汁的味道,与「甘」、「甜」相反。《荀子·正名》:「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
- 难以忍受的境况。如:「诉苦」、「吃苦耐劳」、「受苦受难」、「苦中作乐」、「苦尽甘来」。
- 受累、为难。如:「他如此忍辱负重,真是苦了他了!」
- 磨炼。《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患、怕。《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文选·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旱。」
- 有苦味的。如:「苦瓜」、「苦茶」。
- 艰辛、难受。如:「苦境」、「苦日子」、「一脸苦笑」。《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 愁闷。如:「愁眉苦脸」。唐·李白〈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 尽心尽力的。如:「苦劝」、「苦谏」、「埋头苦干」、「寒窗苦读」。
徵调(徵調)
征集、调用人员或物资等。《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餘徵调,竹使而已。”《金史·卢亨嗣传》:“是时兵兴,徵调烦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 宜绵 又言贼起以来,徵调官兵。”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即遇有警报,仓卒徵调,刻期立至。”
指以徵音为主的调式。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宋沆 为太乐令,知音,近代无比。太常久亡徵调, 沆 乃考钟律而得之。”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五弦弹》:“ 赵璧 五絃弹徵调,徵声巉絶何清峭。” ——《漢語大詞典》
指以徵音为主的调式。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宋沆 为太乐令,知音,近代无比。太常久亡徵调, 沆 乃考钟律而得之。”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五弦弹》:“ 赵璧 五絃弹徵调,徵声巉絶何清峭。”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