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更佩联明月,韧寒秋水,或笞鸾凤,或医麒麟。

吴景奎元代〕《沁园春 赠郑伯洪 强村丛书用大典药房樵唱本

谷□仙田,瑶草谁栽,山中子真。向紫霞洞里,凿开丹室,素华台上,瞻望飙轮。王子吹笙,洪崖握手,烂醉桃花万树春。都休问、蓬莱清浅,天地氤氲。有时澡雪精神。诵蕊笈丹书小篆文。更佩联明月,韧寒秋水,或笞鸾凤,或医麒麟。碧落空歌,紫虚郁秀,径挟飞仙拜玉宸。天门近,听履声直上,高步星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明月秋水鸾凤麒麟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佩 pèi《國語辭典》

佩 [ pèi ]

  1. 古人系在腰带上的一种装饰品。如:「玉佩」。《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 之,杂佩以赠之。」也作「珮」。
  1. 系物在衣带或衣服上。如:「佩剑」、「佩玉」、「那警员身上佩带一把手枪。」《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吾少时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当得宝剑佩之。」
  2. 敬仰信服。如:「钦佩」、「敬佩」。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谢玉环刀等启〉:「垂光既深,铭佩更积。」
联 ( 聯 ) lián
联 [ lián ]
  1. 连结,结合:~合。~结。~系。~络。~盟。~邦。~袂。~名。~想。~姻。~营。珠~璧合。
  2. 对偶的语句:对~。挽~。楹~。上~。下~。
  3. 古代户口编制的名称,十人为联。
明月 míng yuè
(1).光明的月亮。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刘大白 《丁宁·黄昏》:“这秘密的黄昏,一霎时吞了斜阳,又一霎时吞了明月。”
(2).指明珠。《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 王逸 注:“言己背被明月之珠。”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冯浩 笺注:“明月,珠也。”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捐明月於污瀆兮,余又何憾乎今之世。”
(3).喻泪珠。 唐 孟郊 《连州吟》之三:“开缄白云断,明月堕衣襟。”
(4).下一个月。《左传·昭公七年》:“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良止 以抚之。”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春秋左传·明月》:“ 齐 燕 平之月, 公孙段 卒,国人愈惧;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古书传及俗称谓曰明年、明日则有之矣,明月仅见此耳。”  ——《漢語大詞典》
韧 ( 韌 ) rèn
韧 [ rèn ]
     ◎ 柔软又结实,受外力作用时,虽然变形而不易折断,与“”相对:坚~。柔~。~性(亦指顽强持久的精神)。~劲。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1.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2.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3.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2.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3.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1.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3.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秋水 qiū shuǐ
(1).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 河 。” 南朝 齐 陆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岁暮寒飇及,秋水落芙蕖。” 唐 王勃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宋 王安石 《散发一扁舟》诗:“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 清 王士禛 《樊圻画》诗:“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 瀟湘 。” 峻青 《黎明的河边》:“你听,哇--哇--,秋水下来就是这么响。”
(2).比喻明澈的眼波。 唐 白居易 《宴桃源》词:“凝了一双秋水。” 元 赵雍 《人月圆》词:“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今日箇蹙损春山,望穿秋水。”
(3).比喻清朗的气质。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 赵细琼 《木兰花慢·〈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词:“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嫵,都属氤氲。”
(4).形容剑光冷峻明澈。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剑横秋水,靴踏狻猊。”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万金寳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5).比喻明净的镜面。 唐 鲍溶 《古鉴》诗:“曾向春窗分绰约,误迴秋水照蹉跎。”
(6).琴曲名。 元 耶律楚材 《弹秋水》诗:“信意弹《秋水》,清商促軫成。”  ——《漢語大詞典》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1.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1.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1.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2.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笞 chī《國語辭典》

笞 [ chī ]

  1. 用鞭或竹板打。如:「鞭笞」。《墨子·鲁问》:「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
  1. 古代一种用竹板鞭打的刑罚。《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其用刑有五:一曰笞。笞之为言耻也;凡过之小者,捶挞以耻之。」
鸾凤(鸞鳳)luán fèng
(1).鸾鸟与凤凰。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驾鸞凤以上游兮,从玄鹤与鷦明。”《西京杂记》卷一:“ 武帝 匣上,皆鏤为蛟龙、鸞凤、龟麟之象。”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虽啸旨沦亡,不闻鸞凤之响,而琴引未沫,如听水仙之吟。”
(2).比喻贤俊之士。《楚辞·贾谊〈惜誓〉》:“独不见夫鸞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壄。” 王逸 注:“以言贤者亦宜处山泽之中,周流观望,见高明之君,乃当仕也。” 唐 韩愈 《重云李观疾赠之》诗:“劝君善饮食,鸞凤本高翔。” 陈去病 《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诗:“凄迷鸞凤同罹网,浩荡沧瀛阻远游。”
(3).比喻君王。《敦煌曲子词·菩萨蛮》:“良以安国部,金(今)喜迴鸞凤。”《旧唐书·马周传》:“ 太宗 尝以神笔赐 周 飞白书曰:‘鸞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4).比喻美人。 唐 卢储 《催妆》诗:“今日幸为 秦 晋 会,早教鸞凤下妆楼。”
(5).比喻夫妇。《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鸞凤之配,虽有佳期;狐兔之悲,岂无同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岂有百岁不拆之鸞凤耶!”参见“ 鸞凤和鸣 ”。  ——《漢語大詞典》
医 ( 醫 ) yī
医 [ yī ]
  1. 治病:~疗。~术。~务。~道。
  2. 治病的人:~士。~生。~德。
  3. 治病的科学:西~。中~。
麒麟 qí lín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祥瑞。《管子·封禅》:“今凤凰麒麟不来,嘉穀不生。” 宋 黄庭坚 《送范德孺知庆州》诗:“阿兄两持 庆州 节,十年麒麟地上行。” 郭沫若 《屈原》第三幕:“你们要听那妖精的话,说凤凰是鸡,说麒麟是羊子,说龙是蚯蚓,说灵龟是甲鱼。”
(2).比喻才能杰出的人。《晋书·顾和传》:“ 和 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 荣 雅重之,曰:‘此吾家麒麟,兴吾宗者,必此人也。’”
(3).见“ 麒麟阁 ”。
(4).见“ 麒麟殿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