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减肮脏姿,徐思强人意。

湛若水明代〕《送刘祠祭实夫迁宪佥之广右

昔我犹词垣,刘子居黄门。一挥紫薇幕,为发抗直言。

今我掌南礼,实夫在祠祭。不减肮脏姿,徐思强人意。

为上不失听,为下不失正。岂但平贯城,可使天下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减肮脏姿强人

不减(不減)bù jiǎn
(1).不次于,不少于。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七:“臣闻虐暑熏天,不减坚冰之寒。”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若是者,所见殆不减百千人。”《前灯新话·修文舍人传》:“地下之乐,不减人间。” 老舍 《离婚》十一:“媒人的荣耀也不减于催花的春雨。”
(2).不能减少。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辞一官不减身累,增一职已黷朝经。”  ——《漢語大詞典》
肮脏(骯髒)āng zāng
(1).高亢刚直貌。 汉 赵壹 《疾邪诗》之二:“伊优北堂上,骯脏倚门边。” 宋 文天祥 《得儿女消息》诗:“骯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 郑珍 《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诗:“我衰復多病,骯脏不宜世。”
(2).身躯肥胖。 北周 庾信 《拟连珠》:“笼樊之鹤,寧有六翮之期,骯脏之马,无復千金之价。”《集韵·上荡》:“骯,骯脏,体胖。”
(1).污秽;不干净。 李鉴堂 《俗语考原》:“骯脏,俗谓不洁者曰骯脏。”
(2).比喻卑鄙、丑恶。 明 周茂兰 《王五痴积制钱为佛像五躯送供虎丘禅院》诗:“岂其骯脏存胸次,恭成法相係所思。”
(3).糟蹋。 元 柯丹丘 《荆钗记·辞灵》:“苦呵,若是亲娘在日,岂忍如此骯脏。” 明 冯梦龙 《挂枝儿·多心》:“莫把恶话儿骯脏我。”《红楼梦》第五回:“到头来,依旧是风尘骯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漢語大詞典》
姿 zī《國語辭典》

姿 [ zī ]

  1. 容貌、态势。如:「姿颜」、「姿容曼妙」、「舞姿」、「摇曳生姿」。唐·韩愈〈君子法天运〉诗:「利害有常势,取舍无定姿。」
  2. 资质。如:「姿质超人」。汉·王充《论衡·本性》:「初禀天然之姿,受纯一之质。」通「资」。
  1. 放任、纵情。《红楼梦·第六二回》:「二者恐丫鬟们年青,乘王夫人不在家,不服探春等约束,姿意痛饮,失了体统。」
徐 xú《國語辭典》

徐 [ xú ]

  1. 缓慢。宋·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宋·宗泽〈早发〉诗:「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1. 大陆地区徐州的省称。
  2. 国名。周朝初年徐族所建,为吴国所灭。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安徽省泗县北。
  3. 姓。如明代有徐光启。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1.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1.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2.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3.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1.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2.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3.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1.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1. 之读音。
强人 qiǎng rén
亦作“彊人”。
(1).强悍凶暴的人。《史记·酷吏列传》:“ 边通 ,学长短,刚暴彊人也,官再至 济南 相。”评剧《秦香莲》:“我把你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得新忘旧、忘恩负义的强人哪!”
(2). 宋 代边防乡兵的一种。《宋史·兵志四》:“ 河北 、 陕西 强人砦户、强人弓手,名号不一。 咸平 四年,募 河北 民諳 契丹 道路、勇鋭可为间伺者充强人,置都头指挥使。无事散处田野,寇至追集,给器甲口粮食钱,遣出塞,偷斫贼垒。”
(3).强盗。《武王伐纣平话》卷中:“行经数日,前到 华州 山下,忽有数千强人,捉住 姜尚 ,推见太子。”《老残游记》第七回:“若当朝山访道的时候,单身走路,或遇虎豹,或遇强人,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 鲁迅 《花边文学·谁在没落》:“它除了白鼻梁表丑脚,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那是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深意义?”
(4).强有力的人;能人。《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天下未尝无敌人,强中犹自有强人。”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他趾高气扬,昂头挺胸,感到自己是一个强人,又有人给自己抬轿子了。”
(5).身体强健的人。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肺痿肺疽咳嗽上气》:“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  ——《漢語大詞典》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1.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2.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3.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5.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6.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7.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8. 姓。如明代有意秀。
  1.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2.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3.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1.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