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惊听奏章道士说,熊公诉帝怒如焚。

卢若腾明代〕《太文岩贵人设醮

谩言报应事纷纭,皂白到头终自分;每恨无人诛国贼,今知有腹负将军。

鬼神忏遍皆供案,牲币陈空总秽闻。惊听奏章道士说,熊公诉帝怒如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奏章道士

惊 ( 驚 ) jīng
惊 [ jīng ]
  1.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
  2.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3.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4. 出人意料的:~喜。
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1.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奏章 zòu zhāng
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宋 欧阳修 《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 真宗 实録,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 元 萨都剌 《题进士索士岩诗卷》诗:“迫宴封几事,平明出奏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説是已经降了多少。”  ——《漢語大詞典》
道士 dào shì
(1).有道之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介子推 曰:‘ 推 闻君子之道,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后汉书·第五伦传》:“﹝ 第五伦 ﹞遂将家属客 河东 ,变名姓,自称 王伯齐 ,载盐往来 太原 、 上党 ,所过輒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人莫知其处。”
(2).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汉书·王莽传下》:“卫将军 王涉 素养道士 西门君惠 。 君惠 好天文讖记。”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青谿千餘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 鬼谷子 。”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君昆弟六人,先君而殁者四人。其一人尝为 郑 之 滎泽 尉,信道士长生不死之説。既去官,絶不营人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 潘烂头 ,不知何许人,为道士于 京江 ,有异术。”
(3).道教徒。《梁书·沈约传》:“﹝ 沈约 ﹞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称禪代之事,不由己出。”《资治通鉴·梁敬帝绍泰元年》:“ 齐 主还 鄴 ,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论难於前,遂敕道士皆剃髮为沙门。” 胡三省 注:“道家虽曰宗 老子 ,而 西汉 以前未尝以道士自名,至 东汉 始有道士 张道陵 、 于吉 等,其实与佛教皆起於 东汉 之时。” 俞平伯 《重过西园码头》:“受罪有和尚道士可以超度,想呼奴唤婢则有泥塑的金童玉女。”
(4).佛教徒;和尚。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 恢 嘲之曰:‘道士何以游朱门?’ 潜 曰:‘君自覩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树勋》:“ 松公 故喜佛法, 树勋 投其意指,公大赏鉴,因命易装为道士。”  ——《漢語大詞典》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熊 xióng《國語辭典》

      熊 [ xióng ]

      1. 动物名。哺乳纲食肉目。头大,四肢粗短,力气大。用脚掌走路,能攀登树木。全身覆浓毛,有冬眠习惯,而以肉食为主,多产于寒带。
      2. 姓。如清代有熊成基。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1.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2.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1.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称谓:➊ ​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3.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5.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6. 姓。如汉代有公俭。
      1.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2. 雄性的。如:「公鸡」。
      1.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2.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诉 ( 訴 ) sù
      诉 [ sù ]
      1. 叙述,倾吐:告~。~苦。~愿。~衷情。倾~。
      2. 控告:~讼。控~。上~。申~。败~。撤~。
      帝 dì《國語辭典》

      帝 [ dì ]

      1. 天子、君主。如:「称帝」、「先帝」、「三皇五帝」。《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
      2. 天神,宇宙的主宰。如:「上帝」、「天帝」、「玉皇大帝」。《左传·僖公十年》:「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
      3. 泛指其他尊贵的神。《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
      怒 nù《國語辭典》

      怒 [ nù ]

      1. 氣憤、生氣。如:「怒嗔」、「憤怒」、「惱怒」。《淮南子·天文》:「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唐·杜甫〈石壕吏〉詩:「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2. 譴責。《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禮記·內則》:「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後怒之。」漢·鄭玄·注:「怒,譴責也。」
      1. 憤怒的情緒。如:「惱羞成怒」。《論語·雍也》:「不遷怒,不貳過。」
      1. 氣憤的、憤怒的。如:「怒氣衝天」、「怒火攻心」。
      2. 強健、雄勁。《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賈彪傳》:「賈氏三虎,偉節最怒。」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五·寺塔記》:「吳道子白晝地獄變,筆力勁怒。」
      3. 聲勢浩大、勁急。如:「怒濤」、「怒潮洶湧」。
      1. 旺盛。如:「心花怒放」。《莊子·外物》:「草木怒生。」
      2. 奮發。《莊子·逍遙遊》:「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唐·韓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詩:「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轟。」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焚 fén《國語辭典》

      焚 [ fén ]

      1. 燒。如:「玩火自焚」、「憂心如焚」。《春秋·桓公七年》:「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2. 古代刑罰之一。炮烙人犯。《書經·泰誓上》:「焚炙忠良,刳剔孕婦。」《周禮·秋官 ·掌戮》:「凡殺其親者焚之。」
      1. 乾。如:「焚風」。

      焚 [ fèn ]

      1. 僵仆、敗壞。《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一八·春秋左氏音義之四》:「服虔云:『焚,讀曰僨。僨,僵也。』」通「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