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辞章汉魏风同远,文翰苏黄许共能。

湛若水明代〕《过横州吊秦少游二绝句 其二

辞章汉魏风同远,文翰苏黄许共能。对客挥毫还意气,海棠花下卧烟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辞章汉魏文翰苏黄

辞章(辭章)cí zhāng
(1).诗文的总称。《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 ﹞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 晋 之辞章,瞻望 魏 采。”《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 贺 ﹞七岁能辞章。” 宋 叶适 《栎斋藏书记》:“若夫言语之縟为辞章,千名百体,不胜浮矣, 韩 欧 虽挈之於古,然而益趋於文也。” 清 刘大櫆 《徐崑山文序》:“余性喜为辞章, 崑山 亦舍是无以为好。”
(2).文章的写作技巧;修辞。  ——《漢語大詞典》
汉魏(汉魏)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骈字类编》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1. 距离长,与“”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 时间长:~古。~祖。长~。永~。
    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 深奥:言近旨~。
    5. 姓。
    远 [ yuàn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文翰 wén hàn
    (1).文章;文辞。《晋书·刘伶传》:“未尝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 唐 韦应物 《扈亭西陂燕赏》诗:“况逢文翰侣,爱此孤舟漾。” 清 蒋士铨 《一片石·宴阁》:“即烦他二人文翰,成我墓志。”《红楼梦》第七九回:“这 夏 家小姐十分俊俏,也略通文翰。”
    (2).公文信札。《晋书·温峤传》:“拜侍中,机密大谋,皆所参综,詔命文翰,亦悉豫焉。”《新唐书·薛收传》:“ 元敬 掌文翰,号称职。”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按 唐 旧説,礼部郎中掌省中文翰,谓之南宫舍人。”
    (3).鸟名。即锦鸡。《逸周书·王会》:“ 蜀 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 孔晁 注:“鸟有文彩者。”  ——《漢語大詞典》
    苏黄(蘇黄)sū huáng
    宋 代文学家 苏轼 、 黄庭坚 的并称。《宋史·文苑传六·黄庭坚》:“ 庭坚 於文章尤长於诗, 蜀 、 江西 君子以 庭坚 配 軾 ,故称 苏 黄 。” 元 马定国 《四月十日遇周永昌》诗之二:“世无 苏 黄 六七子,天断文章三十年。” 清 赵翼 《余简稚存诗答嫌百年太少再简奉酬》诗:“ 宋 亦有 苏 黄 ,旗鼓相周旋。”  ——《漢語大詞典》
    许 ( 許 ) xǔ/hǔ
    许 [ xǔ ]
    1. 应允,认可:~可。允~。特~。
    2. 承认其优点:赞~。嘉~。
    3. 预先答应给与:~诺。
    4. 女方接受男方求亲:~配。~嫁。以身相~。
    5. 或者,可能:也~。或~。
    6. 处,地方:何~人。
    7. 表示约略估计的词:几~。少~。
    8. 这样:如~。
    9.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
    10. 姓。
    许 [ hǔ ]
    1. 〔~~〕众人共同用力的声音。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1.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2.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1.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1.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1.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2.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1.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1.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1.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