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至诚能动物,直道不随时。

王缜明代〕《次贺志同侍御感怀韵时志同巡按福建闻京师大水抗疏请建储裁内侍时多忌之

豹变增文采,鸿飞振羽仪。至诚能动物,直道不随时。

日远容光射,天高化轴移。从来忠烈士,铁石托盟期。

皂囊全气节,白简肃容仪。闽海澄清日,虞廷纳谏时。

霜飞妖祲息。风捲宿云移。世路真多险,明良自有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至诚能动直道随时

至诚(至誠)zhì chéng
(1).极忠诚;极真诚。《管子·幼官》:“用利至诚,则敌不校。”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计倪》:“愿君王公选於众,精鍊左右,非君子至诚之士,无与居家,使邪僻之气,无渐以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夫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天下所以服从无抵冒者,又非独其禁严而治察之所能致也。盖亦以吾至诚恳惻之心,力行而为之倡。”
(2).古儒家指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朱熹 集注:“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
(3).极其真挚诚恳的心意。《汉书·刘向传》:“其言多痛切,发於至诚。”《后汉书·窦融传》:“ 融 小心,久不自安,数辞让爵位,因侍中 金迁 口达至诚。”  ——《漢語大詞典》
能动(能動)néng dòng
犹言自觉的、主动的。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七:“每一个人的胳臂上将缠起‘青白’的符记,表示他们是能动的而非被动的力量。”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三:“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 列宁 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词和仂语的界限问题》:“人类使用语言,就应该能动地说明语言现象,而不应该受语言现象的束缚。”  ——《漢語大詞典》
物 wù《國語辭典》

物 [ wù ]

  1. 存在于天地间一切人事物的通称。如:「天生万物」。《易经·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列子·黄帝》:「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
  2. 指我以外的人、事、境界。相对于「我」而言。如:「物我两忘」。《史记·卷二四·乐书》:「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指作品或言谈中的内容。如:「言之有物」。《文选·陆机·文赋》:「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4. 典章制度。《左传·哀公元年》:「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新唐书·卷九六·杜如晦传》:「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5. 特指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羊权为黄门侍郎,侍简文坐。帝问曰:『夏侯湛作羊秉叙绝可想。是卿何物?有后不?』」唐·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1. 选择。《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议远迩。」《淮南子·缪称》:「欲知天道察其数,欲知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从其欲。」
  2. 寻求。如:「物色」。
直道 zhí dào
(1).古道路名。(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百一十二年)命 蒙恬 开筑,北起 九原 (今 内蒙古 包头市 西北),南至 云阳 (今 陕西 淳化 西北),是联结 关中 平原与 河套 地区的主要通道。《史记·蒙恬列传论》:“吾适北边,自 直道 归,行观 蒙恬 所为 秦 筑 长城 亭障,堑山堙谷,通 直道 ,固轻百姓力矣。”《新民晚报》1984.6.8:“‘ 秦始皇 直道 ’原来是一条专供军队大规模进攻的宽阔大道……全长一千四百里。由于是‘直道’,因此遇山开山,遇沟填沟,工程十分浩大。”
(2).泛指直的路。《北史·张衡传》:“帝上 太行 ,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魏书·太祖纪》:“车驾将北还,发卒万人治直道。”
(3).犹正道。指确当的道理、准则。《礼记·杂记》:“其餘则直道而行之是也。”《韩非子·三守》:“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 唐 吕岩 《促拍满路花》词:“是非海里,直道作人难。”《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二:“﹝ 朱熹 ﹞慨然叹息道:‘看此世界,直道终不可行!’”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五:“‘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随时(隨時)suí shí
(1).顺应时势;切合时宜。《易·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王弼 注:“得时,则天下随之矣。随之所施,唯在于时也;时异而不随,否之道也。”《国语·越语下》:“夫圣人随时以行,是为守时。” 韦昭 注:“随时: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祖不得称皇考》:“好古之士,当随时变通,所谓礼从宜也。”
(2).任何时候;不拘何时。 唐 骆宾王 《与程将军书》:“随时任其舒卷,与物同其波流者矣。” 宋 张道洽 《岭梅》诗:“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巴金 《秋》四:“你高兴,随时可以来耍。”
(3).随着季节时令。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夏凉寒燠,随时取适。”
(4).跟随时俗。 明 张居正 《请戒谕群臣疏》:“毋持禄以养交,毋依阿淟涊以随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