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濯濯见、新桐晨露。

邹祗谟清代〕《三台 用琅琊氏事,赠王阮亭三十初度,戏用辛稼轩用陆氏事,送玉山陆令体

忆长安握手萧寺,倾倒风流如许。讲毗昙、年少重僧弥,把团扇、名齐法护。

连宵过、喜听蝉联语。濯濯见、新桐晨露。两丸髻、对酒清歌,白玉手、谈庄挥麈。

向西山、时看爽气,却种此君同住。洒白练、夭矫似惊龙,爱写洛神遗赋。

高舆披鹤氅,广陵路。都争识、神仙风度。芙蓉第、纱帽隐囊,凤凰池、琼林珠树。

羡吴苑小令题诗,兰亭右军作序。看车前、赫奕八驺来,更邓禹、笑人何处。

便插簪、散帻成高步。封禅书、诵来无误。况庭际、蜡凤叠棋,数公才、又还如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濯濯晨露

濯濯 zhuó zhuó
(1).光明貌。《诗·商颂·殷武》:“赫赫厥声,濯濯厥灵。” 郑玄 笺:“濯濯乎其见尊敬也。” 孔颖达 疏:“濯濯乎光明者,其见尊敬如神灵也。”
(2).明净貌;清朗貌。《诗·大雅·崧高》:“四牡蹻蹻,鉤膺濯濯。” 毛 传:“濯濯,光明也。”《晋书·王恭传》:“ 恭 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 唐 乔知之 《折杨柳》诗:“可怜濯濯春杨柳,攀折将来就纤手。” 宋 苏轼 《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诗:“初如濛濛隐山玉,渐如濯濯出水莲。”
(3).肥泽貌。《诗·大雅·灵台》:“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毛 传:“濯濯,娱游也。” 郑玄 笺:“鸟兽肥盛喜乐。” 孔颖达 疏:“娱乐游戏,亦由肥泽故也。”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濯濯之麟,游彼灵畤。”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魔见》:“体濯濯以驯肥,常侍 姬文 于 灵囿 。” 清 周志蕙 《柳》诗:“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
(4).光秃貌。《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赵岐 注:“濯濯,无草之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徵信录》:“传闻 岑西林 从 武昌 逃走时,竟薙去鬚髯,溷杂人众中而出,今其頷下已濯濯矣。” 茅盾 《雾》:“中间最大的一峰竟还有濯濯地一大块,像是癞子头上的疮疤。”
(5).象声词。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证篇》:“大肠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漢語大詞典》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1.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2.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1.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2.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3.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4.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5.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1.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桐 tóng《國語辭典》

桐 [ tóng ]

  1. 参见「泡桐」、「梧桐」、「油桐」等条。
晨露 chén lù
(1).朝露。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晨露夕阴,霏云四委。” 唐 韩愈 《庭楸》诗:“濯濯晨露香,明珠何联联。” 唐 韦应物 《寄中书刘舍人》诗:“晨露方愴愴,离抱更忡忡。”
(2). 商汤 时乐歌名。《吕氏春秋·古乐》:“ 汤 乃命 伊尹 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 高诱 注:“《大护》《晨露》《九招》《六列》、皆乐名。”《列子·周穆王》:“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变宫调》:“更有《薰风》曲,方闻《晨露》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