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此景曾几见,额感大造庥。

弘历清代〕《石门店示直𨽻总督那苏图并随驾地方官

负山以为郭,环之清浅流。田家无背势,取次成村陬。

东邻复西舍,豆架更瓜畴。工圃饱於茹,学稼蕲有收。

是时诸务毕,赛社椎肥牛。筑场地鲜隙,比户人无愁。

莫知苗硕辈,亦道今逢秋。熙熙胥乐康,历览豁双眸。

吁此石门店,往者数经由。黄尘暗远天,春旱锁眉头。

白水积低田,秋霖切已忧。此景曾几见,额感大造庥。

随行封疆臣,给事千石俦。来来听余言,繄予有后谋。

耕九而馀三,屡丰毋或偷。既富曰教之,吾闻诸前修。

催科幸未加,休养尚应筹。否泰况循环,持盈可懈不。

与我共此者,舍汝其谁求。后乐纵不无,先忧岂有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几见大造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景 jǐng/yǐng《國語辭典》

景 [ jǐng ]

  1. 日光。《文选·张载·七哀诗二首之二》:「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 时光。《文选·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怀杂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3. 可供玩赏的形色。如:「风景」、「山景」、「景物依旧,人事全非。」
  4. 情况、境遇。如:「晚景凄凉」。宋·苏轼〈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诗:「解襟顾景各箕踞,击剑赓歌几举觥。」《红楼梦·第四六回》:「率性把方才凤姐过去回来所有的形景言词,始末原由,告诉与他。」
  5. 戏剧中因布幕不同而画分的段落。如:「第一幕第三景」。
  6. 姓。如战国时楚国有景差。
  1. 仰慕。如:「景仰」。《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今恺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1. 大。《诗经·小雅·小明》:「神之听之,介尔景福。」《隋书·卷三·炀帝纪上》:「朕嗣膺景业,傍求雅训,有一弘益,钦若令典。」

景 [ yǐng ]

  1. 物体的形影、阴影。《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同「影 」。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几见(幾見)jǐ jiàn
(1).谓见之不久。《诗·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郑玄 笺:“人君内善其身,外修其德,居无几何,可以立功。犹是婉孌之童子,少自脩饰,丱然而稚,见之无几何,突耳加冠为成人也。”
(2).何曾见,少见。 明 高攀龙 《讲义·我未见好仁章》:“几见好富贵的都好得来,恶贫贱的都恶得去……几见有好仁而好不来,恶不仁而恶不去者。”  ——《漢語大詞典》
额 ( 額 ) é
额 [ é ]
  1. 人脸头发以下、眉毛以上的部分,或某些动物头部大致与此相当的部位(俗称“脑门子”):~头。~角(jiǎo )。
  2. 牌匾:门~。匾~。
  3. 规定数量:~数。~外。定~。余~。超~。空~。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1.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3.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4.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5.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6.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1.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2.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1.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1.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大造 dà zào
(1).大功劳;大恩德。《左传·成公十三年》:“ 文公 恐惧,绥静诸侯, 秦 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於西也。”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则幕府无德於 兗 土之民,而有大造於 操 也。”《三国志平话》卷上:“专令 张飞 持书远见,倘蒙大造,特为解围。非特 刘备 蒙恩,抑且生灵受惠。”
(2).指天地,大自然。 南朝 宋 谢灵运 《宋武帝诔》:“业盛曩代,惠侔大造,泽及四海,功格八表。” 唐 刘长卿 《重推后却赴岭外待进止寄元侍郎》诗:“大造功何薄,长牟气尚冤。” 明 李东阳 《殿试读卷东阁次都宪屠公韵》:“文章妙极寰区选,陶冶同归大造仁。” 清 黄景仁 《大造》诗:“大造视羣生,各如抱中儿。”  ——《漢語大詞典》
庥 xiū《國語辭典》

庥 [ xiū ]

  1. 休息。《說文解字·木部》:「休,息止也。庥,休或從广。」同「休 」。
  2. 庇蔭、保護。《玉篇·广部》:「庥,庇庥也。」唐·韓愈〈潮州祭神文〉:「山川之神,克庥于人。」
  1. 樹蔭。《爾雅·釋言》:「庥,廕也。」晉·郭璞·注:「今俗語呼樹廕為庥。」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