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西风三叠兮声始洋洋,黄金满地山花香。

祖柏元代〕《题松溪渔隐图

老树惊鹊,枯莎怨螀。幽人对景炯不寐,西风一叠神凄凉。

我欲渡,河无梁。我欲济,津无航。攀鳞附翼愧凡骨,化金点石无仙方。

腰金秉象兮我貌弗扬,剸蛟缚虎兮我机弗张,有弓无由挂扶桑。

夜光明月孰辨昔那子,黄河太华谁是今欧阳。天宽地大若无碍,无处可著诗人狂。

西风再叠兮形无尔伤,黄鹄可跨兮苍虬可骧。南箕可簸兮北斗可浆,所不可以智力而致者惟命之常。

何圣贤亦不能免于厄兮,或毁于臧,或畏于匡。然大人虎变有不可得而测者,岂非寻常之中而有筑岩之傅,钓磻之吕,卧庐之亮,纳履之良者耶?

西风三叠兮声始洋洋,黄金满地山花香。呼童重洗琥珀觞,篱菊已露螯已霜。

乐天知命兮吾亦从此逝矣,相与忘形乎无何有之乡也。

歌欲断,夜将半。拔剑起舞无人伴,却对嫦娥影淩乱。

君不见芙蓉晓梦万花酣,有人却恨春宵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西风三叠洋洋黄金山花

西风(西風)xī fēng
(1).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 唐 李白 《长干行》:“八月西风起,想君发 扬子 。” 清 陈维嵩 《百字令·送周求卓之任荥阳》词:“西风夕照,老鸦啼上枯树。”
(2).喻一种势力或倾向。今多比喻没落腐朽的势力。《红楼梦》第八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贺敬之 《伟大的祖国》诗:“看牛鬼蛇神,正节节溃败,东风浩荡西风衰。”  ——《漢語大詞典》
三叠(三疊)sān dié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迭。 宋 苏轼 《仇池笔记·阳关三迭》:“余在 密州 , 文勛 长官以事至 密 ,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
(2).三首。 宋 岳珂 《桯史·李白竹枝词》:“是夜宿於驛,梦 李白 相见於山间。曰:‘予往謫 夜郎 ,於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世传之不子细,忆集中无有,三诵而使之传焉。’”
(3).犹三通,三遍。 宋 梅尧臣 《初冬夜坐忆桐城山行》诗:“书之空自知,城上鼓三叠。”
(4).犹三折。指 庐山 三迭泉 。 宋 戴复古 《庐山》诗:“九叠屏风三叠水,更无诗句可形容。” 元 李洞 《庐山记》:“四围峦障欲合,泉若琼帘,从空悬布,为三叠而下。”  ——《漢語大詞典》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4. 名誉:名~。
  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1.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3.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1. (一)​1.2.之又音。
洋洋 yáng yáng
同“ 养养 ”。
(1).盛大貌。《诗·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毛 传:“洋洋,盛大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魏文 之才,洋洋清綺,旧谈抑之,谓去 植 千里。” 宋 苏轼 《卓锡泉铭》:“ 辩 来四年,泉水洋洋,烹煑濯溉,饮及牛羊。” 王闿运 《丁锐义传》:“ 鋭义 曰:‘ 古隆贤 自奋而来,再败於我,既愳且耻,故出不得已之计,招聚残贼,洋洋而来,以外示有餘,非有谋也。’”
(2).广远无涯貌。《诗·大雅·大明》:“牧野洋洋。” 毛 传:“洋洋,广也。”《楚辞·大招》:“西方流沙,漭洋洋只。” 王逸 注:“洋洋,无涯貌也。” 清 龚自珍 《赠太子太师卢公神道碑铭》:“迤邐而南,移节迁旂, 岭海 洋洋。”
(3).众多貌。《诗·鲁颂·閟宫》:“万舞洋洋,孝孙有庆。” 毛 传:“洋洋,众多也。” 汉 刘向 《说苑·尊贤》:“蟹堁者宜禾,洿邪者百车,传之后世,洋洋有餘。”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六:“﹝ 陆璣 ﹞每於樽俎间,走笔为诗文,洋洋数千言。”《花城》1981年第2期:“譬如桌子,暂时一个房间里还只有一张。如果有一个人先占据下来……给远方的女朋友写上一封洋洋万言的情书,那么,同室里的另外三个人,就只好各寻方便了。”
(4).美善。《书·伊训》:“圣謨洋洋,嘉言孔彰。” 孔 传:“洋洋,美善。”《汉书·韦贤传》:“洋洋 仲尼 ,视我遗烈。” 明 方孝孺 《癸酉岁京府徵考试继奉蜀王殿下命述事》诗:“封内数十州,德声蔼洋洋。”
(5).充满貌。《礼记·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孔颖达 疏:“洋洋,谓道德充满之貌。”《花城》1981年第4期:“眼角眉梢,一动一静,灵秀之气洋洋欲溢。”
(6).形容声音响亮。《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周朝飨乐章》:“衣冠济济,鐘磬洋洋。” 明 刘嵩 《题余仲扬画山水图为余自安赋》诗:“囊琴未发絃未奏,已觉流水声洋洋。”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四:“这时他洋洋大声的说。”
(7).舒缓貌;迟缓貌。《孟子·万章上》:“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赵岐 注:“洋洋,舒缓摇尾之貌。”《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秦重 又得亲炙一番,心中愈加疑惑。挑了油担子,洋洋的去。”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明武宗遗事》:“司閽者唤 林 入,见其行装暗淡,疑为抽丰之客,洋洋摇首。” 冰心 《寄小读者》二九:“我合上书,又洋洋的走了出去,出门来一天星斗,我长吁一口气。”
(8).自得貌;喜乐貌。《古文苑·班固〈十八侯铭〉》:“洋洋丞相,势譎师旅。” 章樵 注:“洋洋,得意貌。”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巢大郎 已知 陈定 官司问结,放胆大了,喜气洋洋。” 陈毅 《过黄泛区书所见》诗:“气象一新,其乐洋洋。”
(9).感动貌。 唐 韩愈 《上宰相书》:“枯槁沉溺魁閎宽通之士,必且洋洋焉动其心。”
(10).无所归貌。《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王逸 注:“洋洋,无所归貌也。” 宋 司马光 《和王介甫烘虱》:“大者洋洋迷所适,奔走未停身已堕。”
同“ 养养 ”。 忧思貌。《礼记·中庸》:“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郑玄 注:“洋洋,人想思其傍僾之貌。”《尔雅·释训》:“悠悠、洋洋,思也。” 郭璞 注:“皆忧思。” 邢昺 疏:“《诗·邶风·二子乘舟》云:‘中心养养。’此皆想念忧思也。洋、养音义同。”  ——《漢語大詞典》
黄金 huáng jīn
(1).指铜。《书·舜典》“金作赎刑” 孔 传:“金,黄金。” 孔颖达 疏:“此传黄金,《吕刑》黄铁,皆是今之铜也。”
(2).金属名。赤黄色,质柔软,延展性大。为贵重金属,多用来制造货币、装饰品等。《易·噬嗑》:“六五:噬乾肉,得黄金。” 高亨 注:“噬乾肉得黄金,盖有人置黄金粒于乾肉之中,以谋害食者,食者以齿嚼之,而发现黄金粒也。”《史记·平準书》:“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白金,银也。赤金, 丹阳 铜也。” 唐 杜甫 《望牛头寺》诗:“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莲池,池底以金沙布地。”《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如本地用,有现成的县城里字号票子;远路用,有现成的黄金,带着岂不简便些?”
(3).泛指钱财。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4).道教仙药名。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
(5).比喻金黄色的东西。 唐 罗隐 《皇陂》诗:“垂杨风轻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 前蜀 尹鹗 《金浮图》词:“压红茵,凤舞黄金翅。” 宋 苏轼 《九日寻臻闍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诗之一:“试碾露芽烹白雪,休拈霜蕊嚼黄金。”
(6).石名。《淮南子·墬形训》:“黄埃五百岁生黄澒,黄澒五百岁生黄金,黄金千岁生黄龙。” 高诱 注:“石名也。”
(7).比喻功名事业。 清 龚自珍 《梦中作四截句》之二:“黄金华髮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
(8).比喻宝贵。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五章:“秋天,又一个秋天--庄户人家的黄金季节来到了。”亦喻尊贵的身体。 清 李渔 《风筝误·诧美》:“也亏我屈黄金先陪膝头,请宽衣,莫怕羞。”  ——《漢語大詞典》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1.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2.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3.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4.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5.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6.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7. 姓。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1.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2.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4.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5.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6.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7.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8.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9.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1.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2.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1.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山花 shān huā
(1).山间野花。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诗》:“水流平涧下,山花满谷开。” 唐 杜甫 《早花》诗:“腊日 巴江 曲,山花已自开。” 金 赵秉文 《仿摩诘“独坐幽篁里”》诗:“石上多古苔,山花间红碧。” 陈毅 《枣园曲》:“喜四面山花无数, 延河 水伴秧歌唱,看诗词大国推盟主。”
(2).植物名。 唐 段公路 《北户录·山花燕支》:“山花,丛生。 端州 山崦间多有之。其叶类蓝。其花似蓼,抽穗长二三寸,作青白色。正月开。土人採含苞者卖之,用为燕支粉,或持染绢帛,其红不下蓝花。”  ——《漢語大詞典》
香 xiāng《國語辭典》

香 [ xiāng ]

  1. 芬芳美好的气味。如:「花香」、「书香」、「粉香」。
  2. 用香料制成棒、线、球、饼的东西,可供拜祭鬼神或驱除蚊虫。如:「线香」、「檀香」、「烧香」、「蚊香」、「焚香操琴」。
  3. 比喻女子。如:「怜香惜玉」、「香消玉殒」。
  4. 姓。如战国时齐国有香居。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亲吻。如:「香一香脸」、「香一下好吗?」
  1. 气味美好。如:「香茗」、「香泉」、「这饭很香。」唐·杜甫〈古柏行〉:「香叶曾经宿鸾凤。」
  2. 与女性有关的。如:「香闺」、「香魂」、「香汗淋漓」。元·王德信〈十二月过尧民歌·自别后遥山隐隐〉曲:「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1. 酣畅。如:「吃得很香」、「睡得很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