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身垂涎口,生死争一釐。
吾宗富清制,学海无漘湄。洪涛驾三山,逸兴不可羁。
抱此未获骋,造化真小儿。迩来二十年,奸谀取世资。
枭鸢志气满,鸾翮戢固宜。皎皎空谷姿,谁复咏来思。
上天既悔祸,威命方飙驰。远裔复干纪,危涂动噫嘻。
我生落世纷,备尝忧与疑。敌帐如鬼国,漂堕惊渺瀰。
苍苍安可问,泯然空自知。脱身垂涎口,生死争一釐。
事机如电转,由来难逆推。况当艰危际,志愿常参差。
小已安足念,身世久已遗。但有区区心,痛愤难伸眉。
知公爱我厚,怪我色不移。新诗沃烦襟,胜彼白玉卮。
天葩轻组绣,清芬吐鲜奇。复如游玄圃,紫鸾杂文螭。
云烟忽中断,宛虹露长鬐。惊叹方未已,复歌清远词。
南溟雄绝境,句中得潜窥。想当白日昼,微风皱琉璃。
写作泠然音,听者自忘疲。顾我才识短,颇似临江麋。
居然羡两骥,蹇步何由追。因念玉川子,茅屋无藩篱。
搜肠五千卷,不救寒与饥。弄笔颇惊众,取谤祗自疧。
闭门烹月团,笼头帽斜攲。险语已绝俗,忧世良可师。
公诗足高韵,千载若同时。思得素涛瓯,一洗中肠悲。
飘然游八极,追琢娥与羲。封题幸早寄,伫看清风随。
蓬莱见群仙,为诵玉川诗。群仙司下土,闻此应忸怩。
却须问人世,徐徐说津涯。上言天子圣,盛德方应期。
下言苍生苦,梗莽须平治。他官地位多,主者当为谁。
愿速扫奸孽,不复烦灵旗。神京朝万国,复见汉官仪。
归来颂中兴,当才勿吾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脱身 tuō shēn
抽身摆脱。《史记·项羽本纪》:“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唐 皎然 《早春书怀李少府》诗:“脱身投彼岸,吊影念生涯。”《水浒传》第四六回:“倘或入城事发拿住,如何脱身?”《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寳玉 见 王夫人 来了,明知不能脱身,只得陪笑。”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 眉间尺 遇到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 ——《漢語大詞典》
垂涎 chuí xián
(1).因想吃而流口水。 唐 柳宗元 《三戒·临江之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桂迁 ﹞见妻与二儿攒聚先啖,不觉垂涎。” 茅盾 《诗与散文》:“你喘息垂涎,象一条狗!”
(2).比喻十分羡慕,极想得到。 宋 苏轼 《〈汉鼎铭〉引》:“自 春秋 时 楚庄王 已问其轻重大小,而 战国 之际, 秦 与 齐 楚 皆欲之, 周 人惴惴焉,视三虎之垂涎而睨己也。”《红楼梦》第六四回:“﹝ 贾璉 ﹞每日与 二姐儿 三姐儿 相认已熟,不禁动了垂涎之意。”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十分羡慕,极想得到。 宋 苏轼 《〈汉鼎铭〉引》:“自 春秋 时 楚庄王 已问其轻重大小,而 战国 之际, 秦 与 齐 楚 皆欲之, 周 人惴惴焉,视三虎之垂涎而睨己也。”《红楼梦》第六四回:“﹝ 贾璉 ﹞每日与 二姐儿 三姐儿 相认已熟,不禁动了垂涎之意。” ——《漢語大詞典》
口 kǒu《國語辭典》
口 [ kǒu ]
名- 人或动物饮食、发声的器官。如:「张口」、「闭口」、「守口如瓶」。《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也称为「嘴」。
- 器物纳入取出的地方。如:「枪口」、「瓶口」。汉·王充《论衡·道虚》:「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
- 内外相通的出入处。如:「港口」、「门口」、「巷口」、「海口」。
- 关隘。常用于地名。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
- 兵器或工具上的锋刃。如:「刀口」、「剑口」。
- 破裂的地方。如:「伤口」、「裂口」、「缺口」。
- 量词:➊ 计算人数的单位。如:「一家八口」。➋ 计算牲畜数量的单位。相当于「只」、「头」。如:「三口猪」。➌ 计算器物数量的单位。如:「两口锅子」、「一口钢刀」、「一口枯井」。
- 二一四部首之一。
生死 shēng sǐ
(1).生和死;生或死。《荀子·礼论》:“礼者,谨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唐 白居易 《梦裴相公》诗:“五年生死隔,一夕魂梦通。” 曹禺 《雷雨》第四幕:“今天离开,你们无论生死,就永远不要见我了。”
(2).偏指死。《韩非子·解老》:“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陈奇猷 集释引 王先慎 曰:“谓能死节。” 唐 蒋防 《霍小玉传》:“鄙拙庸愚,不意顾盼,倘垂採録,生死为荣。” 清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用以表示坚决。犹死活。《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于是,﹝ 月娘 ﹞生死把大妗子留下了。” 克非 《春潮急》三十:“我当初说要那样写,才好做帐,你生死不依从嘛!”
(4).偏指生;永生。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今吾与 文畅 ,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寧可不知其所自邪!”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某﹞固可赎其前罪,还其本身。便当遁迹尘中,栖心物外,澄清一气,生死长存。”
(5).使生或死。《新唐书·回鹘传上》:“ 迦斯 还,可汗等出劳,皆俯伏言废立状,唯大相生死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秦汉重县令客》:“ 秦 汉 之时,郡守县令之权极重,虽一令之微,能生死人。”
(6).特指使人死而复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信勇公》:“且天朝已擒我,不即诛復释还,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7).谓视如生死大事。 清 钱谦益 《父克济加赠中大夫太仆寺卿》:“﹝某之父﹞捐貲让产,视财贿如毫毛;排难解纷,以然诺为生死。”
(8).谓相互间彼生我死,不可调和。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六章:“刚才在山上碰见的正是他的生死的敌人。”
(9).佛教谓流转轮回。后道教亦用之。 晋 道安 《〈人本欲生经〉序》:“生者,生死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滞於三世,飘縈於九止,绸繆八缚者也。”《法苑珠林》卷八一:“当发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转枉生死,悉曾为亲族。”《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弟子蒙我师度脱,超离生死。” ——《漢語大詞典》
(2).偏指死。《韩非子·解老》:“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陈奇猷 集释引 王先慎 曰:“谓能死节。” 唐 蒋防 《霍小玉传》:“鄙拙庸愚,不意顾盼,倘垂採録,生死为荣。” 清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用以表示坚决。犹死活。《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于是,﹝ 月娘 ﹞生死把大妗子留下了。” 克非 《春潮急》三十:“我当初说要那样写,才好做帐,你生死不依从嘛!”
(4).偏指生;永生。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今吾与 文畅 ,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寧可不知其所自邪!”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某﹞固可赎其前罪,还其本身。便当遁迹尘中,栖心物外,澄清一气,生死长存。”
(5).使生或死。《新唐书·回鹘传上》:“ 迦斯 还,可汗等出劳,皆俯伏言废立状,唯大相生死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秦汉重县令客》:“ 秦 汉 之时,郡守县令之权极重,虽一令之微,能生死人。”
(6).特指使人死而复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信勇公》:“且天朝已擒我,不即诛復释还,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7).谓视如生死大事。 清 钱谦益 《父克济加赠中大夫太仆寺卿》:“﹝某之父﹞捐貲让产,视财贿如毫毛;排难解纷,以然诺为生死。”
(8).谓相互间彼生我死,不可调和。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六章:“刚才在山上碰见的正是他的生死的敌人。”
(9).佛教谓流转轮回。后道教亦用之。 晋 道安 《〈人本欲生经〉序》:“生者,生死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滞於三世,飘縈於九止,绸繆八缚者也。”《法苑珠林》卷八一:“当发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转枉生死,悉曾为亲族。”《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弟子蒙我师度脱,超离生死。” ——《漢語大詞典》
争 ( 爭 ) zhēng《國語辭典》
- 「争 」的异体字。
一釐
宋史律历志中尺比晋前尺为一尺二寸一分一釐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