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劲焱不兴润,零雨莫能濡。

李颙明代〕《经涡路作诗

言归越东足,逝将反上都。后洫填中路,改辙修兹道。

旦发石亭境,夕宿桑首墟。劲焱不兴润,零雨莫能濡。

亢阳弥十旬,涓滴未暂舒。泉流成平陆,结驷可回车。

肇允相忘鳞,翻为涸池鱼。咫步不能移,白日奄桑榆。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兴零雨

劲 ( 勁 ) jìn/jìng
劲 [ jìn ]
  1. 力气,力量:~头。费~。干~。
  2. 精神,情绪,兴趣:干活儿起~儿。这部电影真没~。
劲 [ jìng ]
  1. 坚强有力:~敌。~旅。~拔。~悍。~挺。~秀。~直。~松。强~。刚~。疾风知~草。
焱 yàn《國語辭典》

焱 [ yàn ]

  1. 火花、火焰。《说文解字·焱部》:「焱,火华也。」《文选·曹植·七启》:「腾山赴壑,风厉焱举。」
不兴(不興)bù xīng
(1).不繁盛;不兴隆。《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郑玄 笺:“兴,盛也。” 汉 刘向 《九叹·离世》:“不顾身之卑贱兮,惜皇舆之不兴。” 汉 班昭 《东征赋》:“后衰微而遭患兮,遂陵迟而不兴。”
(2).不举办;不兴起。《论语·子路》:“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一:“是以商飇漂山,不兴盈尺之云;谷风乘条,必降弥天之润。” 宋 苏轼 《前赤壁赋》:“ 苏子 与客泛舟,游於 赤壁 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峻青 《秋色赋·海娘娘》:“每当晴朗的早晨或是静谧的月夜,海上风平浪静,微波不兴。”
(3).不许。《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张太太 道:‘今儿个可不兴吃饭哪。’姑娘道:‘怎么索兴连饭也不叫吃了呢?那么还吃餑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如今民主联军讲民主,不兴骂人,打人。” 陈窗 《海南岛散记》:“现在政府号召保护耕牛,已不兴杀牛了。”
(4).不流行;不合时尚。如:现在的拜师仪式已不兴磕头了。
(5).不能。多用于反问句。
不喜欢。《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郑玄 注:“兴之言喜也。”  ——《漢語大詞典》
润 ( 潤 ) rùn
润 [ rùn ]
  1. 不干枯,湿燥适中:湿~。~泽。滋~。
  2. 加油或水使不干枯:~肠。~滑。浸~。
  3. 细腻光滑:光~。滑~。珠圆玉~。
  4. 使有光泽,修饰:~饰。~色。
  5. 利益:利~。分~。
  6. 以财物酬人:~笔。
零雨 líng yǔ
慢而细的小雨。《诗·豳风·东山》:“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孔颖达 疏:“道上乃遇零落之雨,其濛濛然。” 高亨 注:“零雨,又慢又细的小雨。”《太平御览》卷十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疾雨曰骤雨,徐雨曰零雨。” 宋 陆游 《春晚简陈鲁山》诗:“向来苦摧伤,零雨杂飞霰。” 清 魏源 《送陈太初出都》诗之一:“炎风送零雨,吹我从西来。”  ——《漢語大詞典》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1.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3.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1.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1.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2.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1.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濡 rú《國語辭典》

濡 [ rú ]

  1. 浸湿、沾湿。《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宋·苏轼〈饮酒〉诗四首之四:「雷觞淡于水,经年不濡唇。」
  2. 习染、感染。如:「耳濡目染」。
  3. 停留、停滞。参见「濡滞 」条。
  1. 潮湿。《礼记·曲礼上》:「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唐·孔颖达·正义:「濡,湿也。湿软不可用手擘,故用齿断决而食之。」
  2. 含忍。参见「濡忍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