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少年自挺立,学问造严秘。

饶节宋代〕《养志堂诗为襄阳吴传朋通判作

我思古丈夫,出处各有意。上焉不作名,下亦岂为利。

周旋进退间,万世作凡例。吁嗟古人远,中夜辄三起。

老来得贤侯,气象无乃是。少年自挺立,学问造严秘。

笔端挟风雨,麈尾揠根柢。问之为谁欤,盛德有苗裔。

广陵之外孙,右司公之子。内师孟母贤,外交天下士。

渐磨薰蒸到,成此不凡器。年来贰襄阳,岂为山水计。

政以承母心,欲觐淮源隧。淮源日夜流,墓木已拱矣。

母来拜墓门,满下平生泪。回头语儿孙,更酹坟前地。

我怀三十年,一饭不忘此。惟诚通鬼神,志愿今乃遂。

儿身勉直道,无贻墓中愧。宁为颍封人,勿作鱼梁吏。

到官辟高堂,涓洁亦明丽。夜月进古几,春盘供早荠。

炉薰事禅寂,简物薄滋味。起居饮食安,其乐固泄泄。

母身自教子,子养母其志。要当并外家,十幅作图记。

大曾信知言,名堂书是事。更哦诸人诗,千古激彫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少年挺立学问严秘

少年 shào nián
不几年。《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斛万钱,渐以仁恩,少年间,米至数十云。” 李贤 注:“少年,未多年也。”
(1).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鋭少年。”
(2).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 谢觉哉 《观花小记》:“ 重庆 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选〉自序二》:“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3).年轻,年轻时。 汉 刘向 《列女传·陈寡孝妇》:“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 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説愁。” 柳杞 《好年胜景》:“那 吴松明 老人是全社有名的活跃人物,他少年穷困,学过唱大鼓书。”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挺立 tǐng lì
直立。多指持身正直。《南齐书·徐孝嗣传》:“幼而挺立,风仪端简。” 宋 曾巩 《司徒员外郎蔡公墓志铭》:“属将佐交恶,府中多向背;公独挺立,无所与。” 闻捷 《海燕》:“宛如一棵挺立在田野里的参天杨。”  ——《漢語大詞典》
学问(學問)xué wèn
(1).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语出《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汉 贾山 《至言》:“学问至於芻蕘者,求善无饜也。” 唐 韩愈 《答杨子书》:“学问有暇,幸时见临。”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求其放心》:“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
(2).知识,学识。《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宋 苏轼 《登州谢上表》:“而臣天资钝顽,学问寡浅。”《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无论你有多大学问,未必强似公公。” 老舍 《茶馆》第二幕:“您这么有学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3).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 学问,得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 胡适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七:“凡成一种科学的学问,必有一个系统,决不是一些零碎堆砌的知识。”如:这是一门新兴的学问。
(4).道理;水平。 周立波 《山那面人家》:“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学问。” 王汶石 《大木匠》:“我 桃叶 的眼力可真不错,挑得有学问。”  ——《漢語大詞典》
造 zào《國語辭典》

造 [ zào ]

  1. 制作。如:「制造」、「酿造」、「仿造」。
  2. 建设、建筑。如:「建造」、「营造」、「造船」、「造屋」。
  3. 创建、创制。如:「创造」、「缔造」、「蔡伦造纸」。
  4. 虚构。如:「造谣」、「捏造」。
  5. 至、到达。如:「登峰造极」、「造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明日造朝。」
  6. 给予生命。如:「再造之恩」、「恩同再造」。
  7. 培养。如:「造就」、「可造之才」。
  1. 成就。如:「造诣」。《诗经·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左传·成公十三年》:「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2. 对立的两方。如诉讼时原告与被告称为「两造」。《书经·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文选·潘岳·马汧督诔》:「两造未具,储隶盖鲜。」
  3. 时代、时期。如:「满清末造」。《仪礼·士冠礼》:「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 。」
  4. 术数用语。命相家称人的生辰八字为「造」。如:「坤造」、「干造」。明·沈受先《三元记·第二五出》:「请问小姐贵造?」《聊斋志异·卷九·邵临淄》:「有术士推其造,决其必受官刑。」
  5. 姓。如周代有造父。
  1. 急遽、仓促、突然。《礼记·玉藻》:「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通「猝」。
  2. 开始。《书经·伊训》:「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

造 [ cào ]

  1. (一)​5.之又音。
  2. 纳。《礼记·丧大记》:「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
  1. (一)​1.之又音。
严秘(嚴祕)yán mì
犹严密,秘密。《南史·恩倖传序》:“天下文簿板籍,入副其省,万机严祕,有如尚书外司。”《明史·王德完传》:“宫禁严祕,虚实未审。”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