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广陵之外孙,右司公之子。

饶节宋代〕《养志堂诗为襄阳吴传朋通判作

我思古丈夫,出处各有意。上焉不作名,下亦岂为利。

周旋进退间,万世作凡例。吁嗟古人远,中夜辄三起。

老来得贤侯,气象无乃是。少年自挺立,学问造严秘。

笔端挟风雨,麈尾揠根柢。问之为谁欤,盛德有苗裔。

广陵之外孙,右司公之子。内师孟母贤,外交天下士。

渐磨薰蒸到,成此不凡器。年来贰襄阳,岂为山水计。

政以承母心,欲觐淮源隧。淮源日夜流,墓木已拱矣。

母来拜墓门,满下平生泪。回头语儿孙,更酹坟前地。

我怀三十年,一饭不忘此。惟诚通鬼神,志愿今乃遂。

儿身勉直道,无贻墓中愧。宁为颍封人,勿作鱼梁吏。

到官辟高堂,涓洁亦明丽。夜月进古几,春盘供早荠。

炉薰事禅寂,简物薄滋味。起居饮食安,其乐固泄泄。

母身自教子,子养母其志。要当并外家,十幅作图记。

大曾信知言,名堂书是事。更哦诸人诗,千古激彫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广陵外孙右司之子

广陵(廣陵)guǎng líng
见“ 广陵散 ”。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外孙(外孫)wài sūn
女儿的儿女。《仪礼·丧服》:“外孙。” 郑玄 注:“女子子之子。” 贾公彦 疏:“外孙者,以女出外适而生,故云外孙。”《史记·游侠列传》:“ 郭解 , 軹 人也,字 翁伯 ,善相人者 许负 外孙也。”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岁时之嘉,嫁者来寧,累累外孙,有携有婴。”《水浒传》第一○一回:“原来那女子是 童贯 之弟 童貰 之女, 杨戩 的外孙。”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六章:“他瞪着双眼,把外孙吓了一跳。”  ——《漢語大詞典》
右司
唐书百官志隋尚书省诸司郎及承务郎各一人而废左右司贞观元年复置左右司郎中
又张镒传张镐表为判官迁屯田右司二员外郎士宋史高宗纪绍兴二十五年三月己酉右司郎中张 襄自金国使还坐奉使不肃罢官六元史百官志右司郎中二员正五品员外郎二员正 品都事二人正七品 文献通考隋尚书都司置左右司郎中各一人掌都省之职唐武德省贞观复置注二十三曹呼左右司为都公一又见左司下左又宋兴隆元年诏左右司郎中各差 员减罢二员 司书拟吏户礼机速房右司书兵刑工赏功房文事后以右司掌刑房事任为剧乃置二员  ——《骈字类编》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1.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2.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1.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称谓:➊ ​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3.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5.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6. 姓。如汉代有公俭。
  1.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2. 雄性的。如:「公鸡」。
  1.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2.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之子 zhī zǐ
这个人。《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郑玄 笺:“於是子之嫁,我愿秣其马。” 晋 潘岳 《悼亡诗》:“之子归穷泉,重壤永休隔。” 金 元好问 《寄赠庞汉》诗:“之子贫居久,诗文日有功。” 清 方文 《李临淮玄素招集松筠阁》诗:“之子蓄奇怀,中宵肆良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