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金昌绪唐代〕《春怨 / 伊州歌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黄莺儿莫教

打 dǎ/dá《國語辭典》

打 [ dǎ ]

  1. 击、敲击。如:「打铁趁热」。唐·杜甫〈十二月一日〉诗三首之二:「打鼓发船何郡郎,新亭举目风景切。」
  2. 攻击、战斗。如:「打斗」、「打架」、「打仗」。
  3. 消除、除去。如:「打虫」、「打胎」。
  4. 发出、放出。如:「打雷」、「打电报」、「打信号」、「打电话」。
  5. 注入、刺入。如:「打针」、「给车胎打气」。
  6. 做、订制。如:「打造」、「打手饰」、「打毛衣」。《红楼梦·第三五回》:「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
  7. 举、持。如:「打伞」、「打灯笼」。《三国演义·第一回》:「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
  8. 取、收。如:「打柴」、「打水」、「打鱼」、「打野食」。
  9. 购买。如:「打油」、「打酒」、「打年货」。
  10. 转动、拨动。如:「打舵」、「打算盘」、「打方向盘」。
  11. 凿开、揭开。如:「打井」、「打洞」、「打开锅盖」。
  12. 破开、摔开。如:「打蛋」、「不小心把碗打了!」
  13. 印上、画上。如:「打字」、「打样」、「打邮戳」、「打粉底」。《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当下看人写了,借过笔来,去年月下押个花字,打个手模。」
  14. 涂抹。如:「打腊」、「打亮光漆」。
  15. 立、定出、计算。如:「打主意」、「打草稿」、「打基础」、「精打细算」。
  16. 使用、采用。如:「打比喻」、「打诳语」、「打官腔」。
  17. 担任、从事。如:「打工」、「打杂」、「打游击战」。
  18. 表人体所产生的动作,意义常因动作而异。如:「打滚」、「打寒噤」、「打呵欠」、「打瞌睡」、「打手势」。
  19. 与人交往、寒暄。如:「打交道」、「打招呼」、「打照面」。
  1. 武术、武功。如:「武打」、「教打」、「练打」。
  2. 姓。如宋代的丹流国有打击。
  1. 自、从。如:「您打那里来?」、「打现在起,我要发奋用功。」

打 [ dá ]

  1. 量词。计算物品的单位。为英文 dozen的音译。十二个为一打。如:「一打毛巾」、「两打铅笔」。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1.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2.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3.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4.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5.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6.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7.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8.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9.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10.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1.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2. 量词:➊ ​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1.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2.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黄莺儿(黄鶯兒)huáng yīng ér
(1).黄鹂。 唐 金昌绪 《春怨》诗:“打起黄鶯儿,莫教枝上啼。” 许杰 《惨雾》上:“喜鸣的黄莺儿飞过时,正直的投下一个黑影。”
(2).词牌名。因 北宋 柳永 所作“园林晴画谁为主”一首为咏黄莺而得名。双调九十六字,仄韵。
(3).曲牌名。南曲商调,北曲商角调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一名《金衣公子》。用作过曲,或用作小令,北曲用在套曲中。  ——《漢語大詞典》
莫教 mò jiāo
犹莫非。《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 吴教授 听得外面声音,不是别人,是我浑家和 锦儿 ,怎知道我和 王七三 官人在这里?莫教也是鬼?”  ——《漢語大詞典》
枝 zhī/qí《國語辭典》

枝 [ zhī ]

  1. 树干从旁生出的枝条。如:「枯枝」、「嫩枝」。《说文解字·木部》:「枝,木别生条也。」
  2. 凡自同一本源而分出者。《左传·庄公六年》:「《诗》云:『本枝百世。』」《荀子·儒效》:「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3. 四肢。《庄子·大宗师》:「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通「肢」。
  4. 量词。计算细长物体的单位。如:「一枝花」、「三枝毛笔」。
  5. 姓。如汉代有枝百英。
  1. 不中肯的、不一致的。《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枝 [ qí ]

  1. 多出的脚趾。如:「骈拇枝指」。《集韵·平声·支韵》:「跂,《说文》:『足多指也。』或作枝。」同「跂 」。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啼 tí《國語辭典》

啼 [ tí ]

  1. 号哭。如:「啼哭」。《谷梁传·僖公十八年》:「丽姬下堂而啼。」《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 。」
  2. 鸟兽的鸣叫。如:「虎啸猿啼」。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宋·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𫛞〉词:「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