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苏轼〔宋代〕《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春衫
南北朝 贺彻 采桑 度水春衫绿,映日晚妆红。
南北朝 庾信 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 其十八 落花承舞席,春衫拭酒杯。
唐 岑参 送魏四落第还乡 腊酒饮未尽,春衫缝已成。
唐 韩愈 芍药歌 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比并。
唐 元稹 六年春遣怀八首 其一 重纩犹存孤枕在,春衫无复旧裁缝。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 春衫裁白纻,朝帽挂乌纱。
唐 李商隐 拟沈下贤 千二百轻鸾,春衫瘦著宽。
唐 段成式 柔卿解籍戏呈飞卿三首 其三 郁金种得花茸细,添入春衫领里香。
唐 陆龟蒙 洞房怨 春衫将别泪,一夜两难裁。
唐 司空图 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 其六 恰值小娥初学舞,拟偷金缕押春衫。 ——《骈字类编》
南北朝 庾信 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 其十八 落花承舞席,春衫拭酒杯。
唐 岑参 送魏四落第还乡 腊酒饮未尽,春衫缝已成。
唐 韩愈 芍药歌 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比并。
唐 元稹 六年春遣怀八首 其一 重纩犹存孤枕在,春衫无复旧裁缝。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 春衫裁白纻,朝帽挂乌纱。
唐 李商隐 拟沈下贤 千二百轻鸾,春衫瘦著宽。
唐 段成式 柔卿解籍戏呈飞卿三首 其三 郁金种得花茸细,添入春衫领里香。
唐 陆龟蒙 洞房怨 春衫将别泪,一夜两难裁。
唐 司空图 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 其六 恰值小娥初学舞,拟偷金缕押春衫。 ——《骈字类编》
犹是(猶是)yóu shì
(1).由此。犹,通“ 由 ”。 汉 刘向 《列女传·王章妻女》:“ 章 上封事言 凤 不可任用……天子不忍退 凤 , 章 犹是为 凤 所陷。” 三国 魏 嵇康 《与吕长悌绝交书》:“足下篤意,遂成大好。犹是许足下以至交。”
(2).还是。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蜀 食井盐,如仙井 大寧 犹是大穴。”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初 唐 絶句精巧,犹是六朝餘习。” ——《漢語大詞典》
(2).还是。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蜀 食井盐,如仙井 大寧 犹是大穴。”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初 唐 絶句精巧,犹是六朝餘习。” ——《漢語大詞典》
小蛮(小蠻)xiǎo mán
(1). 唐 白居易 的舞妓名。 唐 孟棨 《本事诗·事感》:“ 白尚书 姬人 樊素 善歌,妓人 小蛮 善舞。尝为诗曰:‘樱桃 樊素 口,杨柳 小蛮 腰。’”
(2).泛指姬妾。 宋 黄庭坚 《采桑子》词:“虚堂密候参同火,梨枣枝繁,深锁三关,不要 樊姬 与 小蛮 。” 程善之 《拟古》诗:“前车拥宾客,后乘载 小蛮 。”
(3).酒器名。 唐 白居易 《春晚酒醒寻梦得》诗:“还携小蛮去,试觅 老刘 看。”自注:“小蛮,酒榼名也。”按, 白居易 《夜招晦叔》有“高调 秦 筝一两弄,小花蛮榼二三升”之句,盖“小蛮”即“小花蛮榼”之略称。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姬妾。 宋 黄庭坚 《采桑子》词:“虚堂密候参同火,梨枣枝繁,深锁三关,不要 樊姬 与 小蛮 。” 程善之 《拟古》诗:“前车拥宾客,后乘载 小蛮 。”
(3).酒器名。 唐 白居易 《春晚酒醒寻梦得》诗:“还携小蛮去,试觅 老刘 看。”自注:“小蛮,酒榼名也。”按, 白居易 《夜招晦叔》有“高调 秦 筝一两弄,小花蛮榼二三升”之句,盖“小蛮”即“小花蛮榼”之略称。 ——《漢語大詞典》
针线(針線,針綫)zhēn xiàn
亦作“ 针綖 ”。亦作“ 针綫 ”。亦作“鍼线”。
(1).针和线。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 太宗 常赐 三藏 衲,约直百餘金,其工无针綖之迹。”《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桂娘 也日日无情无绪,懨懨欲睡,针线慵拈。” 林斤澜 《母女》:“你撕了衣服?这里有针线,借来使一使吧。”
(2).指缝纫刺绣工作。 唐 白居易 《秋霁》诗:“独对多病妻,不能理针线。” 宋 姚进道 《青玉案》词:“春衫犹是, 小蛮 鍼线,曾湿 西湖 雨。”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主中馈,习鍼綫,犹不失为勤谨。”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一章:“你的针线真不错,会缝新衣服。”
(3).指从事缝纫刺绣工作。 宋 黄公绍 《青玉案》词:“征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
(4).指缝纫刺绣的成品。 熊正国 《高炉边的彝家》:“翻身进屋里打开箱子,拿出一件针线来。”
(5).指作品的组织结构,谋篇布局。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六:“文又无针线。”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疎,全篇之破绽出矣。”
(6).指写文章或做学问时的研磨功夫。 宋 陈亮 《又甲辰秋书》:“痛念二三十年之间,诸儒学问各有长处,本不可以埋没,而人人须着些针线。其无针线者,又却轻佻,不是屈头肩大担底人。”
(7).指写文章或做学问时从事研磨。 宋 杨万里 《初凉与次公子共读书册》诗:“五言未针綫,百遍遶阶除。” ——《漢語大詞典》
(1).针和线。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 太宗 常赐 三藏 衲,约直百餘金,其工无针綖之迹。”《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桂娘 也日日无情无绪,懨懨欲睡,针线慵拈。” 林斤澜 《母女》:“你撕了衣服?这里有针线,借来使一使吧。”
(2).指缝纫刺绣工作。 唐 白居易 《秋霁》诗:“独对多病妻,不能理针线。” 宋 姚进道 《青玉案》词:“春衫犹是, 小蛮 鍼线,曾湿 西湖 雨。”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主中馈,习鍼綫,犹不失为勤谨。”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一章:“你的针线真不错,会缝新衣服。”
(3).指从事缝纫刺绣工作。 宋 黄公绍 《青玉案》词:“征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
(4).指缝纫刺绣的成品。 熊正国 《高炉边的彝家》:“翻身进屋里打开箱子,拿出一件针线来。”
(5).指作品的组织结构,谋篇布局。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六:“文又无针线。”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疎,全篇之破绽出矣。”
(6).指写文章或做学问时的研磨功夫。 宋 陈亮 《又甲辰秋书》:“痛念二三十年之间,诸儒学问各有长处,本不可以埋没,而人人须着些针线。其无针线者,又却轻佻,不是屈头肩大担底人。”
(7).指写文章或做学问时从事研磨。 宋 杨万里 《初凉与次公子共读书册》诗:“五言未针綫,百遍遶阶除。”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副-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副-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湿 ( 濕 ) shī
湿 [ shī ]
-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度。潮~。~润。~热。~漉漉。
- 中医学名词:~气。~邪。~泻。
西 xī《國語辭典》
西 [ xī ]
名- 方位名。為日落的一方,與「東」相對。如:「由西往東」。
- 稱歐美西方國家。如:「中西合併」。
- 西班牙的簡稱。
- 姓。如明代有西鳴岐。
- 西邊的。如:「日落西山」。
- 西方國家的、歐美國家的。如:「西服」、「西餐」、「西裝」、「西醫」。
湖雨
张雨诗东风勒住螭头舫湖雨吹开茧栗花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