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双调清江引】别人做了状元喜满腮,咱两个如之奈?

未知作者元代〕《杂剧·张公艺九世同居

第一折

(正末领大末、二末、三未净行钱上)(正末云)老夫姓张名公艺,寿张县人氏。嫡亲的四口儿家属。老夫所生三个孩儿,大的张悦,第二张王羽,第三个张英。大的个治家,第二个习文,第三个习武。这三个孩儿,家私里外,都是俺这三个孩儿的。自北齐至隋,到今九世同居。曾蒙两朝旌表门闾,人呼为义门张氏。老夫自来仗义疏财,为乡里钦敬,尊称曰长者相呼。目今圣人治世,上托着万万岁主人洪福,下托着祖宗阴德,似我这般人家,天下罕有也。(大末云)父亲,有甚么修身齐家的事,训教您儿者。(正末唱)

【仙吕】【点绛唇】九世同居,故家乔木,传今古。则俺这远近宗族,端的是上下皆和睦。

【混江龙】尊卑有序,俺一团和气霭门闾。立身的有士农工贾,传家的有礼乐诗书。想着那累代功名天下有,似俺家满门忠孝世间无。为男的孝于父母,做女的善侍公姑。人力众数百家眷,田宅广无限仓庾。亲戚同高楼大厦,朋友共肥马轻车。乐天年幽居田野。播芳声喧满江湖。但存忠孝以齐家,不求荣显学干录。常能如此,更待何如。

(大末云)父亲,想咱一家儿人家,自祖宗以来,九世同居,富贵奢华,皆因是祖宗阴德也。(正末云)您众孩儿不知,我说与你听者。(唱)

【油葫芦】似俺般富贵荣华天付与,俺端的心自足。(大末云)喜遇明君治世。(正末昌)时遇着舜天尧日乐安居,堪叹的是西山日迫桑榆暮。喜的是高堂月旦芝兰聚,自北齐千乘君,大隋仁圣主,省差徭免赋税加优恤,见如今旋表耀门闾。

(二末云)俺祖辈以来,多受皇家褒奖也。(正末唱)

【天下乐】两度天书出帝都,家也波声,传父祖,一家儿孝慈成化俗。士民俱赞扬,乡闾皆敬伏,俺端的播清风一万古。

(大末云)父亲,今日是八月个五日月旦之日,中堂上设祭祀之礼,请父亲拈香。(正末云)着行钱抬过那香卓来者。(净行钱做抬香卓科,云)偌多的人,偏要使我做着这个,行钱好不气长也!我抬过香卓来了。(正末拈香科,云)老夫张公艺,自祖宗以来,九世同居,上托着明君治世,国泰民安,俺一家儿虔诚告祝也。(唱)

【那吒令】银台烧绛烛,祥烟散华屋。沉檀炷宝护,轻风飘翠缕。金杯奠醁醑,清香喷玉壶。陈馔馐,排樽俎,排列在阶除。

【鹊踏枝】左右行列昭穆,定亲疏,追思这祖考音容,洋洋乎在生规模。再拜虔诚告祝,保护一家儿上下无虞。

(大末云)拜告已毕,请父亲升堂,以序长幼之礼。(正末云)今日月旦,子孙中居长者,各分班次。(二末做见科)(正末云)张文玉近前,所习何业?(二末云)您儿攻书哩。(正末云)读甚么书?(二末云)父亲,您孩儿雪案萤窗朝夕勤劳,攻习经史,您孩儿无书不读。托祖宗遗德,父亲余荫,学成满腹诗书。您孩儿闻知大开学校,招贤纳士,您孩儿待要应举走一遭。(正末云)孩儿也,圣人道:学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民也。孩儿的便是也。(唱)

【寄生草】你做须做文章伯,学则学君子儒,可不道书中自有千钟粟。你为人要比连城玉,济时须作擎天柱。(带云)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唱)你达时腰金佩紫掌丝纶,不达时沦黄数黑寻章句。

(三末做见科)(正末云)张武杰所习何业?(三末云)您孩儿学武艺哩。(正末云)吾闻诗礼传家,此子弃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读武经七书么?(三末云)您儿读来。(正末云)用兵贵乎随机应变,勿学赵括,胶柱鼓瑟,不能成其事也。(三末云)父亲,您孩儿学成满腹兵书战策,如今圣主,选用良才,招纳四方杰士,您孩儿文武兼济,若到举场,必然重用。得了一官半职,光显门闾,可不好那!(正末唱)

【幺篇】你学济世安邦策,按六韬三略书。则要你识安危动变驱兵旅,察虚实攻守安营戍,分奇正左右依行伍,但能够雄赳赳虎豹帐中居,煞强如冷清清鹦鹉洲边住。

(云)老夫年纪高大,也无多神思。孩儿每众多,也有为官的,也有守庄产的,也有为商贾的,齐向前来,听我训诲也。(唱)

【六幺序】我这里频嘱付,孩儿每自喑伏。休得恣荒淫酒色欢娱,为儒的早趁三余,笃志诗书休得闲遥遥惰却身躯。少年莫道儒冠误,索将他经史熟读。圣人言不贰过不迁怒,修其天爵,人爵从诸。(云)孩儿也。你两个学的文武全才,即今便上朝应举去,则要你着志者。(二末云)您孩儿即今便行也。(正末唱)

【幺篇】想为官的要辨贤愚,休要弄权术。爱恤民庶,教化风俗,一片心常思报主。想民瘼不易除,为农的竭力耕锄,休教他田野荒芜。到头来勤苦是亨衢。饱衣暖食供朝暮。不勤时仓禀空虚,礼义廉耻为先务。毋忝尔祖,以保身躯。

(云)为官更有几件分付你也。(唱)

【赚煞尾】便好道养育受亲恩。仁宦食天禄,这的是父生汝君子食汝。自古君亲两不殊,不忠孝天理何如!慎其独,似十目视十手指严乎。(带云)则要你上合天心下协民望,(唱)天网恢恢本不疏。你索温恭自虚,制竹谨度,行藏须鉴圣贤书。(同下)


第二折

(外扮王伯清上,云)家业消乏命运乖,父丧不举意悲哀。读书万卷青灯下,晓夜凄凄不放怀。小生姓王,名澄,字伯清,乃江右王原举之子。小生年幼,不想父亲亡化过了,止有老母在堂。家私穷薄,停柩在家,无钱埋殡。父亲生前时,说有张公艺,此人平昔仗义疏财。父亲在时,与他有一面之交。今日无计所奈,待要投托此人去,倘若有些小财物,殡葬父亲,可不是好。不敢久停久住,我须索走一遭去也。忧心切切难驱,遣谒托张公大丈夫。(下)(正末领行钱上,云)老夫年过七旬,不觉的老迈,待将家私分付与孩儿每来,心上有几件不了的事,索分付孩儿每办下,以尽平生之愿。想人生光阴易老也呵。(唱)

【南吕】【一枝花】镜添白发新,人对黄花瘦。光阴驹过隙,世事水浮沤。寒暑相逐,乌免搬昏昼。昨日春今日秋,过中年万事俱休,空枉了堆金北斗。

【梁州】我不愿生前贵显,但只愿身后名留。此生多感皇天祐,有干柴细米,肥马轻裘,千箱罗绮,百味珍羞。倚晴空高阁重楼,卷飞云绿幕银鉤。我我我有芝兰晚节森荣,是是是对松菊终朝唱酬。嗨嗨嗨叹桑榆暮景优游。回头,故友,十年间阻干戈后,寄音信细穷究,半上青云半土丘,题起来两泪交流。(云)乌兔如飞,日月逝矣也。(唱)

【隔尾】逐朝春镜容颜瘦,一枕黄粮梦境熟。往事回头尽参透,吾心已休,甘心退守,老却当年钓鳌手。

(云)下次小的每,与我唤将张悦来者。(大末上)(见科云)父亲,唤您儿有甚事训教?(正末云)孩儿也,我年纪高大了,一切家私,都分付与你。我心上有三件未了的事,我说与你,你办下,尽我数年清乐,岂不快哉!(大末云)父亲有那三件未了的事,父亲,头一件事怎生?您儿不知,父亲试说者。(正末云)头一件,与我请个明师,立一个义学,但乡中人家孩儿,尽他来读书,酒食束脩,我家自办。左右两齐,明窗净几,盖一座书楼,要整齐者。(大未云)知道了。(正末唱)

【牧羊关】有一等要读书的家私薄,更无钱办束脩。因此上有志难酬。似这般净几明窗,煞强如桑枢瓮牖。(带云)这书楼修觑的小可也。(唱)这书楼是一个未变化鱼龙窟,是-个未发达的凤凰楼。但能够礼乐从先进,一强如您乡闾出下流。

(大末云)父亲,第二件是甚么?(正末云)你如今拨二顷田庄的钱粮,与我别收下者。(大末云)另收下何用?(正末唱)

【幺篇】庄田与我亲标拨,钱粮与我别项收,恐有那一等受贫穷朋友干求。倘有那连丧不举的人家,久定难成的配偶。(大末云)丧不举呵,怎的?(正末唱)丧不举呵,我与他斋僧道营坟墓,(大末云)婚不了呵,如何?(正末唱)女不嫁呵,我与他办首饰置衾绸。须教他嫁娶心无憾,免得他居丧礼不周。(云)下次小的每门首看着,有甚么人来?(大末云)理会的。(王伯清上云)小生王伯清是也。因父丧不举,到此张公艺家,借些小钱物,埋殡父亲。可早来到也。兀那门公报复去,道有王原举之子来见老员外。(行钱云)理会的。(做报科,云)报的员外得知,有王原举之子来见员外。(正末云)行钱,当初王原举,与老夫有一面之交,请他过来。(行钱云)理会的。有请。(王伯清做见施礼科)(正末云)孩儿也。你有甚么事,来到此处也。(王伯清云)不瞒长者说,我父亲曾与长者有一面之交。我父不辛,身亡三载,停柩在堂,无线殡葬。止有老母在堂,并无亲故。想长者有疏财仗义之心,全望长者可怜,借些钱物,以葬我父亲。若蒙俯允,此恩不忘也。(正末唱)

【红芍药】他从头至尾说因由,和我也雨泪交流。他道父亡三载久停留,并无-个亲识追求。则你那文齐来福未酬,则要你显男儿得志之秋。(正末做悲科)老夫一一记在心头,我必有个主意相周。(正末取银子鞍马衣服科,云)这拾两银子,与你埋殡父亲。你埋殡了父亲,你上朝求官应举去。这拾两银子,与你做盘缠,这鞍马权与你代步。孩儿,你则着志者。(王伯清做谢科,云)多谢了长者也。(正末云)路远不及吊问,休怪也。(王伯清云)不敢不敢。(行钱云)我倒好笑,拿着细丝银子儿,鞍马衣服,白与了别人去了。我整日家与他做买卖,倒不与我,真乃是夹脑风也。(正末唱)

【菩萨梁州】你与我疾便登舟,休辞生受。显文章魁首,免你那倚门尊母忧愁。蟾宫独步占鳌头,门庭改换传家后。此言语不虚谬,不枉了灯窗学业修,万古名留。

(王伯清云)就如今辞了长者,若王澄异日发达时,此恩必当重报也。(正末云)王伯清去了也,孩儿,我与你说未了,早有这等穷薄的来,咱赍助他些盘缠,岂非美事。更有一件心上事,你与我办者。(大末云)再有甚么事?(正末云)你与我盖造池亭园馆一所,我要每日散心悦情。世间万事,总是一场春梦,想我为人在世,此心足矣。(大末云)您儿谨依尊命也。(正末唱)

【骂玉郎】声名不落他人后,心已遂更何求。人情世事皆虚谬,想如今故友稀,叹鬓边白发新,喜榻上青毡旧。

(大末云)父亲,你平生所乐何事也?(正末唱)

【感皇恩】呀,爱的是山水清幽,喜的是菊松芳秀。伴风月两闲人,渺乾坤双醉眼,乐诗酒一儒流。闲散心青山故友,暂忘机沧海盟鸥,梦义皇,谢尘世,卧糟丘。

(行钱云)你老人家,偌大年纪,正好吃酒耍子儿哩。(正末唱)

【采茶歌】做一个醉乡侯,老风流,得优游处且优游。对酒当歌开笑口,一杯消尽古今愁。(云)分付你的言语,你牢记着。(大末云)您孩儿理会的。(正末唱)

【煞尾】把我那西园池馆从新构,北院山亭即便修。留得闲身漫迤逗,栽花种柳,携琴载洒,我和那松竹梅花做心友。(众下)

(净扮贡官领张千上,云)小官姓贼名皮。表德字要钞。奉圣人的命。今春开放选场,天下文武举子,都来应举,着小官做个知贡举官。小官想来,我这一头儿买卖,可也。张千开放举场,看有甚么人来?(净扮张狂李奈上)(张狂云)小子姓张,家住在金魏陶姜。(李奈云)则我是果珍李奈,家住在菜重芥姜。(张狂云)小子姓张,是张狂,兄弟是李奈。俺二人学成文武,故来应举。可早来到也。门里人报复去,道有两位能文善武的秀才,特来应举。(张千做报科,云)报的大人得知,外面有两个秀才,特来应举。(贡官云)着他过来。(张千云)着过去。(做见科)(贡官云)兀那两个是甚么人?(张狂云)是应举的秀才。(贡官云)你来应举,会吟诗么?(张狂云)会吟诗,会课赋,丢了斧子拽的锯。(贡官云)这壮士,你来应举?(李奈云)学生我来应举。(贡官云)你会甚么武艺?(李奈云)我十九般武艺都会。(贡官云)只有十八般武艺,偏你十九般,那一般呢?(李奈云)我会打筋斗。(贡官云)这厮泼说。且一壁有者。(二末同三末上)(二末云)兄弟,咱弟兄两个,自从辞别了父亲,上朝取应,可早来到举场中也。俺过去见贡官去也。(三末云)哥哥,俺见贡官去来。门里人报复去,道有两个秀才,特来应举。(张千做报科,云)报的大人得知,有两个秀才,特来应举。(贡官云)着他过来。(张千云)着过去。(贡官云)兀那两个是甚么人?(二末云)俺是应举的秀才。(贡官云)那个呢?(三末云)我来应武举。(贡官云)您都一壁有者。(王伯清扮官人上,云)自小习学看九经,一朝及第望身荣。治民有法知条令,报答吾皇水土恩。小官王伯清是也,江右寿张县人也。自幼攻习文墨,父丧家贫,三载不举。闻知张公艺长者恤孤念寡,敬老怜贫,出无倚之丧,嫁孤寒之女。小官出于无奈,投于张公艺,借些钱物,埋殡我父亲。不想此人与我埋葬之资,又与银两衣服鞍马。将父亲殡葬已毕,小生上朝取应,见了圣人,日不移影,应对百篇,加小官为黄门侍郎之职。今春大开举场,选用文武英才,着小官为考官总裁。如今到场中考试文武,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做见科)(贡官云)相公。恕学生接迟也。(王伯清云)有秀才来到也不曾?(贡官云)相公请坐,有四秀才来应文武举。你过来见相公。(见科)(王伯清云)秀才那里人氏?(二末云)小生江右寿张县人氏。姓张名王羽,是张公艺之子。(王伯清云)张公艺,莫不是九世不分居的张公艺么?(二末云)然也。(王伯清云)是名家之子。曾读那一经来?(二末云)小生非敢大言,九经皆通。(王伯清云)你且一壁有者。(二末云)理会的。(王伯?
逶?兀那壮士,你那里人氏。(三末云)某乃寿张县,姓张名英。乃张公艺第三个孩儿。(王伯清云)习那一家兵书战策?(三末云)某习黄公三略法,吕望六韬书。(王伯清云)你且一壁有者。这个秀才,姓甚名谁?(张狂云)小生姓张,是张狂、(王伯清云)你通那一经?(张狂云)颇晓九经。(王伯清云)这个壮士姓甚名谁?(李奈云)小生姓李,是李奈。(王伯清云)你读那一家兵书战策?(李奈云)黄公三略法。(贡官云)这两个秀才,倒做的官,倒好耍子。(王伯清云)兀那知贡举官,你看这秀才每的文卷。都做下了不曾?如做的完备了,都收将来我看者。(贡官云)你这秀才每的文卷,都做完了不曾,连忙趱着做将来,大人要看哩。(二末云)文卷都做完备了。(贡官云)既然做的完备,将来我与大人看去。你们凑下些人事儿送我。(做收文卷呈递科,云)大人,文卷都有了也。(王伯清云)将来我看。(做看科,云)这张狂,李奈,经书不通,怎么做的秀才!赶出去。这张王羽文如锦绣,笔走龙蛇,堪做头名状元。这张英机谋广大,策论熟滑,堪做武举状元。小官不敢久停久住,回圣人的话,走一遭去。(下)(贡官云)我也不曾要你银子,你也不得官做。我家去也。(下)(二末云)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同三末下)(张狂云)兄弟,别人做了状元,把咱赶出来。咱一人唱两句儿,回家去来罢。(二净唱)

【双调清江引】别人做了状元喜满腮,咱两个如之奈?他两个都为三品官,齐向金阶拜。咱两个躲在那背巷里悄悄的家去来。(同下)


第三折

(正末同大末、行钱上)(正末云)自从将家私付与孩儿每,倒大来好清闲也。(唱)

【正宫】【端正好】人事尚炎凉,世态轻忠信,似这般不义富于我如浮云。小人若得十年运,早忘了贫时分。

【滚绣球】向人前敢自尊,胡议论,出言语无半星儿谦逊,气昂昂傍若无人。倚仗着千两金,万两银,见一等穷相识并不亻秋问,若见他富豪人便和气若雷陈。他亲的是朱楼翠阁风流子,他敬的是白马红缨衫色新。何足云云。

(云)行钱门首看者。看有甚么人来?(行钱云)理会的。(使命上云)雷霆驱号令,星斗焕文章。小官乃使命是也。有一及第书生王伯清,在圣人前保奏寿张县张公艺,见今九世同居。奉圣人的命,差某问他有何齐家之道。不敢久停久住,须索走一遭。说话中间,可早来到也。令人报复去,道有天朝使命,在于门首。(行钱云)理会的。(做报科,云)报的员外得知,有天朝使命,在于门首。(正末云)呀、呀、呀,我索接待去。(做接科,云)早知天使来到,只合远接。接待不着,勿令见罪也。(唱)

【倘秀才】传圣旨火臣到门,忙惊讶心中自忖,有甚事传言达至尊,抬香案,引儿孙,向前接引。(使命云)圣命至此,张公艺你焚香接待也。(正末唱)

【脱布衫】炷余炉宅篆氤氲,遥瞻拜玉阙丹宸。顿首诚惶谢恩,有何事感蒙君问?

【小梁州】止不过草芥微躯一庶民,隐迹山村。(使命云)圣人的命,问你九世不分居,有何齐家之道?(正末唱)圣人问齐家之道何因,为甚么家和顺,九世不曾分。

【幺】老夫自小蒙家训,止不过慈爱宽仁。非老夫能,家无他论,则我这齐家之本,诚意与修身。(使命云)你有何言语,我与你上达也。(正末云)将纸墨笔砚过来者。(行钱云)纸笔在此。(正末唱)

【醉太平】纸光如素粉,墨浓似春云,抵多少蘸霜毫笔阵扫千军。(做沉吟科)口无言门哂,待对这万言长策无高论,待答那表章无学问。(做写忍字科)写到百十个忍字对天臣,望传达至尊。

(使命做怒科,云)你这等是不敬上。圣人差我来,问你九世不分居的缘故。你写上许多忍字,倘若圣人问我,这忍字着小官怎生回答?好没道理也!(正末云)天臣息怒,听老夫细说。我齐家之道,止不过在此忍字而已。(唱)

【叨叨令】假如道饭食不周衣服不备为下的道心偏逊,恭敬不至礼节不到为上的道他生忿。上责下下怨上即渐的生嗔恨,上不慈下不孝必定相争论。(带云)我家不分呵为何?(唱)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为子隐上下家和顺。(使命云)原来是如此,我怎知道也。(正末云)天使,不则齐家之法,有此忍字,上至宰臣,下及庶民,皆有此忍。能忍者全身保命,不忍者丧家取祸,天使,听我说一遍。(使命云)你说,小官试听者。(正末唱)

【随煞尾】这忍字向不平心上安刀刃,呵,心地清能忍清凉绝斗纷。守口如瓶要安分,防意如城主忠信。能忍呵怨恨成欢仇变恩,不能忍呵恩爱为仇喜作嗔。能忍呵谁是谁非尽休问,他弱他强莫争论。能忍呵宽裕温柔保六亲,你若要远害全身止不过在于忍。(下)

(使命云)谁想这忍字上,有如此齐家之道。小官不敢久停久住,回圣人话,走一遭去。忙驰驿路心何急,回奏天庭达圣聪。(下)


第四折

(王伯清上,云)小官王伯清是也。自从父亲亡化已过,无钱殡葬,曾去寿张县投托张公艺。多谢此人赠我花银十两。衣服盘缠,回家殡葬父亲。已后小官一举登第,官至黄门侍郎。小官曾在圣人面前,保奏此人九世不分。遣使命问此人,答以忍字百余。龙颜大喜,就差小官开读诏书,赠绢百匹,免他一应差役,旌表门闾。小官乘此良便,就将原借银两等物送还,以表寸心。小官不敢久停久住,直至寿张县,走一遭去。(下)(正末领行钱上)(正末云)两小孩儿上朝取应去了,未知得官也不曾?着老夫辗转思虑,看有甚么人来。(杂当上云)自家是个报登科记的。如今张老员外的两个孩儿,都得了官也。往他家报个喜信去。问人来则这个便是张员外家。我自过去。(见科)员外,你的两个孩儿,都做了状元也。(正末云)是真个?将五两银子来与他。(杂当云)多谢了员外也。(二末、二末领祗候摆头踏上)(二末云)小官张王羽是也,这位是兄弟张英。俺二人到的帝都阙下,一举状元及第。又蒙王伯清保奏,着俺锦衣还乡。摆开头踏,慢慢的行者。(行钱云)员外,有他弟兄两个,都得了官。摆着头踏来家了。(正末云)是一派好乐声也。(外做动乐科)(唱)

【双调】【新水令】揭清天一派动箫韶,聚春风玉骢争道。锦斓斑仙仗拥,花烂熳彩楼高。县宰官僚,头踏尽来到。

(二末云)远远的是父亲,左右接了马者。(见科,云)父亲,俺弟兄二人,都得了头名状元也。(正末唱)

【驻马听】天路迢遥,万里春风拂绣袍。街衢喧闹,九大恩雨到蓬蒿。黄华使者下云霄,圣明天子旌忠孝,门闾气势豪,翚飞轮奂祥烟绕。

(做入门科)(王伯清上,云)可早来到也,左右接了马者。令人报复去,道有使命在于门首。(行钱云)理会的。员外,有使命在于门首。(正末云)使命至也,我索接待也。(做接见科,云)早知使命前来,只合远接,接待不着,勿令见罪也。(王伯清云)张公艺你听者:因你九世不分居,风俗忠孝,家道雍睦,差小官特来加官赐赏也。(正末云)感谢圣恩也。(王伯清云)请长者坐受小官一礼,以伸报谢也。(正末唱)

【殿前欢】天使索劬劳,事君王束带立于朝。承宣走马长安道,胸卷江涛。(王伯清云)长者请坐受礼也。(正末唱)偶迎逢一面交,惹议论诸公笑,则道是没见识村夫傲。(王伯清云)长者有德,小官年幼也。(正末唱)俺年高呵则是个山林潦倒。您年幼呵则当代的英豪。

(王伯清云)长者,你记得小官么。(正末唱)

【川拨棹】仿佛记旧丰标。偶相逢恐认错。老人多病年高,老景萧条,僻处荒郊,多因是间别久时间忘了。隔关河途路杳。

(王伯清云)长者受礼,小官因父丧不举,多蒙长者厚赠,以葬其父。此恩寸心不忘,吾乃王原基之子王伯清是也。(正末唱)

【七兄弟】天臣道了,老夫记着。那一朝,为父丧足下亲来到。(云)多蒙厚赐也。(唱)谢君不责礼轻薄,(王伯清做递银子与正末科,云)长者当时所赐银两,今在此奉还也。多蒙长者厚赠,葬我父亲之恩也。(正末唱)暂用急怎敢思君报。

(云)这银两我决不受也。(王伯清云)长者你收了者。(正末唱)

【梅花酒】今日个事已了,乃朋友之交。我投以木桃,君报以琼瑶。感足下情分好,并不受半分毫。(行钱云)这些银子你不要,我拿去买酒吃哩。(正末唱)谢天臣敬重老,对县宰众官僚,他举金杯劝香醪,谈今古恣酬酢,喜欢会在今朝。

【收江南】呀,不觉的淋漓酒湿锦宫袍,春风满面乐醄醄一声长笑海山高。想离多会少,霎时间一鞭春色马蹄遥。

(王伯清云)圣人知你九世不分居,又兼疏财仗义,差小官与你加官赐赏也。(正末唱)

【鸳鸯煞】感君王亲赐皇宣诏,谢大臣远践红尘道。送别临歧,走马还朝。唱道顿首诚惶,瞻天拜表。感谢深蒙雨露恩难报。华胄遥遥,千古清风播皇阁。

(王伯清云)你一行人跪者,听我下断:圣明朝四海安康,行王道褒奖忠良。张公艺九世同居,天颜悦喜气洋洋。张王羽为头名状元,张英乃武举栋梁。更赐与色绢百匹,承恩命满袖天香。立牌坊孝义之门,免差徭万古名扬。今日个加官赐赏。一家儿拜谢吾皇。

题目忠孝门三朝旌表

正名张公艺九世同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双调清江引别人状元两个

双调(雙調)shuāng diào
(1).商调乐律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二》:“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食调、歇指调、林钟商为七商。” 唐 杜牧 《早春赠军师薛判官》诗:“弦管开双调,花鈿坐两行。”
(2).填词之格式。词之由前后两阙相迭而成者,谓之“双调”,有前后同段、换头与前后不同之分;仅一段者谓之“单调”。  ——《漢語大詞典》
清江引 qīng jiāng yǐn
曲牌名。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北曲又叫《江儿水》,属双调。五句。字数定格为七、五、五、五、七。多用为小令。  ——《漢語大詞典》
别人 bié rén
另外的人。如:家里只有母亲和我,没有别人。  ——《漢語大詞典》
做 zuò《國語辭典》

做 [ zuò ]

  1. 成为。如:「做人」、「做官」。
  2. 进行某事。如:「做生意」、「做实验」、「做事」。
  3. 举办。如:「做生日」、「做满月」、「做周年」。
  4. 制造。如:「做衣服」、「做鞋子」。
  5. 假装。《水浒传·第三五回》:「宋江教分作三起下山,只做去收捕梁山泊的官军。」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1.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2.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1.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2.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1.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1.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2.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状元(狀元)zhuàng yuán
(1).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 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谢恩》:“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一折:“学儒业,守灯窗,望一举,把名扬。袍袖惹,桂花香,琼林宴,饮霞觴,亲夺的状元郎!”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自从在上辈状元公手里造好了,直到现在, 周 家老是兴兴旺旺。”
(2). 唐 时新进士, 宋 时廷试列一甲者,有时也称状元。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古称状元,不必殿试第一名。 唐 郑谷 登第后,《宿平康里》诗曰:‘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按, 谷 登 赵昌翰 榜,名次第八,非第一也。 周必大 有《回姚状元颖启》《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当时新进士,皆得称状元。”按, 叶适 登 淳熙 进士,为第二名。参阅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3).喻在本行业成绩最突出者。 李準 《参观》:“ 辛明修 是全国有名的大劳模,历年来小麦丰产的‘状元’。”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漢語大詞典》
喜 xǐ《國語辭典》

喜 [ xǐ ]

  1. 愛好。如:「喜愛」、「好大喜功」、「喜出望外」。《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2. 感到歡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1. 吉祥的事。如:「道喜」、「賀喜」。《國語·魯語下》:「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弔其憂,況畏而服焉?」
  2. 稱婦人懷孕。如:「有喜」、「害喜」。《紅樓夢·第一○回》:「叫大夫瞧了,又說並不是喜。」
  3. 舊時稱小孩出痘子為「喜」。《紅樓夢·第二一回》:「姐兒發熱,是見喜了,並非別病。」
  4. 姓。如元代有喜同。
  1. 高興的、快樂的。如:「欣喜」、「歡喜」、「喜訊」。
  2. 結婚的。如:「喜帖」、「喜宴」、「喜酒」、「喜餅」。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1.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2.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3.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4.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5.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6.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7. 姓。
腮 sāi《國語辭典》

腮 [ sāi ]

  1. 面颊。如:「她受了委屈,哭得眼肿腮红。」《红楼梦·第一二回》:「贾瑞听了,喜的抓耳挠腮。」
咱 zán/zá/zǎ《國語辭典》

咱 [ zán ]

  1. 我。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今早智氏对咱说,……韩魏有反意。」《镜花缘·第五四回》:「红女道:『咱姓颜,不知谁是小山姐姐?』」
  2. 我们,包括听话者。《前汉书平话·卷上》:「咱众官员就此处买马积草,共谋夺刘氏江山。」《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咱爷儿两的交情就说不到个借字儿、还字儿 。」

咱 [ zá ]

  1. 参见「咱家 」条。
两个(兩個)liǎng gè
两个钱的省称。指一些钱财。 康濯 《太阳初升的时候·买牛记》:“最近大秋刚罢,组长估摸着今年虽说雨水缺,他组里大家的收成也都够七成,加上副业甚么的,他们四家还都积攒了两个,多少有点底垫了;于是他拿了个主意:想让大伙碰股买头牛。”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奈 nài《國語辭典》

奈 [ nài ]

  1. 堪、经得起。《太平广记·卷二三七·同昌公主》:「稍过度,则熇蒸之气不可奈。」通「耐」。
  2. 对付、安顿、处置。通常与「何」连用。《国语·晋语二》:「吾君老矣,国家多难,伯氏不出,奈吾君何?」
  1. 表示意外转折的语气。如:「怎奈计划不周,以致发生困难。」、「他本性不坏,无奈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