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醉太平】打叠起麻衣百章,《周易》《归藏》

刘庭信元代〕《【正宫】端正好 金钱问卜

  香尘暗翠帏屏,花露冷鲛绡帐,闷恹恹画阁兰堂。愁云怨雨风流况,都蹙在
眉尖上。
  【滚绣球】俏风流窈窕娘,俊庞儿浅淡妆,扫蛾眉远山新样,穿一套藕丝衣
云锦仙裳,带一别珠珞索玉项牌。翠氍毹宝串香,打扮的一桩桩停当,步瑶阶环
玎。溶溶月色浸朱户,寂寂花阴付粉墙,春色芬芳。
  【倘秀才】展玉腕把春纤合掌,恰便似白莲蕊初生在这藕上,高卷珠帘拜月
光。碧梧摇碎影,红药吐狂香,正红稠绿穰。
  【滚绣球】启绿窗离了绣房,博山炉把香来拈上,办着片志诚心祷告穹苍,
低低的念了一会,深深的拜了四方。转秋波又则怕外人偷望,则为咱正青春未配
鸾凰。甚时得遇乘鸾客?何日相逢傅粉郎?审问个行藏。
  【倘秀才】磨着定乌龙墨向端溪砚傍,援着管玉兔笔写在罗纹纸上,恰便似
破八卦桃花女计量。五行推造化,六甲定兴亡,沉吟了半响。
  【呆骨朵】厮琅琅的把金钱掷下观爻象,却怎生单单单拆拆拆阴阳?恰数着
坤偶乾奇,摆列着天三地两。用神有天喜临,主令的财官旺,便做道是李淳风不
顺情,那一个袁天罡肯调谎。
  【货郎儿】一见了神魂飘荡,不由我心劳意攘。我将这金钱仔细细推详,恰
离了湖山侧,早来到会宾堂。
  【脱布衫】明滴溜月转西厢,锦模糊花暗东墙。何处也花烛洞房?那里也锦
衾罗帐?
  【小梁州】昨日个孔雀屏开绛蜡光,花吐银。早间灵鹊噪回廊,蛛丝儿放,
滴溜在宝钗傍。
  【幺篇】卦爻儿端的无虚诳,莫不是会双星日吉时良?这的是好事成从天降,
佳期准望,何必再斟量?
  【醉太平】打叠起麻衣百章,《周易》《归藏》,下工夫想绣个锦香囊,则
在这香盒儿里供养。准备着梨花月底双歌唱,杏花楼上同玩赏,再不支菱花镜里
巧梳妆,眠思梦想。
  【煞尾】眠思梦想,悲楚凄凉,再不去花月亭前烧夜香。
  【南吕】一枝花 秋景怨别
  金风送晚凉,玉露消残暑,素蟾光皎洁,丹桂影扶疏。鬼病揶揄,空把光阴
负,暮秋深天气肃,寒浸罗襦,一阵阵相思透骨。
  【梁州】凄凉境一遭儿摆布,相思阵十面埋伏。那些儿感起我这伤情处。乱
纷纷残花病菊,滴溜溜败叶凋梧。疏刺刺风摇翠竹,淅零零雨洒荒芜。意痴痴感
叹嗟吁,冷清清一弄儿萧疏。怕的是枯荷缺处添黄,衰柳凋时减绿,丹枫老也涂
朱。对对,付付。支吾过白日离愁去,淹的早碧天暮。咚的黄昏一声鼓,好教我
魂魄全无。
  【骂玉郎】愁来愁到无穷处,割不断愁肠肚。撇下这病身躯,割舍了魂灵向
梦里寻他去。梦和魂休间阻,魂和梦却对付,天也与人一个囫囵的做。
  【感皇恩】呀,原来是梦境虽虚,暂时完聚。半成不就梦儿单,半明不灭灯
儿暗,半死不活影儿孤。画檐间玎玎追魂的玉马,戍楼上点点滴滴索命铜壶。
钟声罢,砧声切,雁声无。
  【采茶歌】雁儿,往常时趁程途,盼江湖,且是的悲悲切切语喧呼。今夜毛
团为甚不言语,知他你那答儿里错下了断肠书。
  【尾声】惊回残梦添凄楚,无奈秋声最狠毒。风声忧,雨声怒,角声哀,鼓
声助。一声听,一声数,一声愁,一声苦。投至的风声宁,雨声住,角声绝,鼓
声足。又被这一声钟撞我一口长吁,则我这泪点儿更多如窗外雨。 咏别
  凤台宝鉴分,锦瑟冰弦断。丹青歌扇歇,金缕舞衣宽。娇凤雏鸾,愁与闷难
思算,闷和愁几样般。百千张锦纸花笺,一万枝霜毫象管。
  【梁州】写不尽海来深闲愁荏苒,天来高离恨弥漫,眼交光景愁无乱。海棠
红瘦,扬柳眉攒。丁香未结,梅子先酸。下香阶独立盘桓,怕黄昏鸦噪林峦。上
上灯对影成双,下下帘和谁作伴?开开窗对月团。美满,旧欢。胸中锦绣三千
段,心剔透,性和暖。比掷果知音不姓潘,表正容端。
  【骂玉郎】兰堂失却风流伴,倦刺绣懒描鸾,金钗不整乌云乱。情深似刀刃
剜。愁来似乱箭攒,人去似风筝断。
  【感皇恩】口则说应举求官,多因是买笑追欢。从今后鸳梦儿再休完,鱼书
儿都休寄,龟卦儿也休钻。离愁万般,心绪多端。芳草迷烟树,落花催雨点,香
絮滚风团。
  【采茶歌】阳台上路盘桓,蓝桥下水弥漫。倚楼一倚一心酸,空忆当时花烂
熳,可怜今夜月团。
  【尾声】蝇头风月如堆卵,鸡肋恩情似滚丸。枕上余香被窝中春暖,有人知
无人管。往常时信音通直恁情欢,到如今鸾信少雁书稀鸳梦短。 春日送别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寸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
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梁州】锦机摇残红扑簌,翠屏开嫩绿模糊。茸茸芳草长亭路,乱纷纷花飞
园圃。冷清清春老郊墟,恨绵绵伤春感叹,泪涟涟对景踌蹰。不由人不感叹嗟吁,
三般儿巧笔堪图。你看那蜂与蝶趁趁逐逐,花共柳攒攒簇簇,燕和莺唤唤呼呼。
鹧鸪,杜宇。替离人细把柔肠诉,愁和泪一时住。不由我相思泪如雨,怎教宁耐
须臾?
  【骂玉郎】叫一声才郎身去心休去,不由我愁似铁、泪如珠,樽前无计留君
住。魂飞在离恨途,身落在寂寞所,情递在相思铺。
  【感皇恩】呀,则愁你途路崎岖,鞍马上劳碌。柳呵都做了断肠枝,酒呵难
道是忘忧物?人呵怎减的护身符?早知你抛掷咱应举,我不合惯纵的你读书。伤
情处,我命薄,你心毒!
  【采茶歌】觑不的献勤的仆、势情的奴,声声催道误了程途。一个大厮把的
忙牵金勒马,这一个悄声儿回转画轮车。
  【隔尾】江湖中须要寻一个新船儿渡,宿卧处多将些厚褥子儿铺。起时节迟
些儿起,住时节早些儿住。茶饭上无人将你顾觑,睡卧处无人将你盖覆,你是必
早寻一个着实店房里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醉太平打叠麻衣,《》《归藏

醉太平 zuì tài píng
(1).词牌名。又名《凌波曲》《醉思凡》《四字令》等。双调三十八字,平韵。又一体,四十五字,仄韵。
(2).曲牌名。南北曲圴有。《太和正音谱》《中原音韵》属正宫,《太平乐府》属南吕宫。字数均与词牌不同。南曲亦名《升平乐》,用作过曲。北曲可用作小令,亦可用于套曲内。
(3).花名。 宋 宋祁 《益部方物略记·瑞圣花》:“出 青城 山中,干不条,高者乃寻丈。花率秋开,四出,与桃花类。然数十跗共为一花,繁密若缀,先后相继而开,九閲月未萎也。 蜀 人号丰瑞花……浅红者为醉太平。”  ——《漢語大詞典》
打叠(打疊)dǎ dié
(1).收拾;安排。 宋 刘昌诗 《芦蒲笔记·打字》:“收拾为打叠,又曰打迸(一作併)。”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江 南城破, 曹彬 见 李国主 ,即放入宅,言令打叠金银。” 元 汪元亨 《醉太平·警世》曲:“唤山童门户好关者,把琴书打叠。” 茅盾 《路》:“这是因为近来风声又紧, 武昌 城里的老百姓,不得不打迭些细软送进 汉口 租界。”
(2).振作。 元 无名氏 《红绣鞋》曲:“强打叠精神怎过,思量的做不的生活,越思量越间阻越情多。” 巴人 《运秧驼背》:“他打迭着精神起了床,支撑着软瘫了的身体,走下山去。”  ——《漢語大詞典》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1.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2.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3.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4.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5.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6.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7.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8.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9.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10.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1.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2. 量词:➊ ​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1.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2.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麻衣 má yī
(1).即深衣。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时穿的常服。《诗·曹风·蜉蝣》:“蜉蝣掘閲,麻衣如雪。” 郑玄 笺:“麻衣,深衣。诸侯之朝,朝服;朝夕则深衣也。”参见“ 深衣 ”。
(2).古时丧服。《礼记·间传》:“又期而大祥,素縞麻衣。” 郑玄 注:“谓之麻者,纯用布,无采饰也。” 唐 王建 《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诗:“ 汉 家都护边头没,旧将麻衣万里迎。” 刘白羽 《英雄城--平壤》:“有一次,在一个农民热诚者大会上,有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他穿戴了麻衣麻帽到会场上来,他说:‘同志们,我的麻衣是为了我们那里被 美国 兵杀死的一百一十七个女人穿的。’”
(3).麻布衣。古时平民所穿。 唐 杜甫 《前苦寒行》:“ 楚 人四时皆麻衣, 楚 天万里无晶辉。” 宋 谢翱 《青篛亭》诗:“归路逢樵子,麻衣草结裳。” 清 阎尔梅 《燕赵杂吟》:“麻衣桃杖出都门, 燕 赵 风光细讨论。”
(4).旧时举子所穿的麻织物衣服。 唐 李贺 《野歌》:“麻衣黑肥衝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王琦 汇解:“ 唐 时举子皆着麻衣,盖苧葛之类。” 宋 苏轼 《监试呈诸试官》诗:“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
(5).借指应试举子。 唐 韩偓 《及第过堂日作》诗:“暗惊凡骨升仙籍,忽讶麻衣謁相庭。”
(6).见“ 麻衣相法 ”。  ——《漢語大詞典》
百 bǎi《國語辭典》

百 [ ​bǎi ]

语音
  1. 数目字。十的十倍。《说文解字·白部》:「百,十十也,从一白。数十十为一百。」大写为「佰」。
  2. 姓。如古时有百倏,战国时有百丰。
  1. 众多。如:「百病不侵」。
  2. 总指一切所有的词。《诗经·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百 [ ​bó ]

读音
  1. 参见「百色县 」条。
章 zhāng《國語辭典》

章 [ zhāng ]

  1. 成篇的文字。如:「文章」、「出口成章」、「下筆成章」。
  2. 文體名。古代臣子上奏國君的文書。漢·蔡邕《獨斷·卷上》:「凡群臣尚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3. 量詞。計算書、文等段落的單位。如:「全書共分二十五章。」
  4. 文采、花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5. 條理、次序。如:「雜亂無章」。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
  6. 法規、條例。如:「規章」。《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
  7. 印信。如:「私章」、「圖章」。
  8. 標識、標記。如:「徽章」、「勛章」、「臂章」。
  9. 姓。如漢代有章明。
  1. 表揚、顯揚。《禮記·緇衣》:「有國者章善𤺺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史記·卷三七·衛康叔世家》:「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章有德。」
周 zhōu《國語辭典》

周 [ zhōu ]

  1. 完密、严谨。如:「周密」、「周详」。《说文解字·口部》:「周,密也。」《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2. 全部、整个。如:「周身」。
  1. 朝代名:➊ ​ 参见「周朝 」条。➋ ​ 参见「[[北周]]」条。➌ ​ 唐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➍ ​ 参见「[[后周]]」条。
  2. 环绕区域的外围部分。如:「四周」、「圆周」、「周围」。
  3. 量词。计算环绕次数的单位。如:「环岛一周」、「绕场两周」。
  4. 满一年。如:「周年」、「周岁」。通「周」。
  5. 姓。如明代有周顺昌。
  1. 环绕。如:「周而复始」。《楚辞·屈原·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2. 救济、援助。如:「周济」。《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夷王梅赜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通「赒」。
  1. 普遍、全、都。如:「众所周知」。《易经·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易 yì《國語辭典》

易 [ yì ]

  1. 簡單、不困難。如:「容易」、「得來不易」。
  2. 平和、和藹。如:「平易近人」。《詩經·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
  1. 交換。如:「交易」、「貿易」、「以物易物」。《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 》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 改變。如:「變易」、「易容」、「移風易俗」。《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3. 輕視、輕慢。《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貴貨易土。」《漢書·卷八六·王嘉傳》:「二千石益輕賤,吏民慢易之。」
  4. 治理。《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1. 《易經》的簡稱。《論語·述而》:「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漢書·卷八八·儒林傳·丁寬傳》:「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
  2. 姓。如春秋時代齊國有易牙。
归藏(歸藏)guī cáng
(1).《易》之一,相传为 黄帝 所作。《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贾公彦 疏:“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於中,故名为《归藏》也。” 汉 桓谭 《新论》:“《归藏》四千三百言……藏于太卜。”《隋书·经籍志一》:“《归藏》十三卷, 晋 太尉 薛贞 注…… 汉 初已亡,案 晋 《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元 张可久 《满庭芳·金华道中》曲:“数前程掐得箇《归藏》卦。”
(2).敛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 王冰 注:“物寒故归藏也。” 高士宗 注:“内归藏密也。”
归葬。 唐 王勃 《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今者归藏有日,先远戒期。” 明 高攀龙 《泰伯庙碑》:“盖 梅里 平墟 为 泰伯 端委之地, 皇山 为归藏之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