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刘基明代〕《梁甫吟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
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
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人情旦暮翻覆平地倏忽山溪

人情 rén qíng
(1).人的感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史记·太史公自序》:“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新唐书·杨瑒传》:“帝封 太山 ,集乐工山下,居丧者亦在行。 瑒 谓起苴絰使和钟律,非人情所堪,帝许,乃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那里能够及得这些杂文的和现在切贴,而且生动,泼剌,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2).人之常情。指世间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庄子·逍遥游》:“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汉 王粲 《登楼赋》:“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大抵妇人家勤俭惜财,固是美事,也要通乎人情。”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生活困难,心绪恶劣,要想得亲近人的慰藉,这也是人情。”
(3).人心,众人的情绪、愿望。《后汉书·皇甫规传》:“而灾异犹见,人情未安者,殆贤遇进退,威刑所加,有非其理也。”《北齐书·卢文伟传》:“善於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近岁私铸铁钱散漫 江 淮 ,公私受弊,人情摇动。”《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世宗 时, 史超 败於 石岭关 ,人情震恐,故师还。” 清 方文 《初晴》诗:“久雨初晴候,人情分外欢。”
(4).人与人的情分。 唐 韩愈 《县齐有怀》诗:“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 宋 陆游 《舟中口占》:“业力顿消知学进,人情愈薄喜身轻。”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五:“人情叶叶都如此,世路悠悠古所难。”
(5).民情;民间风俗。《史记·李斯列传》:“且 赵君 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 宋 范仲淹 《奏边上得力材武将佐等第姓名事》:“善抚驭,得 藩 汉 人情。” 清 李渔 《巧团圆·试艰》:“平时做惯贸易,走过江湖,把山川、形势、人情、土俗都看在眼里。”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对于 匈奴 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
(6).情面;交情。《朱子语类》卷一三四:“若説是 苏秦 怕 秦 来败从,所以激 张仪 入 秦 ,庶 秦 不来败从,那 张仪 与你有甚人情?”《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也不来走走儿,今日还来説人情。”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人情留一綫,日后好相见。” 曹禺 《日出》第二幕:“我要硬成一块石头,决不讲一点人情,决不可怜人。”
(7).指应酬,交际往来。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三折:“父亲、母亲人情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红楼梦》第六八回:“一日少説,大事也有一二十件,小事还有三五十件。外头从娘娘算起,以及王公侯伯家,多少人情客礼,家里又有这些亲友的调度。”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处家人情,非钱不行。”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
(8).馈赠;礼物。《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你这廝许了我人情又不还,我怎的不打你?”《元典章新集·刑部·禁骚扰》:“近年以来,内外诸衙门指与上司官员庆贺馈一切人情或私相追往,公然於所辖官吏俸钞科取。”  ——《漢語大詞典》
旦暮 dàn mù
亦作“ 旦莫 ”。
(1).白天与晚上;清早与黄昏。《墨子·经说上》:“久,古今旦莫。宇,东西家南北。”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春採者,必须长梯高杌,数人一树,还条復枝,务令浄尽;要欲旦暮,而避热时。”
(2).朝夕。谓整日。《国语·齐语》:“旦暮从事,施於四方。” 唐 韩愈 《刘公墓志铭》:“即其日与使者俱西,大热,旦暮驰不息,疾大发。” 元 马子振 《鹦鹉曲·和白无咎韵》:“巍峨峯顶移家住,旦暮见、上下樵父。”
(3).早晚。喻短时间内。《庄子·齐物论》:“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攻 赵 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 赵 ,必移兵先击之。” 宋 叶适 《母杜氏墓志》:“吾疾非旦暮愈也,而汝所谋以养者在千里之外。汝去矣,徒守我亡益也。” 章炳麟 《印度人之论国粹》:“求大同於百年以后,而不为旦莫计者,斯则为不知务耳。” 叶圣陶 《穷愁》:“俄思一月期犹遥,阿母飱餐,则旦暮间事,必弗能缺,吾且舍远谋邇耳。”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翻覆 fān fù
(1).谓反覆无常;变化不定。 晋 陆机 《君子行》:“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澜。”《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 吕延济 注:“翻覆,不定也。” 唐 卢象 《送赵都护赴安西》诗:“黠虏多翻覆,谋臣有别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人心叵测,事后虑有翻覆。”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从我七八岁时, 中国 社会已经大大的震颠动摇之后,那疾然翻覆变更的倾向,已是猛不可当,非常之明显了。”
(2).多次重复。 唐 李频 《冬夜酬范秘书》诗:“翻覆吟佳句,何酬国士恩。” 宋 苏辙 《书〈楞严经〉后》:“杜门幽坐,取《楞严经》翻覆熟读。”《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重復在月光之下翻覆一看,口中大叫。” 叶圣陶 《四三集·一桶水》:“﹝ 孙大娘 ﹞取了两个双毫小银洋,翻覆看上几眼,就郑重地交到 张老大 手里。”
(3).反转;倾覆。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瓜》:“摘瓜法:在步道上引手而取;勿听浪人踏瓜蔓,及翻覆之。”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或以先为后,或以后为先,日月颠倒,上下翻覆。” 郑珍 《江边老叟》诗:“北风三日更不休,十室登船九翻覆!”
(4).指上下震荡。 宋 苏舜钦 《杨子江观风浪》诗:“大舰失所操,翻覆如转丸。”
(5).犹翻动。如:夜间翻覆不能眠。
(6).翻飞;翻滚。 南朝 梁 萧统 《开善寺法会讲解将毕赋三十韵》:“青禽乍上下,云雁飞翻覆。” 唐 徐凝 《观浙江涛》诗:“ 浙江 悠悠海西緑,惊涛日夜两翻覆。”  ——《漢語大詞典》
平地 píng dì
(1).平坦的地面。《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史记·吴王濞列传》:“ 吴 多步兵,步兵利险; 汉 多车骑,车骑利平地。”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歇鞍到平地,倏逢 锦城 乐。”
(2).平整地面。《论语·子罕》:“譬如平地,虽覆一簣,进,吾往也。”
(3).犹言突然;平白无故。 元 无名氏 《十样锦》套曲:“谁想驀然平地浪波生,怎知道祸从天降。”《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 西门庆 ﹞官禄临门,平地做了千户之职,就有如此美事。”《蕙风词话续编》卷二引 明 曹静照 《西江月》词:“鶯儿对对话花梢,平地把人惊觉。”
(4).平稳地;稳当地。《朱子全书》卷十六:“如人过得箇关了,便平地行将去。”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二:“拉车可以平地弄个三毛四毛的,作小买卖既要本钱,而且没有准能赚出三餐的希望。”  ——《漢語大詞典》
倏忽 shū hū
(1).倏忽。迅疾貌。《吕氏春秋·决胜》:“儵忽往来,而莫知其方。”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下·驺虞》:“怪兽五彩,尾参於身,矫足千里,儵忽若神。”《南齐书·高帝纪下》:“机变儵忽,终古莫二。” 清 姚鼐 《祭林编修澍蕃文》:“邈不得徠归兮,儵忽以终生。”
(2).目视不明貌。《楚辞·远游》:“视儵忽而无见兮,听惝怳而无闻。” 王逸 注:“儵忽,目瞑眩也。”
(3).传说中的神名。南海之神为 儵 ,北海之神为 忽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 儵 ,北海之帝为 忽 ,中央之帝为 浑沌 。 儵 与 忽 时相与遇於 浑沌 之地, 浑沌 待之甚善。 儵 与 忽 谋报 浑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 浑沌 死。” 明 唐顺之 《元阳洞》诗:“ 混沌 遇 儵忽 ,误被凿一窍。”
(4).比喻恶人。 唐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暂能诛儵忽,长与问乾坤。” 冯诰 注:“此则用《招魂》‘雄虺九首,往来儵忽,吞人以益其心些。’亦见《天问》。以比 训 ( 李训 )、 注 ( 郑注 )之奸毒……以‘儵忽’代雄虺,古有此例。”  ——《漢語大詞典》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山溪(山谿)shān xī
亦作“ 山谿 ”。
(1).山川;山河。《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三国志·魏志·牵招传》:“若欲潜袭,则山溪艰险,资粮转运,难以密办。”
(2).山中溪水。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 江 南山谿水中有射工虫,甲虫之类也。” 唐 戴叔伦 《宿灵岩寺》诗:“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 明 李梦阳 《门前溪》诗:“山溪信清浅,入海作洪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