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因病既不饮,众欢独成嗟。

欧阳修宋代〕《清明前一日韩子华以靖节斜川诗见招游李园既归遂苦风雨三日不能出穷坐一室家人辈倒残壶得酒

少年喜追随,老大厌諠哗。惭愧二三子,邀我行看花。

花开岂不好,时节亦云嘉。因病既不饮,众欢独成嗟。

管弦暂过耳,风雨愁还家。三日不出门,堆豗类寒鸦。

妻儿强我饮,饤饾果与瓜。浊酒倾残壶,枯鱼杂乾虾。

小婢立我前,赤脚两髻丫。轧轧鸣双弦,正如橹呕哑。

坐令江湖心,浩荡思无涯。宠禄不知报,鬓毛今已华。

有田清颍间,尚可事桑麻。安得一黄犊,幅巾驾柴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众欢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1.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3.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1.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2.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3.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1.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病 bìng《國語辭典》

病 [ bìng ]

  1. 指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亦指生理或心理方面产生不正常的状态。如:「疾病」、「肝病」、「心病」、「相思病」、「病入膏肓」。
  2. 瑕疵、短处。如:「语病」、「通病」、「弊病」。《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
  1. 生病、患病。如:「她病了三天,变得相当憔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
  2. 为其所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3. 损害。如:「祸国病民」。《战国策·东周策》:「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
  4. 忧虑。《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 恨、怨恨。《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诸王传下·文帝诸子传》:「初,元皇后性忌,以潘氏见幸,恚恨致崩。故劭深病潘氏及濬。」
  6. 指责、不满。《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
  1. 有病的。如:「病容」、「病人」、「病夫」。
  2. 枯干的。唐·杜甫〈薄游〉诗:「病叶多先坠,寒花只暂香。」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 疲惫。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既 jì《國語辭典》

既 [ jì ]

  1. 已经。《论语·先进》:「春服既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
  2. 尽、全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济也。」《国语·齐语》:「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
  3. 不久。《左传·文公元年》:「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
  1. 已经、既然,表前后情况有连带关系。常与「就」或「则」连用。《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2. 表示并列的连接词。与「且」、「又」、「也」等词连用。如:「既醉且饱」、「既要爱情,也要面包。」《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元·钟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间套·收尾〉:「既通儒,又通吏。」
  1. 姓。如汉代有既良。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饮 ( 飲 ) yǐn
饮 [ yǐn ]
  1. 喝,又特指喝酒:~水思源。~酒。~泣(泪流满面,流到口里,形容悲哀到了极点)。~鸩止渴。
  2. 指可喝的东西:冷~。~料。~食。
  3. 含忍:~恨。~誉(享有盛名,受到称赞)。
  4. 隐没():~羽。
饮 [ yìn ]
  1. 给牲畜水喝:~马。~牛
众欢 zhòng huān
1.众人的议论或喧哗。  ——《漢語大詞典》
独 ( 獨 ) dú
独 [ dú ]
  1. 单一,只有一个:~唱。~立。~霸。~裁。~创。~特。~辟蹊径(喻独创新风格或新方法)。~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2. 老而无子:鳏寡孤~。
  3. 难道,岂:“君~不见夫趣(趋)市者乎?”
  4. 〔~孤〕复姓。
  5. 语助词,犹“”:“弃君之命,,~谁受之?”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嗟 jiē《國語辭典》

嗟 [ jiē ]

  1. 表示感傷、哀痛的語氣。唐·韓愈〈祭田橫墓文〉:「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唐·張籍〈西州〉詩:「嗟我五陵間,農者罷耘耕。」
  2. 表示贊美的語氣。《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嗟乎!此真將軍矣!」
  3. 招呼聲。《書經·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禮記·檀弓》:「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1. 發語詞,無義。《文選·張衡·西京賦》:「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

嗟 [ jiè ]

  1. 參見「咄嗟 」條。

嗟 [ ​juē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