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尚书(尚書)shàng shū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 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 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 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 ——《漢語大詞典》
礼部(禮部)lǐ bù
官署名。本为 西汉 时尚书的客曹。 三国 魏 时有祠部, 北魏 有仪曹, 北周 始称礼部。 隋 唐 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 清 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漢語大詞典》
奏 zòu《國語辭典》
奏 [ zòu ]
动- 进献。《汉书·卷七四·丙吉传》:「不得令晨夜去皇孙敖荡,数奏甘毳食物。」汉·王充《论衡·逢遇》:「以夏进𬬻,以冬奏扇。」
- 古代臣下向皇帝上书或进言。如:「启奏」。《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光遂复与丞相敞等上奏。」
- 吹弹乐器。如:「吹奏」、「伴奏」、「弹奏」、「演奏」、「独奏」。
- 显现、发生。如:「大奏奇功」、「奏效」。《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崇祯)帝趣鸠工,未奏绩而明亡。」
- 往、走。《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比悦至,火止,气少衰,燧纵兵击之。悦败奏桥。桥已焚,众赴水死者不可计。」通「走」。
- 古代臣下向皇帝进呈的文书。如:「奏状」、「奏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
- 音乐高低抑扬的节拍。如:「节奏轻快」。
高第 gāo dì
(1).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史记·儒林列传》:“一岁皆輒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
(2).常指科举中式。 唐 贾岛 《送陈商》诗:“联翩曾数举,昨登高第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儘有贫苦的书生向富贵人家求婚,便笑他阴沟洞里思量天鹅肉吃。忽然青年高第,然后大家懊悔起来,不怨悵自己没有眼睛,便嗟叹女儿无福消受。”
(3).指科举中式者。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四:“如此高材胜高第,头衔追赠薄三 唐 。”
(4).指官吏的考绩优等。《汉书·儒林传·严彭祖》:“ 彭祖 为 宣帝 博士,至 河南 、 东郡 太守。以高第入为左冯翊。”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或疑‘天子圣德方日新,公少年论諫,盍顺导婉达’,由是不得高第。”
(5).指学习成绩优异。 汉 赵岐 《〈孟子〉题辞》:“於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 公孙丑 、 万章 之徒难疑答问。”
(6).指高材生。《北齐书·儒林传·李铉》:“ 鉉 以乡里无可师者,遂与州里 杨元懿 、 河间 宗惠振 等结侣诣大儒 徐遵明 受业,居 徐 门下五年,常称高第。”《朱子语类》卷一○一:“看道理不可不子细。 程 门高第如 谢上蔡 、 游定夫 、 杨龟山 辈,下梢皆入禪学去。”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二》“ 赐 不受命而货殖焉”:“故不曰商贾,而曰货殖, 子贡 以圣门高第,亦復为之。” ——《漢語大詞典》
(2).常指科举中式。 唐 贾岛 《送陈商》诗:“联翩曾数举,昨登高第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儘有贫苦的书生向富贵人家求婚,便笑他阴沟洞里思量天鹅肉吃。忽然青年高第,然后大家懊悔起来,不怨悵自己没有眼睛,便嗟叹女儿无福消受。”
(3).指科举中式者。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四:“如此高材胜高第,头衔追赠薄三 唐 。”
(4).指官吏的考绩优等。《汉书·儒林传·严彭祖》:“ 彭祖 为 宣帝 博士,至 河南 、 东郡 太守。以高第入为左冯翊。”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或疑‘天子圣德方日新,公少年论諫,盍顺导婉达’,由是不得高第。”
(5).指学习成绩优异。 汉 赵岐 《〈孟子〉题辞》:“於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 公孙丑 、 万章 之徒难疑答问。”
(6).指高材生。《北齐书·儒林传·李铉》:“ 鉉 以乡里无可师者,遂与州里 杨元懿 、 河间 宗惠振 等结侣诣大儒 徐遵明 受业,居 徐 门下五年,常称高第。”《朱子语类》卷一○一:“看道理不可不子细。 程 门高第如 谢上蔡 、 游定夫 、 杨龟山 辈,下梢皆入禪学去。”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二》“ 赐 不受命而货殖焉”:“故不曰商贾,而曰货殖, 子贡 以圣门高第,亦復为之。” ——《漢語大詞典》
敛衣(斂衣)liǎn yī
(1).即敛服。亦指穿殓服。敛,通“ 殮 ”。《礼记·丧服大记》:“敛衣踊。” 唐 杨炯 《中书令薛振行状》:“别降中使赐敛衣一袭,杂物百段。”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复封摄政睿亲王册文》:“值冲岁未亲几务,众因矫命以除封;詎深文竟指敛衣,久令衔寃於没世。”参见“ 敛服 ”。
(2).用化缘来的零碎布制成的衣服。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敛衣》:“ 伊处士 从众人求尺寸之帛,聚而服之,名曰敛衣。”
(3).整饬衣衫。表示恭敬。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刘敦儒 事亲以孝闻……常敛衣受杖,曾不变容。”《扶风传信录》附录《后会仙记》:“ 柳 乃拂衣慢立,欲行礼, 仇 以褻衣辞, 柳 亦敛衣退,似无復拘拘者。”参见“ 敛衽 ”。 ——《漢語大詞典》
(2).用化缘来的零碎布制成的衣服。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敛衣》:“ 伊处士 从众人求尺寸之帛,聚而服之,名曰敛衣。”
(3).整饬衣衫。表示恭敬。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刘敦儒 事亲以孝闻……常敛衣受杖,曾不变容。”《扶风传信录》附录《后会仙记》:“ 柳 乃拂衣慢立,欲行礼, 仇 以褻衣辞, 柳 亦敛衣退,似无復拘拘者。”参见“ 敛衽 ”。 ——《漢語大詞典》
襆 fú《國語辭典》
幞 [ pú ]
名- 巾帕。同「幞 」。
- 行李、包袱。《聊斋志异·卷一·画皮》:「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幞独奔,甚艰于步。」
砚 ( 硯 ) yàn
砚 [ yàn ]
- 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数用石做成:~台。笔~。
- 旧指同学关系(因同学共笔砚):同~。~友。
趋 ( 趨 ) qū/cù
趋 [ qū ]
- 快走:~走。~进。~前。~奉。~翔(快走像鸟展翅飞翔)。~炎附势(奔走于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争着去,含贬义)。
- 归向,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向。~势。大势所~。
- 鹅或蛇伸头咬人。
- 追求,追逐:~时(追求时髦)。~利。~光性。
- ◎ 古同“促”,催促;急速。
严宸(严宸)
朱子诗晚侍严宸 ——《韵府拾遗 真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