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动-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醉 zuì《國語辭典》
醉 [ zuì ]
动- 饮酒过量以致神志不清。如:「不醉不归」。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 沉迷、迷恋。如:「沉醉」、「心醉」、「陶醉」。
- 喝酒过多而神志模糊的样子。如:「醉汉」、「烂醉如泥」。
- 用酒浸渍的。如:「醉虾」、「醉鸡」。《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堂官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
里 ( 裏 裡 ) lǐ《國語辭典》
里 [ lǐ ]
名- 居所、居处。《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 街坊、巷弄。《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技。」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
- 故乡。如:「故里」。《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 今地方政府行政区域之一。在镇之下,邻之上,与村平行。
-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古代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今以一公里等于一千公尺。
- 内部。元·马致远〈四块玉·佐国心〉曲:「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通「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副-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副-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疏脱 shū tuō
亦作“疎脱”。
(1).粗率;轻率。《北齐书·阳休之传》:“ 辟彊 性疏脱,无文艺, 休之 亦引入文林馆,为时人嗤鄙焉。”《北史·孙绍传》:“ 绍 性抗直,每上封事,常至恳切,不惮犯忤。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採览。” 清 恽敬 《答邓鹿耕书》:“ 江广文 十载知交,札应即復; 敬 性疏脱过甚,竟忘其别字。”
(2).放达,不受拘束。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 峴 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清 陈确 《寄吴仲木书》:“弟心境亦不大恶,且疎脱性成,每不能为无益之忧。”
(3).疏忽,出纰漏。 宋 欧阳修 《论孙抃不可使契丹札子》:“臣闻古者遣使最号难才,不受以辞,许其专对,盖取其临事而敏,应卒无穷。今 抃 既不可预教以言,则将何以应卒?苟一疎脱,取笑四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龚孟鍨策问》:“ 龚运干 出题疏脱,以十三宗作十四宗。”《朱子语类》卷五一:“如见 滕文公 ,説许多井田,也是一场疎脱。”
(4).稀疏脱落。 宋 文天祥 《新年》诗:“喜对慈颜看铺鬢,髮虽疎脱未如银。”
(5).松弛。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十·张颜书》:“楷字无出 颜 柳 , 柳 虽有骨,似疎脱,少劲拔,且书体一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云间 莫廷韩 有书才而无书学,往往失於疎脱。”
(6).因疏忽而使罪犯脱逃。《清会典·刑部四·尚书侍郎职掌》:“若审明禁役并无贿纵故纵情事,果係依法看守,偶致疏脱者,拟以杖一百,徒三年。” ——《漢語大詞典》
(1).粗率;轻率。《北齐书·阳休之传》:“ 辟彊 性疏脱,无文艺, 休之 亦引入文林馆,为时人嗤鄙焉。”《北史·孙绍传》:“ 绍 性抗直,每上封事,常至恳切,不惮犯忤。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採览。” 清 恽敬 《答邓鹿耕书》:“ 江广文 十载知交,札应即復; 敬 性疏脱过甚,竟忘其别字。”
(2).放达,不受拘束。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 峴 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清 陈确 《寄吴仲木书》:“弟心境亦不大恶,且疎脱性成,每不能为无益之忧。”
(3).疏忽,出纰漏。 宋 欧阳修 《论孙抃不可使契丹札子》:“臣闻古者遣使最号难才,不受以辞,许其专对,盖取其临事而敏,应卒无穷。今 抃 既不可预教以言,则将何以应卒?苟一疎脱,取笑四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龚孟鍨策问》:“ 龚运干 出题疏脱,以十三宗作十四宗。”《朱子语类》卷五一:“如见 滕文公 ,説许多井田,也是一场疎脱。”
(4).稀疏脱落。 宋 文天祥 《新年》诗:“喜对慈颜看铺鬢,髮虽疎脱未如银。”
(5).松弛。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十·张颜书》:“楷字无出 颜 柳 , 柳 虽有骨,似疎脱,少劲拔,且书体一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云间 莫廷韩 有书才而无书学,往往失於疎脱。”
(6).因疏忽而使罪犯脱逃。《清会典·刑部四·尚书侍郎职掌》:“若审明禁役并无贿纵故纵情事,果係依法看守,偶致疏脱者,拟以杖一百,徒三年。” ——《漢語大詞典》
誓 shì《國語辭典》
誓 [ shì ]
名- 表明决心、矢志不渝的言词。如:「立誓」、「发誓」、「山盟海誓」。《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告诫。如:「誓师」。《书经·泰誓下》:「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国语·越语上》:「句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 绝对。如:「誓不两立」、「誓不甘休」。
- 受命。《周礼·春官·典命》:「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子摄其君。」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衔杯(啣盃)xián bēi
亦作“ 衔盃 ”。亦作“ 衔桮 ”。 口含酒杯。多指饮酒。 晋 刘伶 《酒德颂》:“捧甖承槽,衔杯漱醪。” 唐 李白 《广陵赠别》诗:“繫马垂杨下,衔盃大道间。” 唐 司空图 《重阳阻雨》诗:“重阳阻雨独衔桮,移得家山菊未开。” 明 徐渭 《仲兄墓志铭》:“素忘分,日与兄衔杯。” 郁达夫 《晨发名古屋》诗之二:“一曲《阳关》人隔世,衔杯无语看山明。”
亦作“ 啣盃 ”。 衔杯。谓饮酒。 清 曹寅 《送亮生南还兼寄些山先生》诗:“风廊微照两啣杯,能待城闉簇骑回。”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一:“漉沙者步水中如鷺,亭上人啣盃望之,彼则自顾其业耳。”
见“ 啣杯 ”。 ——《漢語大詞典》
亦作“ 啣盃 ”。 衔杯。谓饮酒。 清 曹寅 《送亮生南还兼寄些山先生》诗:“风廊微照两啣杯,能待城闉簇骑回。”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一:“漉沙者步水中如鷺,亭上人啣盃望之,彼则自顾其业耳。”
见“ 啣杯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