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时脱却布裤渡溪水,只愁行不得也哥哥。

丘葵宋代〕《禽言

春泥滑滑雨潇潇,田父力作收坠樵。
归来不敢道姑恶,我自忘却婆饼焦。
去年冬旱无麦熟,阿婆饼焦难再得。
门前忽报谷公来,灶冷樽空难接客。
阿兄提壶沽浊醪,阿弟布谷披短蓑。
不时脱却布裤渡溪水,只愁行不得也哥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时脱却布裤溪水得也哥哥

不时(不時)bù shí
(1).不适时;不合时。《左传·襄公十八年》:“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后汉书·刘陶传》:“臣敢吐不时之义於讳言之朝,犹冰霜见日,必至消灭。” 李贤 注:“不时谓不合於时也。” 唐 罗隐 《谗书·风雨对》:“风雨雪霜,天地之权也,山川藪泽,鬼神之所伏也。故风雨不时,则岁有饥饉,雪霜不时,则人有疾病。” 宋 陈师道 《后山丛谈》卷三:“步之西有异木,人莫能名。相传数百岁,荣落不时。”
(2).随时;临时。 汉 晁错 《论贵粟疏》:“﹝农夫﹞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祥异·食鳖食鼋》:“吾乡 葛友匡 为里中富翁,一生好食鳖,常买数十头养于瓮中,以备不时。”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七章:“ 杨世兴 正呆在天井上面穿堂门边,照顾着上房两间大办公室不时的呼唤。”
(3).时时。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容》:“人主有喜怒,不可以不时。” 唐 杜甫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诗:“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红楼梦》第一○三回:“又过继了一个混账儿子,把家业都花完了,不时的常到 薛 家。”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章:“田野上,这里那里的丛林深处,不时传过布谷鸟婉转的啼唱。”
(4).不及时。《后汉书·孔融传》:“ 河南 尹 何进 当迁为大将军, 杨赐 遣 融 奉謁贺 进 ,不时通, 融 即夺謁还府,投劾而去。” 唐 南卓 《羯鼓录》:“ 黄幡绰 亦知音。上尝使人召之,不时至,上怒,络绎遣使寻捕。”《明史·文艺传一·徐贲》:“大军征 洮岷 ,道其境,坐犒劳不时,下狱瘐死。”
(5).不善。《书·益稷》:“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 孔 传:“帝用臣不是。” 曾运乾 正读:“时,善也。”《诗·大雅·荡》:“匪上帝不时, 殷 不用旧。” 高亨 注:“时,善也。”  ——《漢語大詞典》
脱却 tuō què
脱掉。 唐 王建 《从军后答山友》诗:“爱仙无药住溪贫,脱却山衣事 汉 臣。”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我脱却伊緑衫,便与紫着。”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上大人》:“脱却著肉汗衫。”  ——《漢語大詞典》
布裤(布裤)
魏志阎温傅注赵息从父岐为皮氏长闻有家祸因从官舍逃走之河间变姓字又转诣北海著絮巾布裤常于市中贩胡饼一南史周弘正傅刘显将之寻阳朝贤毕祖道显县帛 匹约曰险衣来者以赏之众人兢改常服不过长短之间显曰将有甚于此矣既而弘正绿丝布裤绣假种轩昂而至折标取帛 广州先贤傅钟翔宇元游为九真郡尉常衣布裤乡邑叹慕 陆游赠柯山老人诗百川千结一布裤得酒一吸辄百壶布又梁栋四禽言诗脱却裤 贫家能有几尺布  ——《骈字类编》
渡 dù《國語辭典》

渡 [ dù ]

  1. 过河、由此岸到彼岸。如:「渡河」、「渡海」。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2. 通过、跨越。如:「渡过难关」。《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淮阴已受命东,未渡 平原。」宋·苏轼〈梅花〉诗二首之一:「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3. 交付、转手。如:「引渡」、「让渡」。
  1. 坐船过河的地方。《晋书·卷三四·杜预传》:「预又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河桥于富平津。」唐·王维〈归嵩山作〉诗:「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溪水 xī shuǐ
指从山里流出来的水流。《三国志·吴志·朱桓传》:“城外有溪水,去城一里所,广三十餘丈,深者八九尺,浅者半之,诸军勒兵渡去, 桓 自断后。” 唐 王建 《赠华州郑大夫》诗:“ 少华 山云当驛起,小敷溪水入城流。” 丁玲 《梦珂》:“从山顶流下许多条溪水,又清,又亮,又甜。”  ——《漢語大詞典》
只 ( 衹 隻 ) zhī/zhǐ《國語辭典》

只 [ zhǐ ]

  1. 仅。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2. 尽。如:「只管去做」。
  1. 但、而。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点儿变化。」、「他不是不会,只是不用心 罢了。」
  1. 语尾助词,无义。《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屈原·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1. 姓。如明代有只好仁。

只 [ zhī ]

  1. 量词。计算物体件数的单位。如:「一只戒指」。同「只 」。
愁 chóu《國語辭典》

愁 [ chóu ]

  1. 忧伤的心绪。如:「离愁」、「乡愁」。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 忧虑、悲伤。如:「不愁吃穿」。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忧伤的、惨淡的。如:「愁绪」、「愁眉苦脸」、「愁云惨雾」。唐·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诗:「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行 háng/xíng《國語辭典》

行 [ xíng ]

  1.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难行」、「锦衣夜行」。《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唐·王维〈终南别业〉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 往。《诗经·秦风·无衣》:「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 韵〉:「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3. 移动、流动。如:「运行」。《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杜甫〈梦李白〉诗二首之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4. 流通。如:「流行」、「风行一时」、「通行全国」、「发行报刊」。《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5. 做、从事。如:「行医」、「行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6. 实施。《易经·系辞上》:「推而行之谓之通。」唐·孔颖达·正义:「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
  7. 经历。《聊斋志异·卷二·侠女》:「行年二十有五,伉俪犹虚。」
  8. 可以。如:「行不行?」、「行!放手去做吧!」、「做事只要尽心尽力就行了。」
  1. 道路。《诗经·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2. 行书的简称。如:「行草」、「行楷」。
  3. 一种乐府和古诗的体裁。如:〈短歌行〉、〈琵琶行〉、〈饮马长城窟行〉。
  4. 量词。计算酌酒奉客的单位。汉·扬雄《法言·修身》:「宾主百拜,而酒三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5. 姓。如汉代有行宏。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能干、干练。如:「你真行。」、「他在这方面行得很。」
  1. 不久、将要。如:「行将就木」。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二:「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1. 且。《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文选·曹丕·与吴质书》:「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行 [ háng ]

  1. 行列。直列为行,横排为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2. 兄弟姐妹长幼的次序。如:「排行老三。」
  3. 量词。计算成排东西的单位。如:「一行树」、「一目十行」。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 营业交易的机构。如:「银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库」。
  5. 职业。如:「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三句话不离本行」。
  6. 表处所,用于人称之后。宋·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词:「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水浒传·第一四回》:「你这等贼心贼肝,我行须使不得!」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行 [ xìng ]

  1. 行为举止。如:「品行」、「操行」、「兽行」、「德行」。《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

行 [ hàng ]

  1. 参见「行行」、「树行子」等条。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得也 de yě
1.犹言得了。
2.应答之词。犹言明白啦。  ——《漢語大詞典》
哥哥 gē ge
(1).称呼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的兄长。《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哥哥、嫂嫂休推醉,思量你们忒没意。我是你的亲妹妹,止有今晚在家中。”《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他的哥哥 武大 生的身不满三尺。” 茅盾 《残冬》三:“他睁圆了眼睛看着他的哥哥嫂嫂。”
(2).称呼同族或亲戚中的兄长。《红楼梦》第三一回:“ 湘云 问 宝玉 ,道:‘ 宝哥哥 不在家么?’”
(3).对年龄相近的男子的尊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却认得是 张生 ,僧人把他衣扯着,低言悄语唤哥哥。”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一折:“哥哥!俺老的怎生撞着你,你就打死他?”《水浒传》第五八回:“ 宋江 道:‘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
(4). 唐 时父对子的自称。 清 梁章钜 《称谓录·父》:“《淳化阁帖》有 唐太宗 与 高宗 书,称哥哥勅。父对子自称哥哥,盖 唐 代家法如是。”
(5).对父亲的称呼。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接不着你哥哥,正撞见你爷爷。”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我接爹爹去来。’‘你哥哥这其间未是他来时节,怎抵死的要去接?’”参见“ 哥 ”。
(6).妻对夫的称呼。 宋 无名氏 《朝野遗记》:“ 光宗 既愈,后泣谓曰:‘尝劝哥哥少饮,不相听。’”
(7).父母对儿子的称呼。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我将这小的放在这空桑里面,妾身回家去,哥哥也,你活也自活,死也自死。” 明 沈榜 《宛署杂记·民风二》:“父母呼子曰哥哥,呼女曰姐姐。”
(8).旧时仆人对男主人或少爷的称呼。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三折:“[外郎云]兀那老人,这妇人怎生气杀丈夫,勒杀亲儿,你与我从实的説来……[正末唱]俺哥哥死尽七,不曾把灵除。”《醒世姻缘传》第三六回:“奶子説:‘我刚在那里缠缠脚,哥哥拿着我一隻鞋跑了来了。’”
(9).对男孩的称呼。《西游记》第四一回:“ 行者 道:‘哥哥,是你也不晓得。当年我与你令尊做弟兄时,你还不知在那里哩。’”
(10).女子对所爱男子的称呼。《民间情歌·芝麻结荚豆开花》:“芝麻结荚豆开花,哥哥爱我我爱他,我爱哥哥庄稼汉,哥哥爱我会当家。”《民间情歌三百首·缠住哥哥一颗心》:“情哥爱我情意真,托人要我织汗巾;扯把头发织进去,缠住哥哥一颗心。”
(11).语气词。相当于“啊”、“呵”。 元 曾瑞 《山坡羊过青歌儿·过分水关》曲:“无甚亲戚,谁肯扶持?行不动哥哥!鷓鴣啼,人心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