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冕旒 miǎn liú
(1).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 牛亨 问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缀珠垂下,重如繁露也。’” 清 袁枚 《新齐谐·蒋太史》:“王年三十餘,清瘦微鬚,冕旒盛服,执笏北向。”
(2).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 南朝 梁 沈约 《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 唐 韩愈 《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 明 沈鲸 《双珠记·奏议颁赦》:“若奏若启,达羣意於冕旒。” 胡适 《〈镜花缘〉的引论》四:“他( 武则天 )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漢語大詞典》
(2).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 南朝 梁 沈约 《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 唐 韩愈 《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 明 沈鲸 《双珠记·奏议颁赦》:“若奏若启,达羣意於冕旒。” 胡适 《〈镜花缘〉的引论》四:“他( 武则天 )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漢語大詞典》
穆穆 mù mù
(1).端庄恭敬。《书·舜典》:“宾于四门,四门穆穆。” 曾运乾 正读:“宾读为儐。四方诸侯来朝者, 舜 宾迎之也。四门穆穆,《史记》云:‘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尔雅·释训》:“穆穆,敬也。”《大戴礼记·五帝德》:“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2).仪容或言语和美。《诗·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毛 传:“穆穆,美也。”《荀子·大略》:“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晋书·王澄传》:“ 澄 尝谓 衍 曰:‘兄形似道,而神锋太儁。’ 衍 曰:‘诚不如卿落落穆穆然也。’ 澄 由是显名。” 明 方孝孺 《蜀府敬慎斋》:“愔愔于思,夔夔于守,穆穆语言,不惊左右。”
(3).宁静;静默。《楚辞·远游》:“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羣而遁逸。” 晋 陶潜 《时运》:“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唐 胡宿 《天街晓望》诗:“金波穆穆沙堤月,玉树琤琤上苑风。”
(4).盛集貌。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于王庭矣。” ——《漢語大詞典》
(2).仪容或言语和美。《诗·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毛 传:“穆穆,美也。”《荀子·大略》:“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晋书·王澄传》:“ 澄 尝谓 衍 曰:‘兄形似道,而神锋太儁。’ 衍 曰:‘诚不如卿落落穆穆然也。’ 澄 由是显名。” 明 方孝孺 《蜀府敬慎斋》:“愔愔于思,夔夔于守,穆穆语言,不惊左右。”
(3).宁静;静默。《楚辞·远游》:“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羣而遁逸。” 晋 陶潜 《时运》:“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唐 胡宿 《天街晓望》诗:“金波穆穆沙堤月,玉树琤琤上苑风。”
(4).盛集貌。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于王庭矣。” ——《漢語大詞典》
升 shēng《國語辭典》
升 [ shēng ]
動- 由下而上。如:「升旗」、「升官」、「升級」。唐·白居易〈祭盧虔文〉:「名因 文著,位以才升。」
- 登。《論語·先進》:「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 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公制一升等於十合。也稱為「公升」。
-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坤(☷)上。表示亨通之義。
- 姓。如南朝宋有升元。
前殿 qián diàn
正殿。《史记·秦始皇本纪》:“乃营作朝宫 渭 南 上林苑 中。先作前殿 阿房 。”《文选·扬雄〈甘泉赋〉》:“前殿崔巍兮, 和氏 灵瓏。” 李善 注:“前殿,正殿也。诸宫皆有之。《汉书》曰:‘ 未央宫 立前殿。’” 唐 王维 《扶南曲歌词》之四:“拂曙朝前殿,玉墀多珮声。” 赵殿成 笺注:“ 汉 时 长乐 、 未央 、 建章 、 甘泉 诸宫皆有前殿,即正殿也。《玉海》:‘ 周 曰路寝, 汉 曰前殿。’” ——《漢語大詞典》
钟石(鐘石)zhōng shí
(1).容量单位。一钟受六斛四斗,一石受十斗。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但以升合之助,不供钟石之费。”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叶法善》:“﹝ 叶法善 ﹞颇耽於酒,钟石可也。” 清 陈确 《呈学请削籍词》:“岁叨钟石之粮,惰慢不恭,贪顽已甚。”
(2).钟磬。《韩非子·说疑》:“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 汉 刘向 《说苑·政理》:“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脩竽瑟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 南朝 齐 谢朓 《随王鼓吹曲·钧天曲》:“笙鏞礼百神,钟石动云汉。”
钟和磬。古代乐器。《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説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鐘石筦弦。”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鐘石毕陈,舞咏之情不一。”《旧唐书·音乐志一》:“圣王乃调之以律度,文之以歌颂,荡之以鐘石,播之以弦管,然后可以涤精灵,可以祛怨思。” ——《漢語大詞典》
(2).钟磬。《韩非子·说疑》:“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 汉 刘向 《说苑·政理》:“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脩竽瑟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 南朝 齐 谢朓 《随王鼓吹曲·钧天曲》:“笙鏞礼百神,钟石动云汉。”
钟和磬。古代乐器。《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説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鐘石筦弦。”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鐘石毕陈,舞咏之情不一。”《旧唐书·音乐志一》:“圣王乃调之以律度,文之以歌颂,荡之以鐘石,播之以弦管,然后可以涤精灵,可以祛怨思。” ——《漢語大詞典》
锵锵(鏘鏘)qiāng qiāng
(1).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发出的洪亮清越的声音。《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鸞鏘鏘。” 郑玄 笺:“鏘鏘,鸣声。” 汉 秦嘉 《留郡赠妇》诗之二:“肃肃僕夫征,鏘鏘扬和铃。”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鏘鏘杂珮离芳渚,珠帽红鞾振金缕。” 清 袁枚 《新齐谐·玉梅》:“满房帐钩箱锁之类鏘鏘有声。” 丁玲 《某夜》:“‘铿铿-锵锵-’,铁的镣铐在他的手上和脚上讨厌的响着。”
(2).象声词。特指诗文音节清越响亮。 清 杜芥 《〈楝亭诗钞〉序》:“徒赏其诗渊渊尔,鏘鏘尔,非 曹子 所以命予者已。”
(3).象声词。乐声。 三国 魏 曹丕 《于谯作》诗:“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鏘鏘。” 唐 宋若宪 《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御筵多济济,盛乐復鏘鏘。” 清 刘大櫆 《贲趾堂记》:“良朋四五人自远而至,相与觴咏其中,鏘鏘然金石之声交发於四座。”
(4).象声词。鸟虫鸣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凤皇于飞,和鸣鏘鏘。” 清 恽敬 《释蟪蛄》:“似蜓蚞而復小,黑黄色,其声鏘鏘,如舞鐃,如铃,故曰螿,非蟪蛄也。”
(5).美好貌。《管子·形势》:“鸿鵠鏘鏘,唯民歌之。” 南朝 梁 沈约 《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诗:“靡靡神襟,鏘鏘羣彦。”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司空曙》:“鏘鏘美誉,不亦宜哉!”
(6).盛多貌。 汉 刘向 《说苑·建本》:“田里周行,济济鏘鏘,而相从执质,有族以文。” 隋 王通 《中说·述史》:“子将之 陕 ,门人从者鏘鏘焉被于路。” 唐 温庭筠 《雉场歌》:“彩仗鏘鏘已合围,绣翎白头遥相妬。”
(7).高貌。《后汉书·张衡传》:“命 王良 掌策駟兮,踰 高阁 之鏘鏘。” 李贤 注:“鏘鏘,高貌也。”
(8).步伐整齐貌。 ——《漢語大詞典》
(2).象声词。特指诗文音节清越响亮。 清 杜芥 《〈楝亭诗钞〉序》:“徒赏其诗渊渊尔,鏘鏘尔,非 曹子 所以命予者已。”
(3).象声词。乐声。 三国 魏 曹丕 《于谯作》诗:“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鏘鏘。” 唐 宋若宪 《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御筵多济济,盛乐復鏘鏘。” 清 刘大櫆 《贲趾堂记》:“良朋四五人自远而至,相与觴咏其中,鏘鏘然金石之声交发於四座。”
(4).象声词。鸟虫鸣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凤皇于飞,和鸣鏘鏘。” 清 恽敬 《释蟪蛄》:“似蜓蚞而復小,黑黄色,其声鏘鏘,如舞鐃,如铃,故曰螿,非蟪蛄也。”
(5).美好貌。《管子·形势》:“鸿鵠鏘鏘,唯民歌之。” 南朝 梁 沈约 《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诗:“靡靡神襟,鏘鏘羣彦。”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司空曙》:“鏘鏘美誉,不亦宜哉!”
(6).盛多貌。 汉 刘向 《说苑·建本》:“田里周行,济济鏘鏘,而相从执质,有族以文。” 隋 王通 《中说·述史》:“子将之 陕 ,门人从者鏘鏘焉被于路。” 唐 温庭筠 《雉场歌》:“彩仗鏘鏘已合围,绣翎白头遥相妬。”
(7).高貌。《后汉书·张衡传》:“命 王良 掌策駟兮,踰 高阁 之鏘鏘。” 李贤 注:“鏘鏘,高貌也。”
(8).步伐整齐貌。 ——《漢語大詞典》
达 ( 達 ) dá
达 [ dá ]
- 通:四通八~。~德(通行天下的美德)。~人。~士(达人)。
- 通晓:洞~。练~。
- 遍,全面:~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不计个人的得失)。
- 到:到~。抵~。通宵~旦。
- 实现:目的已~。
- 传出来:传(chuán)~。转(zhuǎn )~。
- 得到显要的地位:显~。~官贵人。
- 姓。
九霄 jiǔ xiāo
(1).天之极高处;高空。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唐 武衡 《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诗:“ 巴 江暮雨连 三峡 , 剑 壁危梁上九霄。” 徐特立 《言立》诗:“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
(2).道家谓仙人居处。《文选·沈约〈游沈道士馆〉诗》:“鋭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 张铣 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 唐 李白 《明堂赋》:“比乎 崑 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王琦 注:“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絳霄、黅霄、紫霄、练霄、玄霄、縉霄也。一説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为九霄。” 宋 陆游 《长生观观月》诗:“独倚栏杆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
(3).喻皇帝居处。 唐 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罌下九霄。”
(4).借指帝王。 唐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诗:“九霄偏眷顾,三事早提携。” 唐 黄滔 《敷水庐校书》诗:“九霄无詔下,何事近清尘?” ——《漢語大詞典》
(2).道家谓仙人居处。《文选·沈约〈游沈道士馆〉诗》:“鋭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 张铣 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 唐 李白 《明堂赋》:“比乎 崑 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王琦 注:“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絳霄、黅霄、紫霄、练霄、玄霄、縉霄也。一説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为九霄。” 宋 陆游 《长生观观月》诗:“独倚栏杆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
(3).喻皇帝居处。 唐 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罌下九霄。”
(4).借指帝王。 唐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诗:“九霄偏眷顾,三事早提携。” 唐 黄滔 《敷水庐校书》诗:“九霄无詔下,何事近清尘?”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