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上士 shàng shì
(1).道德高尚的人。《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搆衅》:“下官 程颐 ,别号 伊川 ,人许性天上士,自惭理学名儒。” 清 钱澄之 《田园杂诗》之十六:“上士守其中,下士劳其形。”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孙诒让 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秦 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周书·辛昂传》:“六官建,入为司隶上士,袭爵 繁昌县公 。 世宗 初,授天官上士,加大都督。”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唯 周 ( 北周 )建六官,改著作之正郎为上士,佐郎为下士。”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释氏要览·称谓》引《瑜珈论》:“无自利利他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漢語大詞典》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孙诒让 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秦 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周书·辛昂传》:“六官建,入为司隶上士,袭爵 繁昌县公 。 世宗 初,授天官上士,加大都督。”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唯 周 ( 北周 )建六官,改著作之正郎为上士,佐郎为下士。”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释氏要览·称谓》引《瑜珈论》:“无自利利他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下士 xià shì
(1).官名。古代天子、诸侯都设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 秦 以后亦沿用。《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唯 周 建六官,改著作之正郎为上士,佐郎为下士。”
(2).今用作军衔,为军士的最低一级。
(3).才德差的人。《老子》:“下士闻道,大笑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主名,下士窃名。”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西湖佳话·葛岭仙迹》:“ 葛洪 道:‘草野下士,焉知方略?’”
屈身交接贤士。《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人。”《后汉书·陈元传》:“陛下宜修 文武 之圣典,袭祖宗之遗德,劳心下士,屈节待贤,诚不宜使有司察公辅之名。” 明 李贽 《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 高阳 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故吾以为真正 高阳 酒徒可敬也。”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临行时,仍由他的副官乘汽车护送,他亲自送至车旁,亲自代关车门,行一深鞠躬礼而别,颇能谦恭下士。” ——《漢語大詞典》
(2).今用作军衔,为军士的最低一级。
(3).才德差的人。《老子》:“下士闻道,大笑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主名,下士窃名。”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西湖佳话·葛岭仙迹》:“ 葛洪 道:‘草野下士,焉知方略?’”
屈身交接贤士。《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人。”《后汉书·陈元传》:“陛下宜修 文武 之圣典,袭祖宗之遗德,劳心下士,屈节待贤,诚不宜使有司察公辅之名。” 明 李贽 《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 高阳 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故吾以为真正 高阳 酒徒可敬也。”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临行时,仍由他的副官乘汽车护送,他亲自送至车旁,亲自代关车门,行一深鞠躬礼而别,颇能谦恭下士。” ——《漢語大詞典》
多闻 duō wén
见多识广。例如:博学多闻不是一件坏事。 ——《漢語大詞典》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副-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寡闻(寡聞)guǎ wén
见闻不广。《晏子春秋·问上八》:“ 鲁 之君臣,犹好为义,下之妥妥也,奄然寡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故 魏武 称 张子 之文为拙,然学问肤浅,所见不博,专拾掇 崔 杜 小文,所作不可悉难,难便不知所出,斯则寡闻之病也。” 宋 王得臣 《麈史·国政》:“议者以为:祖宗时,凡建一事,施一令,必下侍臣博议,盖审处之也。或曰,此执政寡闻之过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