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然后(然後)rán hòu
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周礼·地官·贾师》:“展其成而奠其贾,然后令市。”《孔子家语·问礼》:“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若我师克捷,士气已倍,彼奔溃不暇,然后徐进而北,则中原有可取之理。” 严复 《辟韩》:“寒,然后为之衣;飢,然后为之食。”如:这事我们先研究一下,然后考虑怎样作决定。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念 niàn《國語辭典》
念 [ niàn ]
动- 惦记、想念。如:「思念」、「挂念」。唐·白居易〈伤远行赋〉:「惟母念子之心,心可测而可量。」
- 忆念。佛教指将心清楚放在对象上而不忘失。如:「念佛」、「念施」。《大安般守意经·卷下》:「念出入息。」
- 吟诵、诵读。如:「念书」、「念经」、「念咒」。《红楼梦·第一四回》:「说著,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唤进来看视。」通「念」。
- 读、研习。如:「你现在念几年级?」、「他一念完中学,就开始工作了。」
- 反反复复述说著。如:「念念有词」、「她嘴巴一直念个不停」、「妈妈念你是为了你好。」
- 记住。《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怜爱。唐·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卢山〉诗二首之二:「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 极短的时间。如:「一念顷」、「念念分明」。《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一六》:「偈曰:『一念。』释曰:『此上品忍但一刹那,无长时。』」
- 念头、想法。如:「杂念」、「一念之仁」。《红楼梦·第四回》:「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
- 二十。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九出》:「凑著个韶阳小道姑,年方念八,颇有风情。」通「廿」。
- 姓。如北周有念贤。
普 pǔ《國語辭典》
普 [ pǔ ]
形- 广大而周遍。如:「普通」、「普遍」、「普级」。《孟子·万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普鲁士的简称。如:「普法战争」。
- 姓。如元代有普恩,明代有普泰。
安慰 ān wèi
(1).安顿抚慰。《后汉书·桓帝纪》:“百姓飢穷,流宂道路,至有数十万户, 冀州 尤甚。詔在所賑给乏絶,安慰居业。” 宋 陈师道 《黄楼铭》:“羸老困穷,安慰抚养。”
(2).专指使心情安适、宽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也因晓得了 安老爷 的信息,齐来安慰公子。” 巴金 《灭亡》第三章:“他不说一句安慰的话,一句哀怜的话,他反而不停地拿针去刺那个伤心地哭着的少女底心。”
(3).谓精神上的不满足得到补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此时我心中安慰了好些。” 老舍 《骆驼祥子》二:“骆驼忽然哀叫了几声,离他不远。他喜欢这个声音,象夜间忽然听到鸡鸣那样使人悲哀,又觉得有些安慰。”《艾青诗选》自序:“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张贤亮 《灵与肉》:“有你在身边,我能得到一点安慰。” ——《漢語大詞典》
(2).专指使心情安适、宽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也因晓得了 安老爷 的信息,齐来安慰公子。” 巴金 《灭亡》第三章:“他不说一句安慰的话,一句哀怜的话,他反而不停地拿针去刺那个伤心地哭着的少女底心。”
(3).谓精神上的不满足得到补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此时我心中安慰了好些。” 老舍 《骆驼祥子》二:“骆驼忽然哀叫了几声,离他不远。他喜欢这个声音,象夜间忽然听到鸡鸣那样使人悲哀,又觉得有些安慰。”《艾青诗选》自序:“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张贤亮 《灵与肉》:“有你在身边,我能得到一点安慰。” ——《漢語大詞典》
真言 zhēn yán
(1).指佛教经典的要言秘语。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善学同梵爪,真言异铜腹。”《大日经·开题》:“真言者,梵曰曼怛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义。” 唐 白居易 《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讽释典,持真言,栖心空门。”《西游记》第八回:“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
(2).借指道家祖师的经典著作。 唐 张说 《唐享太庙乐章·文舞》:“圣謨九德,真言五千。”
(3).咒语。 唐 顾况 《寄江南鹤林寺冰上人》诗:“定力超香象,真言摄毒龙。”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 秀 教之诵破地狱真言。”《西游补》第二回:“他便按落云端,念动真言,要唤本方土地问个消息。” 清 洪升 《长生殿·觅魂》:“不免再烧一道催符去者。不住烧,空掐遍,没准的真言。” 徐朔方 校注:“没准的真言--没有灵验的咒语。”
(4).借指口诀、要语等。 欧阳山 《金牛和笑语》:“他传授了一套游击战法,有十六个字的真言,能打退 日本 。” ——《漢語大詞典》
(2).借指道家祖师的经典著作。 唐 张说 《唐享太庙乐章·文舞》:“圣謨九德,真言五千。”
(3).咒语。 唐 顾况 《寄江南鹤林寺冰上人》诗:“定力超香象,真言摄毒龙。”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 秀 教之诵破地狱真言。”《西游补》第二回:“他便按落云端,念动真言,要唤本方土地问个消息。” 清 洪升 《长生殿·觅魂》:“不免再烧一道催符去者。不住烧,空掐遍,没准的真言。” 徐朔方 校注:“没准的真言--没有灵验的咒语。”
(4).借指口诀、要语等。 欧阳山 《金牛和笑语》:“他传授了一套游击战法,有十六个字的真言,能打退 日本 。” ——《漢語大詞典》
唵 ǎn《國語辭典》
唵 [ ǎn ]
动- 含。《玉篇·口部》:「唵,含也。」
- 用手进食。《广韵·上声·感韵》:「唵,手进食也。」
- 佛教梵咒发语词。《西游记·第六五回》:「行者急了,却捻个诀,念一声『唵嚂静法界,乾元亨利贞』的咒语。」
- 表怀疑的语气。如:「唵!请你再说一遍。」
摩尼 mó ní
(1).指摩尼教。 波斯 人 摩尼 所创立的宗教。其教宣扬光明与黑暗对立,为善恶本原。 摩尼 为明的代表,故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传入 中国 的时间有不同说法。 唐 武后 延载 元年, 波斯 人 拂多诞 持《二宗经》来朝, 唐 代宗 大历 三年在 长安 建摩尼寺,赐额 大云光明寺 。其教多在 长安 、 洛阳 及西域商人中流行。 唐 人亦称其教徒为摩尼。《旧唐书·回纥传》:“五月, 迴鶻 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於鸿臚寺安置。”《新唐书·回鹘传上》:“ 元和 初,再朝献,始以摩尼至。”
(2).梵语宝珠的译音。也作“末尼”。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摩尼不宵朗,则无别於磧砾。” 唐 颜真卿 《抚州戒坛记》:“严身瓔珞,照耀有摩尼之光。” 金 雷渊 《济南珍珠泉》诗:“轻明疑夜光,洁白真摩尼。”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三重银户,入九曲之摩尼。”
(3).泛指佛珠。 清 赵翼 《村舍即事》诗:“床无阿堵烦人举,手有摩尼诵佛持。”
(4).水窦。《百喻经·水窦喻》:“妇语人言:我夫已觉,更无出处。唯有摩尼可以得出。胡以水竇名为摩尼,欲令其人从水竇出。” ——《漢語大詞典》
(2).梵语宝珠的译音。也作“末尼”。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摩尼不宵朗,则无别於磧砾。” 唐 颜真卿 《抚州戒坛记》:“严身瓔珞,照耀有摩尼之光。” 金 雷渊 《济南珍珠泉》诗:“轻明疑夜光,洁白真摩尼。”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三重银户,入九曲之摩尼。”
(3).泛指佛珠。 清 赵翼 《村舍即事》诗:“床无阿堵烦人举,手有摩尼诵佛持。”
(4).水窦。《百喻经·水窦喻》:“妇语人言:我夫已觉,更无出处。唯有摩尼可以得出。胡以水竇名为摩尼,欲令其人从水竇出。” ——《漢語大詞典》
佛 fó/fú/bì/bó《國語辭典》
佛 [ fó ]
名- 佛陀的簡稱。參見「佛陀 」條。《西遊記·第八回》:「但見那三千諸佛、五百阿羅、八大金剛、無邊菩薩,一個個都執著幢幡寶蓋。」
- 參見「佛教 」條。
- 如佛一般的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佛 [ fú ]
- 參見「仿佛 」條。
佛 [ bì ]
動- 輔佐。《詩經·周頌·敬之》:「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漢·鄭玄·箋:「佛,輔也。」通「弼」。
-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佛肸,明代有佛正。
吼 hǒu《國語辭典》
吼 [ hǒu ]
动- 猛兽大声的叫。如:「河东狮吼」。《晋书·卷四三·王戎传》:「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唐·杜甫〈复阴〉诗:「江涛簸岸黄沙走,云雪埋山苍兕吼。」
- 因愤怒或情绪激动而大声叫喊。如:「大吼大叫」。《南史·卷八○·贼臣传·侯景传》:「丑徒数万,同共吹唇,唱吼而上。」
- 自然界发出巨响。如:「北风怒吼」。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宋·王庭珪〈和周秀实田家行〉:「大臣鼻息如雷吼,玉帐无忧方熟眠。」
屈 qū《國語辭典》
屈 [ qū ]
名- 委曲的心意。如:「受屈」、「叫屈」。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代子求官,為夫訴屈。」
- 姓。如戰國時楚國有屈原。
- 彎曲。如:「屈膝」、「屈指一算」。
- 降服、折服。如:「屈服」。《孟子·滕文公下》:「威武不能屈。」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
- 降低身分。如:「屈意奉承」、「屈駕光臨」。《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
- 彎曲不直。《孟子·告子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
- 短虧、虧損。如:「理屈」、「情屈」。漢·王充《論衡·自紀》:「然則辯言必有所屈,通文猶有所黜。」
- 勉強、強迫。《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 冤枉。如:「屈死」、「屈打成招」。
聿 yù《國語辭典》
聿 [ yù ]
名- 筆。《說文解字·聿部》:「聿,所以書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秦以後皆作筆字。」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廟碑〉:「咸執牘聿,至于祠下。」
- 姓。如商代有聿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發語詞,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湯誥》:「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上·傅毅傳》:「二志靡成,聿勞我心。」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