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尖新曲调,须遇知音。

释普宁宋代〕《偈颂四十一首 其八

没弦琴,指趣深。尖新曲调,须遇知音。高山流水无穷意,落落断崖千万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尖新曲调知音

尖新 jiān xīn
(1).犹新颖;新奇。《敦煌曲子词·内家娇》:“善别宫商,能调丝竹,歌令尖新。” 宋 晏殊 《山亭柳·赠歌者》词:“家住西 秦 ,赌博艺随身。花柳上,鬭尖新。”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三:“﹝ 刘勋 ﹞平生诗甚多,大概尖新,长於属对。”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一:“记 黄仲则 有《禽言》断句云:‘谁是哥哥,莫唤生疎客。’尖新至此,令人欲笑。”
(2).形容幼叶初萌。 宋 周邦彦 《蝶恋花》词:“粉薄丝轻光欲透,小叶尖新、未放双眉秀。”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之一:“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緑未成。”  ——《漢語大詞典》
曲调(曲調)qǔ diào
(1).指歌曲。 晋 陶潜 《闲情赋》:“曲调将半,景落西轩。”《南史·后妃传下·张贵妃》:“采其尤艷丽者,以为曲调,被以新声。”
(2).歌曲或戏曲的调子。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有仙姬数十,奏诸异乐,婉转清亮,曲调悽悲。”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杂剧曲名》:“ 董解元 所编《西厢记》,世代未远,尚罕有人能解之者,况今杂剧中曲调之冗乎?” 吴伯箫 《北极星·歌声》:“时代变了, 延安 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  ——《漢語大詞典》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1.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2.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3. 〔~臾〕片刻,一会儿。
  4.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5.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遇 yù《國語辭典》

遇 [ yù ]

  1. 相逢、不期而会。如:「巧遇」。《书经·胤征》:「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
  2. 契合、投合。《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韩非子·难二》:「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
  3. 得志、得到赏识。《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序》:「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汉·王充《论衡·逢遇》:「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4. 对待。如:「礼遇」。《宋史·卷三六一·张浚传》:「浚知上遇俊厚,而俊纯实可谋大事。」
  5. 遭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6. 抵挡、对付。《商君书·外内》:「以此遇敌,是以百石之弩射飘叶也。」《荀子·大略》:「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
  1. 机会。如:「际遇」、「机遇」。三国吴·韦昭〈博奕论〉:「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
  2. 姓。如汉代有遇冲。
知音 zhī yīn
(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 汉 桓谭 《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宋 周邦彦 《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 周郎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僖宗皇帝 ,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2).《列子·汤问》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说“峩峩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徐 、 陈 、 应 、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絶絃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復此别知音。”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3).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