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面门出入每相见,日月由来不识真。

释如本宋代〕《颂古三十一首

面门出入每相见,日月由来不识真。
海岳惯游知己少,反身归卧岭头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面门出入相见日月由来不识

面门(面門)miàn mén
头的前部;脸。 宋 苏轼 《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阿罗汉·第十一罗怙罗尊者》:“面门月满,瞳子电烂。”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二折:“被鸦鹊啄破面门,狼狗咬断脚跟。”《水浒传》第二三回:“ 武松 把隻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漢語大詞典》
出入 chū rù
(1).出进。《诗·小雅·北山》:“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史记·项羽本纪》:“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关者,闭也。出入由门,关闭当审。” 唐 杜甫 《石壕吏》诗:“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幸喜得他家庄上有个大马圈,另开车门,出入方便。” 鲁迅 《呐喊·自序》:“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
(2).往来。《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 晋 出入,余唯利是视。” 杜预 注:“出入,犹往来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长桑君 亦知 扁鹊 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 扁鹊 私坐,閒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3).支出与收入。《荀子·富国》:“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时臧餘,谓之称数。”《汉书·王陵传》:“天下钱穀一岁出入几何?” 宋 苏轼 《策别九》:“其财赋之出入,簿书之交错,纵横变化,足以为姦,而不可推究。”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你是我得力的管家,一应钱财出入,都是你经手。”
(4).劳逸;作息。《左传·昭公元年》:“若君身,则亦出入、饮食、哀乐之事也。” 孔颖达 疏:“出入,即逸劳也。”《后汉书·张霸传》:“﹝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虽出入饮食,自然合礼,乡人号为‘ 张曾子 ’。”
(5).指所估计之数可能或上或下,接近而并不等同。《韩非子·十过》:“ 献公 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 汉 王充 《论衡·气寿》:“ 武王 崩, 周公 居摄七年,復政退老,出入百岁矣。”
(6).谓或出或入,有相似处,亦有相异处。 宋 苏辙 《历代论四·梁武帝》:“ 东汉 以来佛法始入 中国 ,其道与《老子》相出入,皆《易》所谓形而上者。”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进学解》《答客难》也,《送穷文》《逐贫赋》也。小有出入,便成一家。”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三·俞豹论诸葛》:“ 宋 郑如几 尝作《魏春秋》,其説与 俞 相出入。”
(7).谓弯曲,不平直。《韩非子·扬权》:“道不同於万物,德不同於阴阳,衡不同於轻重,绳不同於出入,和不同於燥湿,君不同於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
(8).犹言上报下达。《史记·五帝本纪》:“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 张守节 正义引 孔安国 曰:“听下言纳於上,受上言宣於下。”
(9).谓朝廷内外。指出将入相。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 唐 杜甫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荣。”
(10).谓涉猎广博,融会贯通。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荆公新法新经》:“ 荆公 晚年删定字説,出入百家,语简而意深。” 宋 周庭筠 《〈东园丛说〉跋》:“平时上下论议,出入经传。”
(11).或进或出。比喻变化无定。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荆公新法新经》:“ 荆公 尝曰:‘吾行新法终始以为不可者, 司马光 也;终始以为可者, 曾布 也。其餘皆出入之徒也。’”
(12).指女子嫁者与未嫁者。《礼记·大传》:“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 郑玄 注:“出入,女子子嫁者及在室者。” 孔颖达 疏:“女子子在室为入,适人为出。”
(13).特指呼吸。《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王冰 注:“出入,谓喘息也。”  ——《漢語大詞典》
每 měi《國語辭典》

每 [ měi ]

  1. 各个。如:「每人」、「每件」、「每时每刻」。
  1. 常、往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晋书·卷六二·祖逖传》:「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
  2. 凡是、只要。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宋·欧阳修〈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词:「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1. 姓。如汉代有每当时。
相见(相見)xiāng jiàn
彼此会面。《礼记·曲礼下》:“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旧题 汉 李陵 《与苏武诗》之三:“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宋 苏轼 《和子由除夜之日省宿致斋》之一:“等是新年未相见,此身应坐不归田。”《红楼梦》第四回:“姊妹们一朝相见,悲喜交集,自不必説。” 巴金 《随想录》五:“我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  ——《漢語大詞典》
日月 rì yuè
(1).太阳和月亮。《易·离》:“日月丽乎天,百穀草木丽乎土。”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一:“ 羲和 驱日月,疾急不可恃。” 丁玲 《韦护》第三章:“这是包含海洋和峻山以及日月星辰的一个充满了福乐的大宇宙。”
(2).一天一月;每天每月。《论语·雍也》:“ 回 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汉 蔡邕 《难夏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方今郡县盗贼,刼摽人财,攻犯官民,日月有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靖 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於道路,仰累陛下。’” 王闿运 《储玟躬传》:“自 道光 末载, 湖南 日月多故。”
(3).时令;时光。《诗·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奥。” 唐 韩愈 《与崔群书》:“僕自少至今,从事於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日月不为不久。” 宋 岳飞 《赠方逢辰》诗:“日月却从閒里过,功名不向懒中求。”《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日月迅速,转眼就是四月。” 杨朔 《迎志愿军归国》:“四年的日月不算短啊。”
(4).喻指帝后。语本《礼记·昏义》:“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论》:“ 魏其 之举以 吴 楚 , 武安 之贵在日月之际。”《东观汉记·杨赐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
(5).犹天地。 唐 郑畋 《马嵬坡》诗:“ 玄宗 回马 杨妃 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之二:“经 霅水 ,过 松江 ,尽属儂家日月。”《秦併六国平话》卷中:“二将交锋后,盘旋两阵前;征云笼日月,杀气罩山川。”
(6).指生活或生计。《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把家财分作八分,各人过其日月。”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那种日月,咱们俩一道过了十来年哩。” 秦腔 《游龟山》第二场:“这几日只觉得身体困倦,为日月我还得打鱼一番。”  ——《漢語大詞典》
由来(由來)yóu lái
(1).自始以来;历来。《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王子敬 病篤,道家上章应首过,问 子敬 :‘由来有何异同得失?’” 唐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岂是池中物,由来席上珍。”《红楼梦》第一二○回:“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赵朴初 《南京访梅园新村》诗:“几榻摩挲思战鬭,由来大业出艰难。”
(2).来由;原因。《宋书·武帝纪中》:“吾处怀期物,自有由来。” 梁启超 《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四:“而此现象,不先见於 英 ,而先见於 美 ,有由来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新文字》:“主张罗马字拼音和拉丁化者两派的争执,其实并不在精密和粗疏,却在那由来,也就是目的。”  ——《漢語大詞典》
不识(不識)bù shí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漢語大詞典》
真 zhēn《國語辭典》

真 [ zhēn ]

  1. 纯正的、不虚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诚意」。《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
  1. 的确、实在。如:「真好」、「真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唯北狄为不 然,真中国之坚敌也。」
  1.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红楼梦·第二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2. 自然、本性。如:「天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3. 肖像、画像。如:「写真」、「留真」。
  4. 实授的官职。《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5. 姓。如汉代有真玄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