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佛 fó/fú/bì/bó《國語辭典》
佛 [ fó ]
名- 佛陀的簡稱。參見「佛陀 」條。《西遊記·第八回》:「但見那三千諸佛、五百阿羅、八大金剛、無邊菩薩,一個個都執著幢幡寶蓋。」
- 參見「佛教 」條。
- 如佛一般的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佛 [ fú ]
- 參見「仿佛 」條。
佛 [ bì ]
動- 輔佐。《詩經·周頌·敬之》:「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漢·鄭玄·箋:「佛,輔也。」通「弼」。
-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佛肸,明代有佛正。
垄 ( 壟 ) lǒng
垄 [ lǒng ]
- 田地分界高起的埂子:田~。~沟。
- 农作物的行(háng ),或行与行间的空地:宽~密植。
- 像垄的东西:瓦~。
- 坟冢:“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也”。
开 ( 開 ) kāi
开 [ kāi ]
-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 分割:对~。三十二~本。
- 通,使通:~导。~窍。
-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 扩大、发展:~扩。~拓。
- 发动或操纵:~动。~车。
- 起始:~始。~宗明义。
- 设置、建立:~创。~国。~设。
-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 支付:~销。~支。
- 沸腾,滚:~水。
- 举行:~运动会。
-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炉 ( 爐 ) lú
炉 [ lú ]
- 取暖、做饭或冶炼用的设备,种类很多,普通用煤火发热,有用煤气、电力的:~子。~火。锅~。熔~。~火纯青(喻功夫达到纯熟完美的境地)。
- 古同“垆”,古代酒店前放置酒坛的炉形土墩,借指酒店。
寒灰 hán huī
(1).犹死灰。物质完全燃烧后留剩的灰烬。《三国志·魏志·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燋烂,起烟於寒灰之上,生华於已枯之木。” 金 元好问 《甲午除夜》诗:“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復燃。” 柯灵 《〈阿英散文选〉序》:“这笑容使我想到一盆雪白的寒灰,煨着晕红的烬余的炭火,用它最后的生命在向人输温送暖。”
(2).比喻不生欲望之心或对人生已无任何追求的心情。 五代 齐己 《答无愿上人书》诗:“ 郑生 驱蹇 峴山 迴,传得 安公 好信来。千里阻修俱老骨,八行重叠慰寒灰。” 宋 陆游 《余年四十六入峡忽复二十三年感怀赋长句》:“已把痴顽敌忧患,不劳团扇念寒灰。” 明 唐顺之 《与尚仰山巡按书》:“况今縗絰纔终,哀魂未返,兼之年过五十,老丑尽见,寒灰槁木,久甘不齿於人羣;束带整冠,岂宜再尘於仕路。”
(3).指尸体或棺椁年久朽烂化成的泥土。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八:“昔时 闽 越 王,宫闕列高臺。今日重泉下,玉槨化寒灰。”
(4).谦辞。谓己无用。 唐中宗 陆景初 等《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帝歌难续仰昭回,微臣捧日变寒灰。” 唐 杨汝士 《和段相公夏登张仪楼》:“远山标宿雪,末席本寒灰。陪赏今为忝,临欢敢诉杯。”
(5).指葭灰。古人烧苇膜成灰。分置十二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节候。某一节候至,相应律管中的葭灰即自行飞出。 唐 元稹 《春六十韵》:“节应寒灰下,春生返照中。未能消积雪,已渐少回风。” ——《漢語大詞典》
(2).比喻不生欲望之心或对人生已无任何追求的心情。 五代 齐己 《答无愿上人书》诗:“ 郑生 驱蹇 峴山 迴,传得 安公 好信来。千里阻修俱老骨,八行重叠慰寒灰。” 宋 陆游 《余年四十六入峡忽复二十三年感怀赋长句》:“已把痴顽敌忧患,不劳团扇念寒灰。” 明 唐顺之 《与尚仰山巡按书》:“况今縗絰纔终,哀魂未返,兼之年过五十,老丑尽见,寒灰槁木,久甘不齿於人羣;束带整冠,岂宜再尘於仕路。”
(3).指尸体或棺椁年久朽烂化成的泥土。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八:“昔时 闽 越 王,宫闕列高臺。今日重泉下,玉槨化寒灰。”
(4).谦辞。谓己无用。 唐中宗 陆景初 等《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帝歌难续仰昭回,微臣捧日变寒灰。” 唐 杨汝士 《和段相公夏登张仪楼》:“远山标宿雪,末席本寒灰。陪赏今为忝,临欢敢诉杯。”
(5).指葭灰。古人烧苇膜成灰。分置十二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节候。某一节候至,相应律管中的葭灰即自行飞出。 唐 元稹 《春六十韵》:“节应寒灰下,春生返照中。未能消积雪,已渐少回风。” ——《漢語大詞典》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动-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火 huǒ《國語辭典》
火 [ huǒ ]
名- 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和热。可燃物、燃点和氧气是火的三要件。《书经·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水浒传·第四六回》:「便去灶前寻了把草,灶里点个火……那火顷刻开天也似般大。」
- 中医指病理变化过程中,机能亢进的现象。如:「肝火」、「上火」、「退火」。
- 枪炮弹药等武器称为「火」。如:「军火」、「火药」。
-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 姓。如明代有火源洁。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赤红色的。如:「火红」、「火狐狸」。唐·李白〈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
- 燃烧。《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新唐书·卷九三·李靖传》:「(李靖)军次伏俟城,吐谷浑尽火其莽,退保大非川。」
- 动怒。如:「他一火,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 急速、紧急。如:「火速赴约」、「十万火急」。《庄子·天地》:「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