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掀眉笑语。惊放寒梅一两花,

释绍昙宋代〕《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道德五千言,深明玄妙句。
云门一字关,截断横陈路。
十二峰前,危分险布。
唤醒惺惺石上瞌睡主人公,握手评论,
掀眉笑语。惊放寒梅一两花,
漏洩先春,奔驰驰驿使。
哑,寻香逐臭虫人无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笑语寒梅一两

掀 xiān《國語辭典》

掀 [ xiān ]

  1. 举起、揭开、打开。如:「掀窗帘」、「掀开锅盖」、「掀起盖头。」《左传·成公十六年》:「乃掀公以出于淖。」《红楼梦·第六○回》:「连忙上前来打帘子,将掀起时,只见芳官自外带笑跑出。」
  2. 吹翻、翻动。如:「台风把屋顶都掀了。」唐·白居易〈风雨晚泊〉诗:「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宋·陆游〈幽事绝句〉六首之三:「昨夕风掀屋,今朝雨坏墙。」
  3. 抛甩。如:「掀下马来。」《儒林外史·第四七回》:「当下叫小厮搬出三十锭大元宝来,望桌上一掀。」
  1. 翘。如:「掀尾」。《三国演义·第五七回》:「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眉 méi《國語辭典》

眉 [ méi ]

  1. 人的前額與上眼瞼連接處,橫形高超生有細毛的部分。如:「眉毛」、「八字眉」、「橫眉豎眼」、「舉案齊眉」。
  2. 泛稱上端為「眉」。如:「書眉」。
  3. 姓。如春秋時代有眉間尺。
笑语(笑語)xiào yǔ
(1).谈笑,说笑。 唐 贾岛 《喜雍陶至》诗:“今朝笑语同,几日百忧中。”《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众女眷或在前,或在后,大家一头笑语,一头行走。” 茅盾 《子夜》十七:“接着就是错杂的笑语和高跟鞋响。”
(2).玩笑的话。 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公与人有畛域,不为戏狎,人得一笑语,重於金帛之赐。”  ——《漢語大詞典》
惊 ( 驚 ) jīng
惊 [ jīng ]
  1.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
  2.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3.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4. 出人意料的:~喜。
放 fàng《國語辭典》

放 [ fàng ]

  1. 逐。如:「流放」。《楚辞·屈原·渔父》:「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闲,忧愁叹吟,仪容变易。」
  2. 弃。《三国志·卷四四·蜀书·姜维传》:「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
  3. 放纵、任由。如:「放声高歌」、「放言高论」。《孟子·告子上》:「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4. 安置。如:「陈放」、「安放」。《水浒传·第二一回》:「一桶盘拖上楼来,放在春台上。」
  5. 发出。如:「施放」、「鸣放」。《三国演义·第五回》:「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
  6. 开、展。如:「心花怒放」、「百花开放」。
  7. 在一定时间后停止。如:「放学」、「放工」。
  8. 任官职,多指京官外任而言。如:「外放」、「下放」。《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赏了头等官加了个副都统衔,放了乌里雅苏台的参赞大臣了。」
  9. 弄,置于「仔细」、「明白」、「聪明」等词前,有提请注意的意思。如:「放明白些」、「放聪明点」。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哥哥,你丢我时,放仔细些,我肚子上有个疖子哩。」
  10. 打网球、排球、乒乓球时的偷袭。如:「他在网前放小球,漂亮极了!」
  1. 放荡、不拘束。如:「豪放」、「狂放」、「奔放」。

放 [ fǎng ]

  1. 依据。《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
  2. 至。《孟子·梁惠王下》:「南放于琅邪。」
  3. 仿效。《后汉书·卷四十·班彪传上》:「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宋·苏轼〈上韩太尉书〉:「皆依放儒术六经之言,而取其近似者以为口实。」
寒梅 hán méi
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 唐 张谓 《早梅》诗:“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 宋 柳永 《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明 何景明 《二月见梅》诗:“二月寒梅开满枝,素心寧与艷阳期!” 柯灵 《香雪梅·序一》:“初来时霜菊正丹,现在早开的寒梅已经着花。”  ——《漢語大詞典》
一两(一兩)yī liǎng
(1).计量单位。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为一两,一两为十钱。《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銖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为一两。”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宋史·律历志一》:“一两者,合二十四銖为二千四百黍之重。”
(2).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 齐 师” 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匹也。”《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唐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
(3).犹一双。 明 刘绩 《忆原上人》诗:“一两棕鞋八尺藤, 广陵 行徧又 金陵 。”
(4).指少数。《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晋书·纪瞻传》:“然失之者亿万,得之者一两耳。”《红楼梦》第九回:“谁敢望‘请’,只求听一两句话就有了。” 老舍 《正红旗下》二:“母亲是不喜欢算计一两文钱的人。”
一辆。《史记·货殖列传》“牛车千两” 唐 张守节 正义:“车一乘为一两。”  ——《漢語大詞典》
花 huā《國語辭典》

花 [ huā ]

  1.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許多變形的葉集生而成。包括花萼、花冠、花蕊、花托。可供人觀賞。如:「菊花」、「梅花」、「玫瑰花」。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2. 形狀像花的物體。如:「雪花」、「水花」、「浪花」、「爆米花」。
  3. 比喻美女。如:「姊妹花」、「解語花」、「交際花」、「尋花問柳」。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苧蘿空處所。」
  4. 姓。如唐代有花敬定。
  1. 有花的。如:「花季」。
  2. 有花紋的、雜色的。如:「花布」、「花貓」、「花邊」。
  3. 式樣、種類繁多的。如:「花式游泳」。
  4. 虛假的、巧妙的。如:「耍花招」、「花言巧語」。
  5. 模糊不清。如:「眼睛都花了。」
  6. 人心性不定、好玩樂稱為「花」。如:「花心大少」、「這個人很花,你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1. 開花。唐·杜甫〈偪仄行〉:「辛夷始花亦已落,況我與子非壯年。」
  2. 耗費。如:「花錢」、「花時間」、「這些錢夠他花的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