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俱消灭,砌下寒泉忽倒流,

释昙华宋代〕《偈颂六十首

五月五日端午节,好事当阳难掩塞。
归宗突出拄杖头,闲禅野鬼俱消灭。
俱消灭,砌下寒泉忽倒流,
岭上白云不敢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消灭砌下寒泉倒流

俱 jù《國語辭典》

俱 [ jù ]

  1. 偕、同、一起。《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1. 皆、都、全。如:「一应俱全」、「万事俱备」。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俱 [ ​jū ]

  1. (一)​之又音。
消灭(消滅)xiāo miè
(1).消失,灭亡。《列子·杨朱》:“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后汉书·刘陶传》:“臣敢吐不时之义於讳言之朝,犹冰霜见日,必至消灭。”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他们横竖就要消灭的。”
(2).除掉(敌对的或有害的人或事物)。 汉 董仲舒 《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宜一考察天下领民之吏,留心署置,以明消灭邪枉之迹。”《后汉书·郎顗传》:“宜以五月丙午,遣太尉服干戚……於西郊责躬求愆,谢咎皇天,消灭妖气。”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一章:“ 蟠龙镇 一仗消灭了 胡 匪一六七旅以后,就到了 安塞 地面,参加了 真武洞 几万人的祝捷大会。”  ——《漢語大詞典》
砌下
唐 白居易 冬至夜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  ——《骈字类编》
寒泉 hán quán
(1).清冽的泉水或井水。《易·井》:“井洌寒泉,食。”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二:“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唐 王昌龄 《行路难诗》:“双丝作綆繫银瓶,白尺寒泉轆轤上。”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忠魂入梦》:“遂耸身投井死,土人义之,遂闭塞井,阑上加黄土,因近官衙,不敢作殯宫墓道,然亦不忍再酌寒泉,遂筑如平阜。”
(2).《诗·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 浚 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诗序谓“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后世遂以“寒泉”为子女孝敬母亲的典故。《文选·潘岳〈寡妇赋〉》:“览寒泉之遗叹兮,咏《蓼莪》之餘音。” 吕向 注:“《诗》云:‘爰有寒泉,在 浚 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孝子思养其亲,故览咏是篇而有遗叹。”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思寒泉之罔极兮,託彤管於遗咏。”参见“ 寒泉之思 ”。
(3).犹黄泉,九泉。 唐 王勃 《为原州赵长史为亡父度人表》:“但臣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销;乌鸟之诚,俯寒泉而思咽。” 蒋清翊 注:“寒泉,今指黄泉。”
(4).古代泉名。在今 湖南 祁阳县 境内。 唐 元结 《寒泉铭序》:“ 湘江 西峯 直 平阳 江口,有寒泉出於石穴……其水本无名称也,为其当暑大寒,故命曰 寒泉 。”  ——《漢語大詞典》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倒流 dào liú
(1).水从下游流向上游。《后汉书·西南夷传》:“有池,周回二百餘里,水源深广,而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谓之 滇池 。” 唐 杜甫 《醉时歌》:“词源倒流 三峡 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明 刘基 《长相思》诗之一:“ 弱水 无风亦倒流,鲸鱼一吸吞九牛。” 陈其通 《悼念周总理》诗:“噩耗惊全球,冰解 黄河 水倒流。”
(2).比喻时光或其他事物倒退回来。 冰心 《庄鸿的姊姊》:“从前的快乐光阴,现在追想起来,恨不得使他‘年光倒流’了。” 舒巷城 《雪》:“时间好象倒流,又好象一切忽然静止下来。”如:人口大量倒流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