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善会不干於耳目,岂容声色付元灵。

释印肃宋代〕《颂古九十八首

孤舟不系弄华亭,无限风光意气清。
善会不干於耳目,岂容声色付元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善会不干耳目声色

善会(善會)shàn huì
(1).善于;擅长。《水浒传》第一○一回:“七尺身材壮健,善会偷香窃玉。”《西游记》第六七回:“﹝我﹞也能搅海降龙母,善会担山赶日头。”
(2).指寺庙举行的法会。《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他庙里一年两季善会,知客是要出来让茶送酒、应酬施主的。”  ——《漢語大詞典》
不干(不幹)bù gàn
(1).无能,不称职。《金史·食货志四》:“上以为不干,杖七十,罢之。”
(2).不愿意承担某种任务。如:学校要 陆老师 教语文课,他不干。  ——《漢語大詞典》
於 yú/wū《國語辭典》

於 [ yú ]

  1. 在。如:「生於某年」、「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2. 給。《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向。《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明史·卷二·太祖本紀二》:「丙子,頒即位詔於天下。」
  4. 對。如:「於心不忍」、「於事無補」。《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5. 到、至。《史記·卷二九·河渠書》:「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閒。」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
  6. 從、由。《老子·第六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褚公於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
  7. 被,置於動詞之後,表示被動。《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史記·卷六八·商君傳》:「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
  8. 為、為了。《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齊使管仲平戎於周。」
  9. 比,置於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禮記·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唐·李白〈蜀道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10. 和、與、跟。《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宋·蘇軾〈日喻〉:「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1. 與、和,表示並列。《戰國策·齊策一》:「今趙之與秦,猶齊之於魯也。」《漢書·卷六○·杜周傳》:「況將軍之於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
  1. 依靠。三國魏·曹植〈當來日大難〉詩:「廣情故,心相於。」唐·劉得仁〈贈敬晊助教〉詩二首之一:「便欲去隨為弟子,片雲孤鶴可相於。」
  1. 位於句首的語氣詞,無義。《易經·繫辭下》:「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唐·盧肇〈漢堤〉詩:「於惟餘甿,飢傷喘呼。」
  1. 姓。如宋代有於清言。

於 [ wū ]

  1. 「烏」的本字。《穆天子傳·卷三》:「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於鵲與處。」晉·郭璞·注:「於,讀曰烏。」
  1. 表示感嘆、讚美的語氣。《詩經·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史記·卷二·夏本紀》:「皋陶曰:『於!慎其身脩。』」
耳目 ěr mù
(1).耳朵和眼睛。《礼记·仲尼燕居》:“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史记·五帝本纪》:“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宋 苏轼 《石菖蒲赞》:“菖蒲味辛温无毒,开心补五臟,通九窍,明耳目。” 鲁迅 《彷徨·伤逝》:“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
(2).犹视听,见闻。引申为审察和了解。《国语·晋语五》:“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於我也,故不敢。”《梁书·武帝纪中》:“故能物色幽微,耳目屠钓,致王业於缉熙,被淳风於遐邇。”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广,不能周知民间苦乐,国势安危。”
(3).指视听所系的事物或标志。《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4).比喻能起耳目作用者。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上》:“《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唐 韩愈 《争臣论》:“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 梁启超 《〈清议报〉叙例》:“是以联合同志,共兴《清议报》,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5).比喻辅佐或亲信之人。《书·益稷》:“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孔颖达 疏:“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耳目,大体如一身也。”《旧唐书·姚珽传》:“臣以庸朽,滥居辅弼,虚备耳目。”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举天下至於无可信,而乃欲寄其耳目,託其心腹,则其势不得不流於偏重,而私昵得以用之矣。”
(6).指侦察或了解情况。亦指暗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 吏皆为耳目,诸 灌氏 皆亡匿, 夫 繫,遂不得告言 武安 隐事。”《北史·房彦谦传》:“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大 清 又厚抚 辽 人之往来我地者,於是降人与 辽 人皆为我耳目。”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有些场合,他不去,会有人告诉他的,至少有 江菊霞 这个耳目。” 周建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派了联络员带领我们躲过了敌人的耳目,通过了层层封锁线。”  ——《漢語大詞典》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容 róng《國語辭典》

容 [ róng ]

  1. 含纳。如:「容身之所」。《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宋·苏轼〈留侯论〉:「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2. 收留。《左传·僖公七年》:「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3. 宽待、原谅。《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雠。」
  4. 修饰、妆饰。如:「女为悦己者容」。宋·辛弃疾〈江神子·梅梅柳柳斗纤秾〉词:「梅梅柳柳斗纤秾。乱山中,为谁容?」
  5. 可、允许。如:「容许」。《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窃感古人一饭之报,况言𪡏遇而容不尽乎?」
  1. 面貌。《诗经·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雝。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唐·韩愈〈独孤申叔哀辞〉:「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2. 承装量。汉·王充《论衡·骨相》:「察表候以知命,犹察斗斛以知容矣。」
  3. 姓。如明代有容悌与。
  1. 应当。《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宫省之内,容有阴谋。」
  2. 或许、也许。如:「容或有之」。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粹精》:「凡稻最佳九穰一秕,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
声色(聲色)shēng sè
(1).指淫声与女色。《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毋或进。” 孔颖达 疏:“止声色者,歌乐华丽之事,为助阴静,故止之。”《史记·乐书》:“放弃《诗》《书》,极意声色, 祖伊 所以惧也。” 明 刘基 《御柳》诗之二:“君王不为娱声色,无用辛勤学舞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由此富有巨万,声色豪奢,世家所不能及。”
(2).指美好的声音与颜色。《吕氏春秋·重己》:“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 高诱 注:“声,五音宫商角徵羽也;色,青黄赤白黑也。” 宋 苏轼 《宝绘堂记》:“ 刘备 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嵇康 之达也,而好锻鍊; 阮孚 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3).特指诗文所表现的意境格调或事物的动人色彩和风格。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张子野 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 晏 欧 ,为 温 韦 ,体段虽具,声色未开。” 朱自清 《白采的诗》:“‘优生’的概念是早就有了的,但作者将它情意化了,比人更深入一层,便另有一番声色。”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四:“而且--这些阔人,每个人还常常打着响亮的哈哈,似乎这声音才更加把客厅显得有声色了。” 茅盾 《我走过的道路·一九二二年的文学论战》:“我们约请 郭沫若 ,除慕名想一见外,就是想当面邀他加入文学研究会,以便把《文学旬刊》办得更有声色。”
(4).《诗·大雅·皇矣》:“帝谓 文王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孔颖达 疏:“不大其音声以见於颜色而加人,不以年长大以有变革於幼时。”后遂以“声色”为疾言厉色之意。《礼记·中庸》:“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刑法所应,和颜任理,慎勿以情轻加声色。”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八:“﹝ 李天生 ﹞与 顾寧人 讲韵学不合,加以声色。”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六章四:“我说拂袖而去,这倒并不是修辞,因为 徐寿轩 临走的时候曾经和我动过声色。”
(5).谓争吵。《魏书·洛南王匡传》:“后因与太常 刘芳 议争权量,遂与 肇 声色。”《魏书·儒林传·李业兴》:“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駡。”
(6).泛指说话声音和脸色。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徵,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宋 叶适 《张令人墓志》:“常日有不乐,未尝破声色。”《红楼梦》第四九回:“今儿 湘云 如此説了, 宝釵 又如此答,再审度 黛玉 声色,亦不似往日,果然与 宝釵 之説相符,心中甚是不解。” 郭沫若 《屈原》第三幕:“先生待我完全就跟自己的嫡亲的女儿一样,丝毫也没有过什么苟且的声色。”
(7).指相术。常据被相者的声音颜色以揣测其人的吉凶祸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文》:“会公有一门僧,善声色。”  ——《漢語大詞典》
付 fù《國語辭典》

付 [ fù ]

  1. 授予、交给。如:「交付」、「托付」。《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原涉传》:「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
  2. 支出钱财。如:「付款」、「付帐」、「缴付」。
  1. 量词。计算成组成套物品的单位。如:「一付眼镜」、「两付碗筷」。通「副」。
元 yuán《國語辭典》

元 [ yuán ]

  1. 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2. 量词。计算钱币的单位。一元等于十角。如:「十元」、「五十元」。通「圆」。
  3. 代数式中,表示未知数的文字称为「元」。如:「一元一次方程式」。
  4. 朝代名。参见「元朝 」条。
  5. 姓。如唐代有元稹。
  1. 为首的。如:「元凶」、「元首」。
  2. 开始的、第一的。如:「元年」、「元旦」。
  3. 大的。《书经·大禹谟》:「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逮至汉初,萧、曹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
  4. 善的。《书经·舜典》:「柔远能迩,惇德允元。」《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抨巫咸以占梦兮,迺贞吉之元符。」
  5. 基本的。如:「元素」。
灵 ( 靈 ) líng
灵 [ líng ]
  1. 有效验:~验。~丹妙药。
  2. 聪明,不呆滞:~巧。机~。~慧。
  3. 敏捷的心理活动:~机。~感。~性。
  4. 精神:~魂。心~。英~。
  5. 旧时称神或关于神仙的:神~。精~。
  6. 反映敏捷,活动迅速:~活。~犀。~便(biàn )。
  7. 关于死人的:幽~。~魂。~柩。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