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虑恐(慮恐)lǜ kǒng
忧虑。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庄蓼塘藏书》:“ 至正 六年,朝廷开局修 宋 、 辽 、 金 三史,詔求遗书……其家虑恐兵遁图讖,干犯禁条,悉付祝融。”《醒世姻缘传》引起:“ 乐羊子 出外游学,虑恐家中日用无资,回家看望。” ——《漢語大詞典》
后来(後來)hòu lái
(1).迟到,后到。《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支道林 还东,时贤并送於 征虏亭 , 蔡子叔 前坐近 林公 , 谢万石 后来,坐小远。”
(2).亦作“ 后徠 ”。犹以后。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跟“起先”等相对)。《汉书·杜钦传》:“以改前之容侍於未衰之年,而不以礼为制,则其原不可救而后徠异态;后徠异态,则正后自疑而支庶有间适之心。” 唐 李白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谢朓 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 殷公 。”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我后来知道,这时有几个清华学生和我同在马粪堆上。”
(3).指以后成长起来的人。《后汉书·卢植传》:“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崔相国请立太子》:“丞相太保 崔公 庄严宏厚,清雅公忠,善诱后来。” ——《漢語大詞典》
(2).亦作“ 后徠 ”。犹以后。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跟“起先”等相对)。《汉书·杜钦传》:“以改前之容侍於未衰之年,而不以礼为制,则其原不可救而后徠异态;后徠异态,则正后自疑而支庶有间适之心。” 唐 李白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谢朓 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 殷公 。”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我后来知道,这时有几个清华学生和我同在马粪堆上。”
(3).指以后成长起来的人。《后汉书·卢植传》:“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崔相国请立太子》:“丞相太保 崔公 庄严宏厚,清雅公忠,善诱后来。” ——《漢語大詞典》
迷 mí《國語辭典》
迷 [ mí ]
动- 困惑、惑乱。如:「财迷心窍」。《易经·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
- 媚惑。《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序》:「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
- 分不清方向。如:「迷路」。《左传·哀公二年》:「晋赵鞅纳卫大子于戚,宵迷。」
- 沉醉、陶醉。如:「著迷」、「入迷」、「沉迷」。
- 分辨不清、令人困惑的。如:「迷途」、「迷宫」。
- 心中昏乱、意识模糊。如:「意乱情迷」。
- 心醉于某种事物的人。如:「影迷」、「球迷」、「歌迷」。
黄叶(黄葉)huáng yè
(1).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 南朝 梁 丘迟 《赠何郎》诗:“檐际落黄叶,堦前网緑苔。” 唐 李白 《秋思》诗:“ 燕支 黄叶落,妾望 白登臺 。” 元 范梈 《题李白郎官湖》诗:“黄叶当头乱打人,门前繫着青驄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崔孝廉》:“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
(2).佛教语。以杨树黄叶为金,比喻天上乐果,能止人间众恶。 前蜀 贯休 《题惠琮律师院》诗:“苦节兼青目,公卿话有餘。唯传黄叶喻,还似白泉居。” ——《漢語大詞典》
(2).佛教语。以杨树黄叶为金,比喻天上乐果,能止人间众恶。 前蜀 贯休 《题惠琮律师院》诗:“苦节兼青目,公卿话有餘。唯传黄叶喻,还似白泉居。” ——《漢語大詞典》
止 zhǐ《國語辭典》
止 [ zhǐ ]
动- 停住、不动。如:「适可而止」。《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 达到、安住。《礼记·大学》:「止于至善。」
- 不准、阻挡。《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
- 居住。《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 脚。《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同「趾 」。
- 仪容行动、威仪。《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 打击柷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晋·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静的、不动的。《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 仅、只。如:「不止一回」。唐·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 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孩 hái《國語辭典》
孩 [ hái ]
動- 小兒笑。《說文解字·口部》:「咳,小兒笑也。孩,古文咳從子。」《老子·第二○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通「咳」。
- 視同嬰兒。《老子·第四九章》:「歙歙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 小兒、幼童。如:「小孩」、「孩童」。《文選·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 姓。如遼代有孩里。
- 幼小。《禮記·月令》:「毋覆巢,毋殺孩蟲。」
啼 tí《國語辭典》
啼 [ tí ]
动- 号哭。如:「啼哭」。《谷梁传·僖公十八年》:「丽姬下堂而啼。」《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 。」
- 鸟兽的鸣叫。如:「虎啸猿啼」。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宋·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𫛞〉词:「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