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放下泥盘叉手笑,阿师曾误矮者梨。

释智遇宋代〕《礼明招谦禅师塔

藤深蔓短塔累累,以眼名龙恐是伊。
放下泥盘叉手笑,阿师曾误矮者梨。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放下叉手阿师

放下 fàng xià
(1).把握着、提着或负载着的物件从高处放到低处。《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佛曰:‘放下著。’ 梵志 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只见刑房书吏拿了一宗案卷进来。 继之 叫且放下,那书吏便放下,退了出去。”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二章:“ 石得富 两手在秤杆上挪着秤锤系子,调转头说:‘东西放下,赶紧动手!’”
(2).搁置;停止进行。《朱子全书》卷二:“虽是必有事焉而勿正,亦须且恁地把捉操持,不可便放下了。” 巴金 《真话集·悼念茅盾同志》:“一直到死,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漢語大詞典》
泥 ní/nì《國語辭典》

泥 [ ní ]

  1. 水和土的混合物。如:「泥巴」、「污泥」。《文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老残游记·第一四回》:「这里许多人用蒲包装泥,预备堵城门。」
  2. 捣碎、压碎调匀像泥状的东西。如:「枣泥」、「印泥」、「芋泥」、「蒜泥」。
  1. 沾污、弄脏。如:「衣服泥了要换掉。」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2. 涂饰、涂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王以赤石脂泥壁。」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五一:「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泥 [ nì ]

  1. 固执、拘泥。如:「泥古不化」。《荀子·君道》:「知明制度权物称用之为不泥也。」
  2. 留滞。《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老残游记·第一七回》:「翠环仍泥著不肯去,眼看著人瑞,有求救的意思。」
  3. 用软言柔语相求。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一:「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 金钗。」唐˙皇甫枚《飞烟传》:「郎心应似琴心怨,脉脉春情更泥谁。」
盘 ( 盤 ) pán
盘 [ pán ]
  1. 盛放物品的扁而浅的用具:茶~。菜~。托~。
  2. 形状像盘或有盘的功用的东西:字~。棋~。算~。磨~。
  3. 回旋,回绕,屈曲:~旋。~桓。~剥(辗转剥削)。~曲。~亘。~郁(曲折幽深)。~根错节。
  4. 垒,砌:~灶。~炕。
  5. 仔细查究:~问。~驳。~察。~查。~货。~算(细心打算)。
  6. 指市场上成交的价格:开~。收~。
  7. 转让(工商企业):出~。招~。受~。
  8. 搬运:~运。
  9. 量词:一~磨。
  10. 姓。
叉手 chā shǒu
(1).两手在胸前相交,表示恭敬。《孔丛子·论势》:“游説之士挟强 秦 以为资,卖其国以收利,叉手服从,曾不能制。”《后汉书·马援传》:“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则见他叉手忙将礼数迎,我这里万福先生!”《水浒传》第四四回:“那大汉叉手道:‘感蒙二位大哥解救了小人之祸。’”
(2).抄手。两手交笼于袖内。《三国志·魏志·赵俨传》“徵为驃骑将军,迁司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儼 叉手上车,发到 霸上 ,忘持其常所服药。” 宋 苏轼 《袁公济和刘景文登介亭复次韵答之》:“文如翻水成,赋作叉手速。” 元 杨弘道 《幽怀久不写一首赠彦深》诗:“抠衣无几何,叉手一韵成。”
(3).佛教的一种敬礼方式。两掌对合于胸前。 唐 王维 《能禅师碑》:“思布髮以奉迎,愿叉手而作礼。” 宋 陈师道 《寄滕县李奉议》诗:“曲躬叉手前致言,畜眼未见耳不闻。”《西游记》第五九回:“ 行者 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
张开两手成叉形。《红楼梦》第二一回:“ 黛玉 赶到门前,被 寳玉 叉手在门框上拦住。”  ——《漢語大詞典》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阿师(阿師)ā shī
称僧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怪术》:“﹝ 李秀才 ﹞因奉手袖中,据两膝,叱其僧曰:‘粗行阿师,争敢輒无礼,柱杖何在?可击之。’” 宋 范成大 《宝现溪》诗:“跃珠本具眼,聊共阿师戏。”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邂逅 云中 老阿师,里人许我话 刘 雷 。”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误 ( 誤 ) wù
误 [ wù ]
  1. 错,不正确:错~。失~。笔~。~差(chā)。
  2. 耽搁:耽~。
  3. 因自己做错而使受损害:~国。~人子弟。
  4. 不是故意而有害于人:~伤。
矮 ǎi《國語辭典》

矮 [ ǎi ]

  1. 身材短小。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传·阳城传》:「道州土地产民多矮,每年常配乡户贡其男,号为矮奴。」
  2. 低的、不高的。如:「矮树」、「矮凳」。《红楼梦·第八三回》:「矮墙浅屋的,难道都不怕亲戚们听见笑话了么?」
  3. 卑下的。《程乙本红楼梦·第四六回》:「当著矮人,别说矮话。」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梨 lí《國語辭典》

梨 [ lí ]

  1. 植物名。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叶互生,呈卵形或长椭圆形。开白花。果实呈球形,果皮上有赤褐色小斑点,汁多,肉硬。
  1. 分离、分割。《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分梨单于,磔裂属国。」《后汉书·卷一九·耿弇传》:「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流血。」通「剺」。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