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四七 sì qī
(1).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年。《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 先在长安时,同舍生 彊华 自 关中 奉赤伏符,曰:‘ 刘秀 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鬭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李贤 注:“四七,二十八也,自 高祖 至 光武 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 汉 火德,故火为主也。”《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四七之期必尽,百六之数溘屯。”原注:“ 齐 初践祚计止於二十八年。”
(2).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岁。《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
(3).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 东汉 开国功臣 云台 二十八将。《文选·张衡〈东京赋〉》:“我 世祖 忿之,乃龙飞 白水 ,凤翔参墟,授鉞四七, 共工 是除。” 李善 注:“四七,二十八将也。”《文选·左思〈魏都赋〉》:“相兼二八,将猛四七。” 张载 注:“四七者, 汉 光武 二十八将也。” 清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 援 ( 马援 )之智勇,冠於四七。”参见“ 二十八将 ”。
(4).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宿。《后汉书·刘瑜传》:“盖诸侯之位,上法四七,垂文炳燿,关之盛衰者也。” 李贤 注:“四七,二十八宿也。诸侯为天子守四方,犹天之有二十八宿。《汉官仪》曰:‘天子建侯,上法四七也。’” 前蜀 杜光庭 《蜀王葛仙化祈雨醮词》:“伏以四七在天,垂文定位;三八镇地,设象分灵。”
(5).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四七”。《儒林外史》第二六回:“ 鲍廷璽 哭着应道:‘小的父亲死了。’ 向道臺 道:‘没了几时?’ 鲍廷璽 道:‘明日就是四七。’”参见“ 七七 ”。 ——《漢語大詞典》
(2).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岁。《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
(3).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 东汉 开国功臣 云台 二十八将。《文选·张衡〈东京赋〉》:“我 世祖 忿之,乃龙飞 白水 ,凤翔参墟,授鉞四七, 共工 是除。” 李善 注:“四七,二十八将也。”《文选·左思〈魏都赋〉》:“相兼二八,将猛四七。” 张载 注:“四七者, 汉 光武 二十八将也。” 清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 援 ( 马援 )之智勇,冠於四七。”参见“ 二十八将 ”。
(4).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宿。《后汉书·刘瑜传》:“盖诸侯之位,上法四七,垂文炳燿,关之盛衰者也。” 李贤 注:“四七,二十八宿也。诸侯为天子守四方,犹天之有二十八宿。《汉官仪》曰:‘天子建侯,上法四七也。’” 前蜀 杜光庭 《蜀王葛仙化祈雨醮词》:“伏以四七在天,垂文定位;三八镇地,设象分灵。”
(5).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四七”。《儒林外史》第二六回:“ 鲍廷璽 哭着应道:‘小的父亲死了。’ 向道臺 道:‘没了几时?’ 鲍廷璽 道:‘明日就是四七。’”参见“ 七七 ”。 ——《漢語大詞典》
二三 èr sān
(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书·咸有一德》:“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孔 传:“二三,言不一。”《晋书·慕容垂载记》:“虽曰君臣,义深父子,岂可因其小隙,便怀二三。” 宋 文天祥 《罗融斋墓志铭》:“不以利害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这事断要死争,二三不得的。”
(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 越王 ﹞曰:‘ 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 汉 王褒 《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 石楠 《张玉良传》:“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
(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汉 班固 《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
(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6).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张铣 注:“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 ——《漢語大詞典》
(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 越王 ﹞曰:‘ 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 汉 王褒 《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 石楠 《张玉良传》:“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
(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汉 班固 《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
(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6).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张铣 注:“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 ——《漢語大詞典》
诸 ( 諸 ) zhū
诸 [ zhū ]
- 众,许多:~位。~君。~侯。
-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 犹“之”:“能事~乎?”。
-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 姓。
祖师(祖師)zǔ shī
(1).创立某种学说或创造某种技艺而为众师法的人。《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 定陶 丁姬 , 哀帝 母也,《易》祖师 丁将军 之玄孙。” 颜师古 注:“祖,始也。《儒林传》, 丁宽 ,《易》之始师。” 唐 颜真卿 《崔孝公陋室铭记》:“公即 安平 之次子也,全德天至,成人玉立,盖圣代之宝臣,华宗之孝子,文章之哲匠,礼乐之祖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 有巢氏 构木为巢,还应该是木匠的祖师。”《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什么自由,什么民权,拿个 卢梭 当做祖师看待。” 朱东润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后记》:“ 梅尧臣 是 宋 诗的开山祖师,把诗歌的创作推向一条新的道路。”
(2).佛教、道教中创立宗派的人。 唐 韩偓 《游江南水陆院》诗:“除却祖师心法外,浮生何处不堪愁。” 宋 苏轼 《南华寺》诗:“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王十朋 集注引 程縯 曰:“祖师,指六祖也。” 金 王若虚 《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祖师立教,代代相承如续灯然,无有穷尽。” 清 汪琬 《题庉村和尚法嗣图》:“浮屠氏之谈禪者皆本 达磨 以下诸祖,故谓之祖师。”《儒林外史》第七回:“道兄请仙之法,是何人传授?还是耑请 纯阳祖师 ,还是各位仙人都可启请?”
(3).帮会的创始人。 唐人 《金陵春梦》第一集第九回:“安清帮祖师相传是 翁 、 钱 、 潘 三个兄弟,之后 翁 钱 两人都被 潘 所害。”
(4).泛指创始者。 元 李文蔚 《圯桥进履》第一折:“为甚贫道好做贼,皆因也有祖师传。”《花月痕》第十四回:“﹝各道节度﹞有奉 熊文灿 为祖师,而以抚误事者。”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何晏 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 鲁迅 《花边文学·趋时和复古》:“晦气也夹屁股跟到, 康有为 永定为复辟的祖师。” ——《漢語大詞典》
(2).佛教、道教中创立宗派的人。 唐 韩偓 《游江南水陆院》诗:“除却祖师心法外,浮生何处不堪愁。” 宋 苏轼 《南华寺》诗:“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王十朋 集注引 程縯 曰:“祖师,指六祖也。” 金 王若虚 《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祖师立教,代代相承如续灯然,无有穷尽。” 清 汪琬 《题庉村和尚法嗣图》:“浮屠氏之谈禪者皆本 达磨 以下诸祖,故谓之祖师。”《儒林外史》第七回:“道兄请仙之法,是何人传授?还是耑请 纯阳祖师 ,还是各位仙人都可启请?”
(3).帮会的创始人。 唐人 《金陵春梦》第一集第九回:“安清帮祖师相传是 翁 、 钱 、 潘 三个兄弟,之后 翁 钱 两人都被 潘 所害。”
(4).泛指创始者。 元 李文蔚 《圯桥进履》第一折:“为甚贫道好做贼,皆因也有祖师传。”《花月痕》第十四回:“﹝各道节度﹞有奉 熊文灿 为祖师,而以抚误事者。”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何晏 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 鲁迅 《花边文学·趋时和复古》:“晦气也夹屁股跟到, 康有为 永定为复辟的祖师。” ——《漢語大詞典》
宝器(寶器)bǎo qì
(1).指象征王位的祭器。《周礼·春官·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左传·庄公二十年》:“秋,王及 郑伯 入于 鄔 ,遂入 成周 ,取其宝器而还。”《史记·晋世家》:“ 曲沃 武公 伐 晋侯 緡 ,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 周釐王 。”《后汉书·皇甫嵩传》:“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於将兴,推亡 汉 於已坠。”《七国春秋平话》卷上:“宝器转输於 临淄 ,遗种逃魂於 莒墨 。”
(2).泛指珍贵的器物。《史记·龟策列传》:“今夫珠玉宝器,虽有所深藏,必见其光,必出其神明,其此之谓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王 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盌谓 伯仁 曰:‘此盌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无限天人持宝器,瑠璃鉢饭似真珠。”《云笈七籤》卷一一八:“观前江内往往夜有光从水出……众人瞻之,以为有宝器之物。” ——《漢語大詞典》
(2).泛指珍贵的器物。《史记·龟策列传》:“今夫珠玉宝器,虽有所深藏,必见其光,必出其神明,其此之谓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王 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盌谓 伯仁 曰:‘此盌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无限天人持宝器,瑠璃鉢饭似真珠。”《云笈七籤》卷一一八:“观前江内往往夜有光从水出……众人瞻之,以为有宝器之物。” ——《漢語大詞典》
持 chí《國語辭典》
持 [ chí ]
动- 拿、握。如:「持枪」、「持笔」。
- 维护、坚守。如:「保持」、「坚持」、「持之以恒」。
- 对抗。如:「僵持」、「相持不下」。
- 支撑。如:「支持」。《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 扶助。如:「相互扶持」。《荀子·解蔽》:「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
- 主管、治理。如:「主持」、「操持家务」、「勤俭持家」。
来成(來成)lái chéng
谓前来成就。语出《诗·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马瑞辰 通释:“四章‘福禄来崇’,《传》:‘崇,重也。’来成,犹言来崇,成亦重也。” 宋 曾巩 《太平州与本路转运状》:“享神明之协相,具福禄之来成。”《宋史·乐志七》:“卒事而彻,福禄来成。” ——《漢語大詞典》
过咎(過咎)guò jiù
过失;错误。《后汉书·循吏传·秦彭》:“吏有过咎,罢遣而已。”《北史·韦世康传》:“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宋 蔡襄 《去冗》:“ 仁宗 时但无过咎,无不转官。”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一一一:“有些智力差些,还是受旧环境遗下的结果,并非自身有何过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