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
窗前两好树,众叶光薿薿.秋风一拂披,策策鸣不已。
微灯照空床,夜半偏入耳。愁忧无端来,感叹成坐起。
天明视颜色,与故不相似。羲和驱日月,疾急不可恃。
浮生虽多涂,趋死惟一轨。胡为浪自苦,得酒且欢喜。
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青青四墙下,已复生满地。
寒蝉暂寂寞,蟋蟀鸣自恣。运行无穷期,禀受气苦异。
适时各得所,松柏不必贵。
彼时何卒卒,我志何曼曼。犀首空好饮,廉颇尚能饭。
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茫茫出门路,欲去聊自劝。
归还阅书史,文字浩千万。陈迹竟谁寻,贱嗜非贵献。
丈夫意有在,女子乃多怨。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
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
其下澄湫水,有蛟寒可罾。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离离挂空悲,戚戚抱虚警。露泫秋树高,虫吊寒夜永。
敛退就新懦,趋营悼前猛。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
名浮犹有耻,味薄真自幸。庶几遗悔尤,即此是幽屏。
今晨不成起,端坐尽日景。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冏冏。
丧怀若迷方,浮念剧含梗。尘埃慵伺候,文字浪驰骋。
尚须勉其顽,王事有朝请。
秋夜不可晨,秋日苦易暗。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
寒鸡空在栖,缺月烦屡瞰。有琴具徽弦,再鼓听愈淡。
古声久埋灭,无由见真滥。低心逐时趋,苦勉祗能暂。
有如乘风船,一纵不可缆。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岂必求赢馀,所要石与甔.
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鸣声若有意,颠倒相追奔。
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童子自外至,吹灯当我前。
问我我不应,馈我我不餐。退坐西壁下,读诗尽数编。
作者非今士,相去时已千。其言有感触,使我复凄酸。
顾谓汝童子,置书且安眠。丈夫属有念,事业无穷年。
霜风侵梧桐,众叶著树乾。空阶一片下,琤若摧琅玕.
谓是夜气灭,望舒霣其团。青冥无依倚,飞辙危难安。
惊起出户视,倚楹久汍澜。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
迷复不计远,为君驻尘鞍。
暮暗来客去,群嚣各收声。悠悠偃宵寂,亹亹抱秋明。
世累忽进虑,外忧遂侵诚。强怀张不满,弱念缺已盈。
诘屈避语阱,冥茫触心兵。败虞千金弃,得比寸草荣。
知耻足为勇,晏然谁汝令。
鲜鲜霜中菊,既晚何用好。扬扬弄芳蝶,尔生还不早。
运穷两值遇,婉娈死相保。西风蛰龙蛇,众木日凋槁。
由来命分尔,泯灭岂足道。
微灯照空床,夜半偏入耳。愁忧无端来,感叹成坐起。
天明视颜色,与故不相似。羲和驱日月,疾急不可恃。
浮生虽多涂,趋死惟一轨。胡为浪自苦,得酒且欢喜。
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青青四墙下,已复生满地。
寒蝉暂寂寞,蟋蟀鸣自恣。运行无穷期,禀受气苦异。
适时各得所,松柏不必贵。
彼时何卒卒,我志何曼曼。犀首空好饮,廉颇尚能饭。
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茫茫出门路,欲去聊自劝。
归还阅书史,文字浩千万。陈迹竟谁寻,贱嗜非贵献。
丈夫意有在,女子乃多怨。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
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
其下澄湫水,有蛟寒可罾。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离离挂空悲,戚戚抱虚警。露泫秋树高,虫吊寒夜永。
敛退就新懦,趋营悼前猛。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
名浮犹有耻,味薄真自幸。庶几遗悔尤,即此是幽屏。
今晨不成起,端坐尽日景。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冏冏。
丧怀若迷方,浮念剧含梗。尘埃慵伺候,文字浪驰骋。
尚须勉其顽,王事有朝请。
秋夜不可晨,秋日苦易暗。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
寒鸡空在栖,缺月烦屡瞰。有琴具徽弦,再鼓听愈淡。
古声久埋灭,无由见真滥。低心逐时趋,苦勉祗能暂。
有如乘风船,一纵不可缆。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岂必求赢馀,所要石与甔.
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鸣声若有意,颠倒相追奔。
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童子自外至,吹灯当我前。
问我我不应,馈我我不餐。退坐西壁下,读诗尽数编。
作者非今士,相去时已千。其言有感触,使我复凄酸。
顾谓汝童子,置书且安眠。丈夫属有念,事业无穷年。
霜风侵梧桐,众叶著树乾。空阶一片下,琤若摧琅玕.
谓是夜气灭,望舒霣其团。青冥无依倚,飞辙危难安。
惊起出户视,倚楹久汍澜。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
迷复不计远,为君驻尘鞍。
暮暗来客去,群嚣各收声。悠悠偃宵寂,亹亹抱秋明。
世累忽进虑,外忧遂侵诚。强怀张不满,弱念缺已盈。
诘屈避语阱,冥茫触心兵。败虞千金弃,得比寸草荣。
知耻足为勇,晏然谁汝令。
鲜鲜霜中菊,既晚何用好。扬扬弄芳蝶,尔生还不早。
运穷两值遇,婉娈死相保。西风蛰龙蛇,众木日凋槁。
由来命分尔,泯灭岂足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岂不 qǐ bù
难道不…?怎么不…?例如:岂不容易? ——《漢語大詞典》
感时(感時)gǎn shí
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汉 王逸 《九思·哀岁》:“岁忽忽兮惟暮,余感时兮悽愴。” 唐 杜甫 《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清 吴敏树 《九日鹿角登高》诗序:“而骚人赋客,又或喜为感时伤物之语,以益其悲。” 钱基博 《吴禄贞传》:“ 禄贞 能为诗,感时抚事,随口吟唱,如不经意。” ——《漢語大詞典》
节 ( 節 ) jié/jiē
节 [ jié ]
-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
-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
-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
-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
-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 礼度:礼~。
-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
-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
- 略去,简略:~选。~录。
-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
- 姓。
- 〔~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
耳目 ěr mù
(1).耳朵和眼睛。《礼记·仲尼燕居》:“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史记·五帝本纪》:“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宋 苏轼 《石菖蒲赞》:“菖蒲味辛温无毒,开心补五臟,通九窍,明耳目。” 鲁迅 《彷徨·伤逝》:“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
(2).犹视听,见闻。引申为审察和了解。《国语·晋语五》:“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於我也,故不敢。”《梁书·武帝纪中》:“故能物色幽微,耳目屠钓,致王业於缉熙,被淳风於遐邇。”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广,不能周知民间苦乐,国势安危。”
(3).指视听所系的事物或标志。《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4).比喻能起耳目作用者。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上》:“《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唐 韩愈 《争臣论》:“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 梁启超 《〈清议报〉叙例》:“是以联合同志,共兴《清议报》,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5).比喻辅佐或亲信之人。《书·益稷》:“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孔颖达 疏:“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耳目,大体如一身也。”《旧唐书·姚珽传》:“臣以庸朽,滥居辅弼,虚备耳目。”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举天下至於无可信,而乃欲寄其耳目,託其心腹,则其势不得不流於偏重,而私昵得以用之矣。”
(6).指侦察或了解情况。亦指暗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 吏皆为耳目,诸 灌氏 皆亡匿, 夫 繫,遂不得告言 武安 隐事。”《北史·房彦谦传》:“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大 清 又厚抚 辽 人之往来我地者,於是降人与 辽 人皆为我耳目。”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有些场合,他不去,会有人告诉他的,至少有 江菊霞 这个耳目。” 周建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派了联络员带领我们躲过了敌人的耳目,通过了层层封锁线。” ——《漢語大詞典》
(2).犹视听,见闻。引申为审察和了解。《国语·晋语五》:“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於我也,故不敢。”《梁书·武帝纪中》:“故能物色幽微,耳目屠钓,致王业於缉熙,被淳风於遐邇。”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广,不能周知民间苦乐,国势安危。”
(3).指视听所系的事物或标志。《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4).比喻能起耳目作用者。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上》:“《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唐 韩愈 《争臣论》:“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 梁启超 《〈清议报〉叙例》:“是以联合同志,共兴《清议报》,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5).比喻辅佐或亲信之人。《书·益稷》:“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孔颖达 疏:“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耳目,大体如一身也。”《旧唐书·姚珽传》:“臣以庸朽,滥居辅弼,虚备耳目。”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举天下至於无可信,而乃欲寄其耳目,託其心腹,则其势不得不流於偏重,而私昵得以用之矣。”
(6).指侦察或了解情况。亦指暗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 吏皆为耳目,诸 灌氏 皆亡匿, 夫 繫,遂不得告言 武安 隐事。”《北史·房彦谦传》:“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大 清 又厚抚 辽 人之往来我地者,於是降人与 辽 人皆为我耳目。”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有些场合,他不去,会有人告诉他的,至少有 江菊霞 这个耳目。” 周建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派了联络员带领我们躲过了敌人的耳目,通过了层层封锁线。”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动-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 姓。如汉代有去卑。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名-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憎 zēng《國語辭典》
憎 [ zēng ]
动- 厌恶。如:「爱憎分明」、「面目可憎」。《史记·卷九九·叔孙通传》:「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唐·李中〈落花〉诗:「酷恨西园雨,生憎南陌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