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

佚名唐代〕《杂曲歌辞。采桑

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
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长驱千里一举两蕃

长驱(長驅,長敺)cháng qū
亦作“ 长駈 ”。亦作“ 长敺 ”。向前奔驰不止;长途向前驱驰。 汉 王逸 《九思·遭厄》:“躡天衢兮长驱,踵九阳兮戏荡。”《汉书·韩安国传》:“今将卷甲轻举,深入长敺,难以为功。” 颜师古 注:“敺,与驱同。”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后赵·石勒》:“因长駈入 鄴 。”《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秦 将长驱抵 汴梁 ,兵单将毙国俱亡。”《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 衍 军长驱进至 宣阳门 , 萧衍 兄弟子侄皆集。”  ——《漢語大詞典》
千里 qiān lǐ
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之所为, 郑 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唐 孟郊 《喜雨》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1.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3.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4.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6.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7.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1.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2. 姓。如汉代有去卑。
一举(一舉)yī jǔ
(1).谓一次行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唐 骆宾王 《荡子从军赋》:“楼船一举争沸腾,烽火四连相隐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八回:“他盘算了一天一夜,得了一个妙计,以为非但得差,就是得缺升官,也就在此一举的了。”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他﹞继而一想,今天这一举,可是得罪了许多人。”
(2).谓鸟类一飞。 汉 贾谊 《惜誓》:“黄鵠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紆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宋 苏轼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弋人悵何慕,一举渺江海。”参见“ 一举千里 ”。
(3).古代称一次杀牲陈设盛馔为“一举”。《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 郑玄 注:“杀牲盛饌曰举。王日一举以朝食也。”
(4).谓举起一次。《北齐书·和士开传》:“ 士开 有难色。是人云:‘此物甚易与,王不须疑惑,请为王先尝之。’一举便尽。”《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公子端起盅子来,虚举了一举,就放下了。”
(5).一次应试。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 张童子 生九年,自州县达礼部,一举而进立于二百之列。” 唐 钱起 《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几年深道要,一举过贤关。”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 维 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参见“ 一举成名 ”。  ——《漢語大詞典》
两蕃(两蕃)
唐 杜甫 后出塞五首 其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韵府拾遗 元韵》:唐书宋庆礼传初营州都督府治柳城扼制奚契丹武后时赵文翙失两蕃情攻残其府  ——《骈字类编》
平 píng《國語辭典》

平 [ píng ]

  1. 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宋·陆游〈初发夷陵〉诗:「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2. 协调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3. 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4. 安宁的。如:「心平气和」、「风平浪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 没有战争的。如:「和平」、「太平」。唐·韩愈〈争臣论〉:「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
  6. 寻常的。如:「平日」、「平时」、「平常」。
  7. 不分胜负的。如:「平手」。
  8. 缺少变化的。如:「声音低平」。
  1. 公正的、无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2. 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铲」。
  1. 使安定、征服。如:「平乱」、「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 媾和、和好。《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
  3. 压抑。如:「怨气难平」。
  4. 犁平、辗平、推平。如:「去将地平一平。」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平声 」条。
  2. 大陆地区北平市的简称。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干。」
  3. 姓。如汉代有平当。

平 [ pián ]

  1. 辨别。参见「平章百姓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