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并辔游昆仑,
僧鸾〔唐代〕《赠李粲秀才(字辉用)》
陇西辉用真才子,搜奇探险无伦比。笔下铦磨巨阙锋,
胸中静滟西江水。哀弦古乐清人耳,月露激寒哭秋鬼。
苔地无尘到晓吟,杉松老叶风干起。十轴示余三百篇,
金碧烂光烧蜀笺。雄芒逸气测不得,使我踯躅成狂颠。
大郊远阔空无边,凝明淡绿收馀烟。旷怀相对景何限,
落日乱峰青倚天。又惊大舶帆高悬,行涛劈浪凌飞仙。
回首瞥见五千仞,扑下香炉瀑布泉。何事古人夸八斗,
焉敢今朝定妍丑。飒风驱雷暂不停,始向场中称大手。
骏如健鹘鹗与雕,拏云猎野翻重霄。狐狸窜伏不敢动,
却下双鸣当迅飙。愁如湘灵哭湘浦,咽咽哀音隔云雾。
九嶷深翠转巍峨,仙骨寒消不知处。清同野客敲越瓯,
丁当急响涵清秋。鸾雏相引叫未定,霜结夜阑仍在楼。
高若太空露云物,片白激青皆仿佛。仙鹤闲从净碧飞,
巨鳌头戴蓬莱出。前辈歌诗惟翰林,神仙老格何高深。
鞭驰造化绕笔转,灿烂不为酸苦吟。梦乘明月清沈沈,
飞到天台天姥岑。倾湖涌海数百字,字字不朽长摐金。
此日多君可俦侣,堆珠叠玑满玄圃。终日并辔游昆仑,
十二楼中宴王母。
胸中静滟西江水。哀弦古乐清人耳,月露激寒哭秋鬼。
苔地无尘到晓吟,杉松老叶风干起。十轴示余三百篇,
金碧烂光烧蜀笺。雄芒逸气测不得,使我踯躅成狂颠。
大郊远阔空无边,凝明淡绿收馀烟。旷怀相对景何限,
落日乱峰青倚天。又惊大舶帆高悬,行涛劈浪凌飞仙。
回首瞥见五千仞,扑下香炉瀑布泉。何事古人夸八斗,
焉敢今朝定妍丑。飒风驱雷暂不停,始向场中称大手。
骏如健鹘鹗与雕,拏云猎野翻重霄。狐狸窜伏不敢动,
却下双鸣当迅飙。愁如湘灵哭湘浦,咽咽哀音隔云雾。
九嶷深翠转巍峨,仙骨寒消不知处。清同野客敲越瓯,
丁当急响涵清秋。鸾雏相引叫未定,霜结夜阑仍在楼。
高若太空露云物,片白激青皆仿佛。仙鹤闲从净碧飞,
巨鳌头戴蓬莱出。前辈歌诗惟翰林,神仙老格何高深。
鞭驰造化绕笔转,灿烂不为酸苦吟。梦乘明月清沈沈,
飞到天台天姥岑。倾湖涌海数百字,字字不朽长摐金。
此日多君可俦侣,堆珠叠玑满玄圃。终日并辔游昆仑,
十二楼中宴王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终日(終日)zhōng rì
(1).整天。《易·乾》:“君子终日乾乾。” 唐 杜甫 《愁坐》诗:“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红楼梦》第九二回:“自从 司棋 出去,终日啼哭。” 刘半农 《学徒苦》诗:“奔走终日,不敢言苦!”
(2).良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终日 扁鹊 仰天叹。”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五》:“此终日,非谓终一日也。终日犹良久也。言中庶子与 扁鹊 语良久, 扁鹊 乃仰天而叹也。《吕氏春秋·贵卒》篇曰:‘所为贵鍭矢者,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言良久乃至,则与不至同也……良久谓之终日,犹常久谓之终古矣。” ——《漢語大詞典》
(2).良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终日 扁鹊 仰天叹。”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五》:“此终日,非谓终一日也。终日犹良久也。言中庶子与 扁鹊 语良久, 扁鹊 乃仰天而叹也。《吕氏春秋·贵卒》篇曰:‘所为贵鍭矢者,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言良久乃至,则与不至同也……良久谓之终日,犹常久谓之终古矣。” ——《漢語大詞典》
并辔(并轡,並轡)bìng pèi
谓并执马缰绳。辔,缰绳。《左传·成公二年》:“左并轡,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后因指两马并行。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释争》:“是故并轡争先而不能相夺。”《说唐》第二回:“ 罗艺 大喜,同 杨林 并轡而行。” 杨成武 《飞夺泸定桥》:“我和团长并辔而行。”
並轡:1.两马并驰。 唐 张说 《赠赵侍御》诗:“并轡躧郊郭,方舟玩游演。” 宋 陆游 《十二月二日夜梦与客并马行黄河上》诗:“并轡徐驱百里中,云开 太华 翠摩空。”
(2).犹言并驾齐驱。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 张咏正 ﹞尝遗 亿 书云:‘世之才豪,须藉知识制之,则豪气不暴纵,不与 伊 吕 并轡,亦合著名垂范不朽。’”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序》:“虽不敢望追踪前哲,并轡时贤,但能保与自手所填诸曲。” ——《漢語大詞典》
並轡:1.两马并驰。 唐 张说 《赠赵侍御》诗:“并轡躧郊郭,方舟玩游演。” 宋 陆游 《十二月二日夜梦与客并马行黄河上》诗:“并轡徐驱百里中,云开 太华 翠摩空。”
(2).犹言并驾齐驱。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 张咏正 ﹞尝遗 亿 书云:‘世之才豪,须藉知识制之,则豪气不暴纵,不与 伊 吕 并轡,亦合著名垂范不朽。’”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序》:“虽不敢望追踪前哲,并轡时贤,但能保与自手所填诸曲。” ——《漢語大詞典》
游 yóu《國語辭典》
游 [ yóu ]
動- 在水中行動。如:「游泳」。《詩經·邶風·谷風》:「就其淺矣,泳之游之。」《淮南子·墬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士者無心而慧。」
- 遨遊。《墨子·貴義》:「子墨子南游於楚,見楚獻惠王。」通「遊」。
- 交往。《左傳·隱公三年》:「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通「遊」。
- 飄蕩不定。如:「游民」、「游資」、「氣若游絲」。《新唐書·卷九五·竇威傳》:「周洛間,因隋亂,人不土著,軌下令諸縣,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趨本。」
- 河流、江河的段落。如:「上游」、「中游」、「下游」。《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 姓。如清代有游士鳳。
昆仑(昆侖)kūn lún
亦作“崐仑2”。
(1).古代亦写作“昆仑”。 昆仑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间,西接 帕米尔 高原,东延入 青海 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 昆仑山 上有 瑶池 、 阆苑 、 增城 、 县圃 等仙境。《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远以周流。” 唐 韩愈 《杂诗》之三:“ 崑崙 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
(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叙。” 孔 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 昆仑山 。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闇中大战, 谦之 手射 阳迈 柁工,船败纵横, 崑崙 单舸接得 阳迈 。” 唐 张籍 《昆仑儿》诗:“ 崑崙 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 汉 地游。”《旧唐书·南蛮传·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号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称。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师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参见“ 崑崙奴 ”。
(6).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你看他乘云驾雾凭虚走,早把那 崑崙 秘术来传受。” 清 顾彩 《髯樵传》:“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 崑崙 。”参见“ 崑崙奴 ”。
(7).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 氏,体黑麻面,故谓之 阎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隐 《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锁香金屈戌,带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参见“ 崑崙觴 ”。
(10).道教语。指头脑。《云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黄庭外景经》:“子欲不死修崑崙。”《云笈七籤》卷十七:“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崑崙。”
(11).脐之别名。《黄庭内景经·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崑崙,一名特枢。”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仑 ,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 昆仑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陈毅 《昆仑山颂》诗:“ 昆仑 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汉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玊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 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参见“ 昆仑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昆仑障 。 西汉 置。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南。为宜禾都尉治所。
(4). 东晋 南朝 时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其肤色较黑。《南齐书·王琨传》:“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为 崑崙 。”按,崑崙,同“ 昆仑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昆仑》。
(5).我国古代泛称今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以至 东非 之人为昆仑。参阅《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 三国 吴万震 《南州异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记》、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6).古岛屿名。亦译 军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昆仑岛 。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和《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亦有此岛。
(7).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广大无垠貌。昆,通“ 浑 ”。 汉 扬雄 《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 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 ——《漢語大詞典》
(1).古代亦写作“昆仑”。 昆仑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间,西接 帕米尔 高原,东延入 青海 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 昆仑山 上有 瑶池 、 阆苑 、 增城 、 县圃 等仙境。《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远以周流。” 唐 韩愈 《杂诗》之三:“ 崑崙 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
(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叙。” 孔 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 昆仑山 。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闇中大战, 谦之 手射 阳迈 柁工,船败纵横, 崑崙 单舸接得 阳迈 。” 唐 张籍 《昆仑儿》诗:“ 崑崙 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 汉 地游。”《旧唐书·南蛮传·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号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称。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师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参见“ 崑崙奴 ”。
(6).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你看他乘云驾雾凭虚走,早把那 崑崙 秘术来传受。” 清 顾彩 《髯樵传》:“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 崑崙 。”参见“ 崑崙奴 ”。
(7).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 氏,体黑麻面,故谓之 阎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隐 《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锁香金屈戌,带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参见“ 崑崙觴 ”。
(10).道教语。指头脑。《云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黄庭外景经》:“子欲不死修崑崙。”《云笈七籤》卷十七:“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崑崙。”
(11).脐之别名。《黄庭内景经·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崑崙,一名特枢。”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仑 ,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 昆仑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陈毅 《昆仑山颂》诗:“ 昆仑 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汉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玊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 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参见“ 昆仑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昆仑障 。 西汉 置。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南。为宜禾都尉治所。
(4). 东晋 南朝 时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其肤色较黑。《南齐书·王琨传》:“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为 崑崙 。”按,崑崙,同“ 昆仑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昆仑》。
(5).我国古代泛称今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以至 东非 之人为昆仑。参阅《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 三国 吴万震 《南州异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记》、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6).古岛屿名。亦译 军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昆仑岛 。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和《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亦有此岛。
(7).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广大无垠貌。昆,通“ 浑 ”。 汉 扬雄 《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 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