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竹风过雨新香,锦瑟朱弦,乱错宫商。樵管惊秋,渔歌唱晚,淡月疏篁。准
备了今宵乐章,怎行云不住高唐?目外秋江,意外风光,环佩空归,分付下凄凉。
相逢忘却余咱,梦隔行云,尽好诗夸。江上人归,宫中粉淡,明月无涯。从别却
西湖酒家,遇逋翁便属仙葩。袜重霜华,春色交加,夜半相思,香透窗纱。问胸
中谁有西湖?算诗酒东坡,清淡林逋。月枕冰痕,露凝荷泪,梦断云裾。桂子冷
香仍月古,是嫦娥厌倦妆梳。春景扶疏,秋色模糊,若比西施,西子何如?
凌波晚步晴烟,太华云高,天外无天。翠羽摇风,寒珠泣露,总解留连。明
月冷亭亭玉莲,荡轻香散满湖船。人已如仙,花正堪怜,酒满金樽,诗满鸾笺。 送春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
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赠曹绣莲
薰吹吹醒横塘,一派波光,掩映红妆。娇态盈盈,香风冉冉,翠盖昂昂。一
任游人竞赏,尽教鸥鹭埋藏。世态炎凉,只恐秋凉,冷落空房。
备了今宵乐章,怎行云不住高唐?目外秋江,意外风光,环佩空归,分付下凄凉。
相逢忘却余咱,梦隔行云,尽好诗夸。江上人归,宫中粉淡,明月无涯。从别却
西湖酒家,遇逋翁便属仙葩。袜重霜华,春色交加,夜半相思,香透窗纱。问胸
中谁有西湖?算诗酒东坡,清淡林逋。月枕冰痕,露凝荷泪,梦断云裾。桂子冷
香仍月古,是嫦娥厌倦妆梳。春景扶疏,秋色模糊,若比西施,西子何如?
凌波晚步晴烟,太华云高,天外无天。翠羽摇风,寒珠泣露,总解留连。明
月冷亭亭玉莲,荡轻香散满湖船。人已如仙,花正堪怜,酒满金樽,诗满鸾笺。 送春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
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赠曹绣莲
薰吹吹醒横塘,一派波光,掩映红妆。娇态盈盈,香风冉冉,翠盖昂昂。一
任游人竞赏,尽教鸥鹭埋藏。世态炎凉,只恐秋凉,冷落空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倦理
杨维桢诗绣线添来日正迟香绒倦理一支颐 ——《韵府拾遗 纸韵》
琵琶 pí pá
(1).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 波斯 、 阿拉伯 等地, 汉 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 秦 末,百姓苦 长城 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 晋 傅玄 《〈琵琶赋〉序》。) 南北朝 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 唐 宋 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器。
(2).指弹奏琵琶的指法。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王蝺 ﹞又见 康崑崙 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为琵,合手向内为琶,怎的为挑,为弄,为勾,为拨:--指使的他按谱徵歌都学得心手相应。”
(3).鱼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跃龙腾蛇,鮫鯔琵琶。” 刘逵 注:“琵琶鱼,无鳞,其形似琵琶,东海有之。”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 ——《漢語大詞典》
(2).指弹奏琵琶的指法。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王蝺 ﹞又见 康崑崙 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为琵,合手向内为琶,怎的为挑,为弄,为勾,为拨:--指使的他按谱徵歌都学得心手相应。”
(3).鱼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跃龙腾蛇,鮫鯔琵琶。” 刘逵 注:“琵琶鱼,无鳞,其形似琵琶,东海有之。”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倚 yǐ《國語辭典》
倚 [ yǐ ]
动- 靠、斜靠。如:「倚门而望」。《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 依仗、仗恃。如:「倚势欺人」。《书经·君陈》:「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
- 偏斜、侧偏。如:「不偏不倚」。《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 随著、配合。《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宋·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秋千(鞦韆)qiū qiān
传统体育游戏。两绳下拴横板,上悬于木架,人坐或站在板上,两手分握两绳,前后往返摆动。相传 春秋 时 齐桓公 自北方 山戎 传入。一说本为 汉武帝 时宫中之戏,作千秋,为祝寿之辞,后倒读为秋千。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入秋千去。” 金 元好问 《辛亥寒食》诗:“秋千与花影,併在月明中。” 清 孙枝蔚 《漫兴》诗之四:“谁家红袖过红桥,一丈秋千努折腰。”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既不跺脚一走,就得想办法作事,先必得站一头儿,不能打秋千似的来回晃悠。”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秋千》。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 春秋 齐桓公 从北方 山戎 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 汉武帝 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 《岁时记》: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綵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 汉 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陈维嵩 《减字木兰花·过惠山九华庵》词:“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断板存。”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树的横枝上系着绳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围着悠荡着玩。” ——《漢語大詞典》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 春秋 齐桓公 从北方 山戎 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 汉武帝 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 《岁时记》: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綵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 汉 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陈维嵩 《减字木兰花·过惠山九华庵》词:“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断板存。”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树的横枝上系着绳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围着悠荡着玩。” ——《漢語大詞典》
月照
唐 司空图 闲夜二首 其一 前峰月照分明见,夜合香中露卧时。 ——《骈字类编》
窗纱(窗紗)chuāng shā
糊在窗上的纱。 唐 白居易 《三月三日》诗:“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簷。” 宋 杨万里 《初夏睡起》诗之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緑与窗纱。” 元 乔吉 《折桂令·客窗清明》曲:“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櫳,巧小窗纱。”《红楼梦》第三六回:“那 黛玉 却来至窗外,隔着窗纱往里一看,只见 寳玉 穿着银红纱衫子。”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