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文天祥宋代〕《金陵驿二首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万里金瓯失壮衮衣颠倒泥涂

万里(万里)
唐 李白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金瓯(金甌)jīn ōu
(1).金的盆、盂之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妇以金甌、麝香囊与婿别,涕泣而分。”《明史·钱龙锡传》:“帝倣古枚卜典,贮名金甌,焚香肃拜,以次探之。” 清 黄遵宪 《感事》诗:“金甌亲卜比公卿,领取冰衔十日荣。”
(2).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南史·朱异传》:“﹝ 武帝 ﹞尝夙兴至 武德閤 口,独言:‘我国家犹若金甌,无一伤缺。’” 唐 司空图 《南北史感遇》诗之五:“兵围 梁 殿金甌破,火发 陈 宫玉树摧。” 清 秋瑾 《鹧鸪天》词:“金甌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毛泽东 《清平乐·蒋桂战争》词:“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3).酒杯的美称。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蔡宅祝寿》:“春花明彩袖,春酒泛金甌。” 明 沈采 《千金记·夜宴》:“碧月照金甌,银河灿珠斗。”  ——《漢語大詞典》
失壮(失壮)
易大壮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注不失其壮故得贞吉而悔亡也已得其壮而上阴不罔已路故藩决不羸也  ——《韵府拾遗 漾韵》
图 ( 圖 ) tú
图 [ tú ]
  1. 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画。~案。~谱。~鉴。
  2. 指地图:《亚洲略~》。~穷匕见。
  3. 画:画影~形。
  4. 计谋,计划:宏~(亦作“弘图”、“鸿图”)。良~。
  5. 谋取,希望得到:~谋。~利。企~。妄~。励精~治。唯利是~。
衮衣 gǔn yī
(1).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绘有卷龙的礼服。《逸周书·世俘》:“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诗·豳风·九罭》:“我覯之子,衮衣绣裳。” 毛 传:“衮衣,卷龙也。” 陆德明 释文:“天子画升龙於衣上,公但画降龙。”《旧唐书·后妃传下·代宗睿真皇后》:“上太皇太后諡册,造神主,择日祔於 代宗 庙。其褘衣备法驾奉迎於 元陵 祠,復置於 代宗皇帝 衮衣之右。”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对策》:“日华浮动衮衣新,愿竭草茆忠悃。” 郭沫若 《行路难》下篇一:“啊,小鸟是用不着鼎食的,麋鹿是用不着衮衣的。”
(2).借指帝王或上公。 南朝 梁 沈约 《梁三朝雅乐歌·俊雅》:“衮衣前迈,列辟云从。” 明 陆采 《明珠记·巡陵》:“立傍衮衣,满身香气;回瞻宝座,一朵红云。”《再生缘》第四九回:“ 酈明堂 ,离坐三呼谢衮衣。”  ——《漢語大詞典》
颠倒
亦作“颠到”。颠倒;错乱  ——《整理自网络》
落 là/luò/lào《國語辭典》

落 [ luò ]

  1. 脱落、凋坠。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一四:「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宋·秦观〈一斛珠·碧云寥廓〉词:「江山满眼今非昨,纷纷木叶风中落。」
  2. 掉下、降低。如:「落泪」、「落价」。唐·李商隐〈常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 陷入、掉入。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晋书·卷五四·陆云传》:「于水中顾见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获免。」
  4. 除去。唐·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宋史·卷三○四·刘师道传》:「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
  5. 掉在后面。唐·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6. 衰败。如:「衰落」、「家道中落」。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
  7. 停留。如:「落脚」、「话音未落」。唐·刘长卿〈入桂渚次砂牛石穴〉诗:「片帆落桂渚,独夜依枫林。」
  8. 留下。如:「落款」、「不落痕迹」。
  9. 得到。《红楼梦·第三四回》:「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
  10. 归属。如:「重担落在谁身上?」唐·杜甫〈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诗:「不意青草湖,扁舟落吾手。」
  1. 掉下的、凋零的。如:「落英缤纷」。唐·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2. 余留的。《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我只当做个老丫头,情愿以大作小,服事你终身。拾些残头落脚,量不占住你正扇差徭,一举两得,可好么?」
  3. 稀疏、冷清的。如:「寥落」、「疏落」。《史记·卷一二○·郑当时传》:「家贫,宾客益落。」
  4. 伶俐。如:「俐落」。
  1. 人所聚居的地方。如:「村落」、「部落」。唐·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2. 停留、停顿的地方。如:「下落」、「著落」。
  3. 量词。计算成堆成叠物品的单位。如:「一落书」、「两落碗」。
  4. 姓。如汉代有落闳。

落 [ là ]

  1. 遗漏、忘记。如:「丢三落四」、「我的皮匣子落在家里了。」
  2. 掉在后面、跟不上。如:「我们一伙人登山,他总是落在后头。」

落 [ lào ]

  1. 参见「落子」、「莲花落」等条。
  1. 降落。如:「鸟儿落在树上。」
  2. (一)​之又音。
泥涂(泥塗)ní tú
亦作“ 泥涂 ”。亦作“ 泥途 ”。
(1).污泥;淤泥。《庄子·田子方》:“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於隶也。” 宋 曾巩 《序越州鉴湖图》:“每岁农隙当僦人濬湖,积其泥涂,以为丘阜。”
(2).泥泞的道路。《六韬·励军》:“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 唐 高适 《苦雨寄房四昆季》诗:“泥涂拥城郭,水潦盘丘墟。” 清 南潜 《听雨》诗:“前宵松月疑尘梦,明日泥涂听屐声。” 应修人 《梅雨后第一回晓游的路上要荷、舜、彦们吹箫》诗:“朝霞虽淡了晓星虽沉,露草瀼瀼的泥涂浑浑。”
(3).比喻卑下的地位。《左传·襄公三十年》:“ 武 不才,任君之大事,以 晋国 之多虞,不能由吾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 武 之罪也。”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泥途敛翮,空自望丹霄。”《红楼梦》第九十回:“同在泥涂多受苦,不知何日向清虚!” 郭沫若 《恢复集·我看见那资本杀人》:“但一回念到我的妻儿五口,我只好还是曳尾于泥涂。”
(4).污浊。亦指视为污浊;轻贱。 宋 范仲淹 《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六:“自谓‘银艾非吾事’,可见其泥涂轩冕之意。”
(5).比喻灾难、困苦的境地。亦指陷入灾难、困苦之中。 南朝 梁 何逊 《与建安王谢秀才笺》:“州民泥涂, 何逊 死罪。”《水浒后传》第三八回:“凡人遭逢横祸,便当申救,使出泥涂。” 郭孝成 《民国各团体之组织》第二节:“而公亦慨然欲以慈仁怛惻之怀,拯吾数百兆困离庶民於泥涂;而登之袵席。”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