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古者反侧加天诛,歼厥渠魁固常理。

黄玠元代〕《江南稻 至元六年四月上海姚胜一等作閧

江南稻,雪色白可喜。去年八月天雨多,戢戢禾头尽生耳。

里正急公租,饥人若羸鬼。海獠大无知,毒螫肆蛇虺。

军府上变羽檄飞,白日森然五兵起。鼓钲动地火赩天,性命鸿毛同一燬。

古者反侧加天诛,歼厥渠魁固常理。卖剑可牛刀可犊,不忍农夫亦遭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古者反侧天诛渠魁固常

古者 gǔ zhě
(1).从前;过去的时代。《诗·小雅·都人士序》:“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 毛 传:“古者,明王时也。”《礼记·曾子问》:“古者天子练冠以燕居,公弗忍也。” 孔颖达 疏:“凡言古者,皆据今而道前代。”《后汉书·孔融传》:“古者敦庬,善否不别,吏端刑清,政无过失。”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古者,书籍所载,古人现成之事也。”
(2).犹古人。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儻非常之人称焉。”《文选·江淹〈恨赋〉》:“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吕延济 注:“復念古人,有如我恨而至死者将述之。”参见“ 古人 ”。  ——《漢語大詞典》
反侧(反側)fǎn cè
(1).翻来复去,转动身体。《诗·周南·关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 汉 王粲 《登楼赋》:“夜参半而不寐兮,悵盘桓以反侧。” 唐 杜甫 《彭衙行》:“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王子》:“长史惊而寤,阴异之,叹息不能復寐,反侧达旦。”
(2).反复无常。《诗·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楚辞·天问》:“天命反侧,反罚何佑?” 朱熹 集注:“反侧,言无常也。”
(3).不安分,不顺服。《荀子·王制》:“故姦言、姦説、姦事、姦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 王先谦 集解:“反侧之民,不安之民也。”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或收市重寳,逃入反侧之地,以资寇盗。”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内消反侧,外絶覬覦,远近晏然。” 孙中山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邓本殷 等负隅于南路, 杨希闽 、 刘震寰 等,更反侧于肘腋之下。”
(4).惶恐不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王含 作 庐江郡 ,贪浊狼籍。 王敦 护其兄,故於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 庐江 人士咸称之。’时 何充 为 敦 主簿,在坐,正色曰:‘ 充 即 庐江 人,所闻异於此。’ 敦 默然,旁人为之反侧, 充 晏然神意自若。” 宋 王安石 《上富相公书》:“三司判官,尤朝廷所选择,出则被使漕运,而金穀之事,某生平所不习,此所以蒙恩反侧而不敢冒也。”  ——《漢語大詞典》
加 jiā《國語辭典》

加 [ jiā ]

  1. 算法上,指两个数目的结合。如:「三加五等于八。」
  2. 将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如:「花生米加豆腐干,滋味胜火腿。」《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轭。」
  3. 置(刑)​或施(恩)​。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宋·欧阳修〈泷冈阡表〉:「逢国大庆,必加宠锡。」
  4. 增益。如:「增加」、「加股」。《论语·子路》:「既富矣,又何加焉?」唐·韩愈〈答李翊书〉:「加其膏而希其光。」
  5. 参见「加以 」条。
  1. 更。《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 数学上的运算方法之一。参见「加法 」条。
  2. 姓。如汉代有加特奴。
天诛(天誅)tiān zhū
(1).上天诛罚。《墨子·鲁问》:“ 郑 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 郑 。”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范伯》:“坏人之善毋后世,败人之成天诛行。” 唐 韩愈 《讼风伯》:“天诛加兮不可悔, 风伯 虽死兮人谁汝伤。” 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龙淫佃户》:“ 河间 马氏 家,一佃户年近六旬,独行遇雨,雷电晦冥,有龙探爪,按其笠,以为当受天诛。”
(2).帝王的征讨或诛罚。《汉书·陈汤传》:“臣 延寿 、臣 汤 将义兵,行天诛。”《旧唐书·萧至忠传》:“ 楚客 、 处訥 、 晋卿 等骄恣跋扈,人神同疾,不加天诛,詎清王度。”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一旦贡表求封册庙,论者乃责以藩臣之礼,欲必行天诛,何不思之甚也!”  ——《漢語大詞典》
歼 ( 殲 ) jiān
歼 [ jiān ]
     ◎ 消灭,灭尽:~灭。~击(攻击和歼灭)。围~。聚而~之。
厥 jué《國語辭典》

厥 [ jué ]

  1. 气闷而晕倒。如:「昏厥」、「晕厥」。
  1. 他的、那个。如:「大放厥词」、「允执厥中」。《书经·禹贡》:「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文选·贾谊·吊屈原文》:「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同「其 」。
  1. 于是、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 之、以。《书经·无逸》:「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
  1. 语助词,无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渠魁 qú kuí
大头目;首领。《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 孔 传:“渠,大。魁,帅也。” 孔颖达 疏:“‘歼厥渠魁’,谓灭其元首,故以渠为大,魁为帅,史传因此谓贼之首领为渠帅,本原出於此。” 宋 陆游 《董逃行》:“渠魁赫赫起 临洮 ,僵尸自照脐中膏。”《三国演义》第八八回:“ 孟获 乃 南蛮 渠魁,今幸被擒,南方便定;丞相何故放之?” 粟戡时 《湘路案》:“又有言留 日本 铁道学生 焦达峯 乃 湖南 会党之渠魁者。”  ——《漢語大詞典》
固常 gù cháng
指传说中凤凰日暮时的鸣叫。《广雅·释鸟》:“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昏鸣曰固常,晨鸣曰发明。” 明 杨慎 《凤赋》:“昏鸣曰固常,旦鸣曰发明。”  ——《漢語大詞典》
理 lǐ《國語辭典》

理 [ lǐ ]

  1. 雕琢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2. 修整、整治、使整齐。如:「整理」、「治理」、「理家」、「管理」。
  3. 办事、处置。如:「办理」、「处理」、「代理」。
  4. 对别人的言行有所反应。如:「答理」、「理会」、「不理不睬」。
  5. 温习、熟习。如:「书不理不熟。」明·无名氏《闹铜台·楔子》:「英雄贯满东京府,曾理兵书习六韬。」
  1. 条纹、纹路。如:「肌理」、「纹理」。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物异》:「建城县出燃石,色黄理疏,以水灌之则热,安鼎其上,可以炊也。」
  2. 事物的规律、意旨。如:「天理」、「公理」、「真理」、「义理」、「定理」。
  3. 顺序、层次。如:「有条有理」。《荀子·儒效》:「井井兮有理也。」
  4. 物理学科或自然学科。如:「理化」、「理工」。
  5. 姓。如殷商时代有理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