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掩映 yǎn yìng
(1).遮蔽;隐蔽。 唐 元稹 《赛神》诗:“採薪持斧者,弃斧纵横奔。山深多掩映,仅免鲸鯢吞。”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一折:“我在此树边掩映着,等他出来时,着他死於斧下。”《三国演义》第一○九回:“﹝ 司马昭 ﹞岂不知兵法?若见地势掩映,必不肯近。”
(2).谓或遮或露,时隐时现。 唐 白居易 《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诗:“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 宋 晏殊 《渔家傲》词:“风颭乱,高低掩映千千万。”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龙井神女祠》:“时林月渐明,隐隐见橘柚影中一美人掩映,若隔烟雾。”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楼台殿阁的缩影哟,掩映在山头的云雾之中。”
(3).遮映衬托。 南唐 冯延巳 《虞美人》词:“春山拂拂横秋水,掩映遥相对。”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宛转随溪,羣峰环耸,木石掩映。” 清 纳兰性德 《疏影·芭蕉》词:“小立吹裾,常伴春慵,掩映绣牀金缕。”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树影中湖光掩映,极其明媚。”
(4).盖过,压倒。 唐 李白 《陈情赠友人》诗:“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郎士元》:“‘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向秋月’,可以齐衡古人,掩映时辈。” 明 高攀龙 《〈朱子节要〉序》:“盖其精神气力,真足以柱石两间,掩映千古。” 清 黄宗羲 《留别海昌同学序》:“诸子风华掩映千人,多廊庙之器。” ——《漢語大詞典》
(2).谓或遮或露,时隐时现。 唐 白居易 《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诗:“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 宋 晏殊 《渔家傲》词:“风颭乱,高低掩映千千万。”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龙井神女祠》:“时林月渐明,隐隐见橘柚影中一美人掩映,若隔烟雾。”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楼台殿阁的缩影哟,掩映在山头的云雾之中。”
(3).遮映衬托。 南唐 冯延巳 《虞美人》词:“春山拂拂横秋水,掩映遥相对。”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宛转随溪,羣峰环耸,木石掩映。” 清 纳兰性德 《疏影·芭蕉》词:“小立吹裾,常伴春慵,掩映绣牀金缕。”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树影中湖光掩映,极其明媚。”
(4).盖过,压倒。 唐 李白 《陈情赠友人》诗:“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郎士元》:“‘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向秋月’,可以齐衡古人,掩映时辈。” 明 高攀龙 《〈朱子节要〉序》:“盖其精神气力,真足以柱石两间,掩映千古。” 清 黄宗羲 《留别海昌同学序》:“诸子风华掩映千人,多廊庙之器。” ——《漢語大詞典》
朱文 zhū wén
(1).红色花纹。《后汉书·王龚传论》:“晨门有抱关之夫,柱下无朱文之軫。” 李贤 注:“朱文,画车为文也。” 唐 王维 《送崔五太守》诗:“ 长安 厩吏来到门,朱文露网动行轩。”
(2).印章上凸起的字,印文呈红色。也称阳文。 明 杨慎 《升庵诗话·石碣阳镌额》:“三代鐘鼎文有款识,隐起而凸曰款,以象阳;中陷而凹曰识,以象阴,刻之印章,则阳文曰朱文,阴文曰白文。” 清 黄景仁 《桂未谷明经以旧藏山谷诗孙铜印见赠》诗:“脱囊赠我一铜印,精絶审是泼蜡为。朱文字减土数一,彷彿西江派中人所遗。” ——《漢語大詞典》
(2).印章上凸起的字,印文呈红色。也称阳文。 明 杨慎 《升庵诗话·石碣阳镌额》:“三代鐘鼎文有款识,隐起而凸曰款,以象阳;中陷而凹曰识,以象阴,刻之印章,则阳文曰朱文,阴文曰白文。” 清 黄景仁 《桂未谷明经以旧藏山谷诗孙铜印见赠》诗:“脱囊赠我一铜印,精絶审是泼蜡为。朱文字减土数一,彷彿西江派中人所遗。” ——《漢語大詞典》
斜 xié《國語辭典》
斜 [ xié ]
形- 不正、倾侧。如:「斜角」、「斜坡」、「斜线」。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非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移动。《文选·贾谊·𫛳鸟赋》:「庚子日斜兮,𫛳集予舍。」唐·杜甫〈水槛遣兴〉诗二首之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地名用字。常用于地势倾斜的地方。如:「玉钩斜」、「内人斜」、「陈陶斜」。
斜 [ yé ]
名- 终南山的山谷,在今大陆地区陕西省褒城县东北。《文选·班固·西都赋》:「右界褒斜,陇首之险。」李善注引《梁州记》曰:「万石城溯汉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长四百七十里。」
斜 [ xiá ]
- (一)之又音。
覆 fù《國語辭典》
覆 [ fù ]
动- 翻倒、倾倒。如:「车翻覆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论语·子罕》:「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前车覆,后车诫。」
- 反转。如:「反复无常」、「翻来覆去」。
- 毁灭、消灭。如:「倾覆」、「颠覆」。《论语·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新唐书·卷一三六·李光弼传》:「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
- 回、还。如:「答覆」、「复信」。《文明小史·第二九回》:「这时逢瓜代回国,到京复命,请假修墓来的。」同「复 」。
- 详察。《旧唐书·卷一一○·邓景山传》:「以镇抚纪纲为己任,检覆军吏隐没者。」
- 遮盖。如:「覆盖」。《庄子·德充符》:「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聊斋志异·卷五·阳武侯》:「见舍上鸦鹊群集,竞以翼覆漏处。」
- 隐藏、埋伏。《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魏书·卷八九·酷吏传·李洪之传》:「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
- 重、再。如:「重覆」。同「复 」。
湘文 xiāng wén
(1). 湘 地丝织品的花纹。 清 纳兰性德 《浪淘沙》词之七:“花底病中身,懒画湘文,藕丝裳带柰销魂。” 清 吴伟业 《偶见》诗:“欲展湘文袴,微微荡画裙。”
(2).湘竹的花纹。 清 吴伟业 《子夜歌》之十二:“玉枕湘文簟,金炉凤脑烟。” ——《漢語大詞典》
(2).湘竹的花纹。 清 吴伟业 《子夜歌》之十二:“玉枕湘文簟,金炉凤脑烟。” ——《漢語大詞典》
冷 lěng《國語辭典》
冷 [ lěng ]
形- 寒、凉、温度低。如:「今天天气好冷!」《庄子·则阳》:「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淡漠、不热烈。南朝梁·武帝〈净业赋〉:「心清冷其若冰,志皎洁其如雪。」
- 寂静、寂寞。如:「冷冷清清」。唐·白居易〈晚出西郊〉诗:「散吏闲如客,贫州冷似村。」
- 闲散。唐·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 鄙视、讥刺。如:「冷言冷语」、「冷眼旁观」。
- 不受欢迎的、无人过问的。如:「冷门」、「冷货」。
- 突然。《红楼梦·第九一回》:「冷不防外面往里一吹,把薛蝌吓了一大跳!」
- 姓。如汉代有冷寿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