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云雷(雲雷)yún léi
(1).云和雷。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云雷在天,神於百物。” 宋 苏轼 《祈雨僧伽塔祝文》:“噫欠云雷,咳唾雨泽,救焚拯溺,不待崇朝。”《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一日,场内晒了许多麦,倐然云雷大作起来。”
(2).指云纹和雷纹。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云罇刻画云雷之形。” 宋 范成大 《古鼎作香炉》诗:“云雷縈带古文章,子子孙孙永奉常。” 明 李东阳 《台寺夏日》诗:“云雷画壁丹青壮,神鬼虚堂世代遥。” 清 龚自珍 《伪鼎行》:“徒取云雷傅,汝败漆朽壤。”
(3).《易·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按,《屯》之卦象为《坎》上《震》下,《坎》之象为云,《震》之象为雷。因以“云雷”喻险难环境。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道钟《屯》《剥》,世属云雷。” 宋 王禹偁 《刻石为丘行恭赞》序:“圣人创经纶之业,起草昧之时,云雷方兴,《屯》难必作,乃有忠果武勇之士以救之。”
(4).指不吉利的征兆。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遂破戒一醉》词:“ 杜康 初筮,正得云雷。” 邓广铭 笺注:“意谓 杜康 筮仕而得不吉利之《屯卦》,亦即预示酒及造酒之人均将遭受拒絶也。”
(5).《易·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之卦象是为云雷聚,云行于上,雷动于下。按《象传》以雨比恩泽,以雷比刑。谓君子观此卦象和卦名,则善于兼用恩泽与刑罚,以经纬国家。《南史·张弘策乐蔼等传论》:“ 蔼 虽异帷幄之勋,亦讚云雷之业,其当官任事,宠秩不亦宜乎。”
(6).指经纬治理国家的人。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三:“廊庙佇徵于旧德,云雷始洽于新恩。” 金 元好问 《射虎》诗:“得意云雷捲勍敌,回头藜藿但空山。”
(7).行云下雨。 唐 卢纶 《寄赠库部王郎中》诗:“草木承风偃,云雷施泽均。” 刘初棠 校注:“《周易·上经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此易雨为雷,调声以就平仄。”
(8).比喻波涛。波涛翻卷如云,奔腾之声如雷,故称。 宋 苏轼 《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诗:“擘开翠峡走云雷,截破奔流作潭洞。” 金 元好问 《鹳雀崖北龙潭》诗:“云雷皷飞浪,喷薄齐万弩。” ——《漢語大詞典》
(2).指云纹和雷纹。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云罇刻画云雷之形。” 宋 范成大 《古鼎作香炉》诗:“云雷縈带古文章,子子孙孙永奉常。” 明 李东阳 《台寺夏日》诗:“云雷画壁丹青壮,神鬼虚堂世代遥。” 清 龚自珍 《伪鼎行》:“徒取云雷傅,汝败漆朽壤。”
(3).《易·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按,《屯》之卦象为《坎》上《震》下,《坎》之象为云,《震》之象为雷。因以“云雷”喻险难环境。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道钟《屯》《剥》,世属云雷。” 宋 王禹偁 《刻石为丘行恭赞》序:“圣人创经纶之业,起草昧之时,云雷方兴,《屯》难必作,乃有忠果武勇之士以救之。”
(4).指不吉利的征兆。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遂破戒一醉》词:“ 杜康 初筮,正得云雷。” 邓广铭 笺注:“意谓 杜康 筮仕而得不吉利之《屯卦》,亦即预示酒及造酒之人均将遭受拒絶也。”
(5).《易·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之卦象是为云雷聚,云行于上,雷动于下。按《象传》以雨比恩泽,以雷比刑。谓君子观此卦象和卦名,则善于兼用恩泽与刑罚,以经纬国家。《南史·张弘策乐蔼等传论》:“ 蔼 虽异帷幄之勋,亦讚云雷之业,其当官任事,宠秩不亦宜乎。”
(6).指经纬治理国家的人。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三:“廊庙佇徵于旧德,云雷始洽于新恩。” 金 元好问 《射虎》诗:“得意云雷捲勍敌,回头藜藿但空山。”
(7).行云下雨。 唐 卢纶 《寄赠库部王郎中》诗:“草木承风偃,云雷施泽均。” 刘初棠 校注:“《周易·上经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此易雨为雷,调声以就平仄。”
(8).比喻波涛。波涛翻卷如云,奔腾之声如雷,故称。 宋 苏轼 《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诗:“擘开翠峡走云雷,截破奔流作潭洞。” 金 元好问 《鹳雀崖北龙潭》诗:“云雷皷飞浪,喷薄齐万弩。” ——《漢語大詞典》
萦带(縈帶)yíng dài
(1).旋曲的带子。 晋 陆机 《赠交阯公真》诗:“高山安足凌,巨海犹縈带。”《初学记》卷六引 晋 袁山松 《宣都记》:“人自山南至顶,俯临 大江 如縈带。” 唐 李德裕 《流杯亭》诗:“激水自山椒,析波分浅瀨。回环疑古篆,詰曲如縈带。”
(2).环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縈带巖侧。”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河水縈带,群山纠纷。” 宋 沈辽 《南漪堂》诗:“縈带夕阳移画舸,留连明月卧前川。”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日月湖》:“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縈带之。” 清 梅曾亮 《〈阮小咸诗集〉序》:“ 江寧 郡城,其西北包十餘山,林壑深远;而 秦淮 、 清溪 之水縈带其下。”
(3).形容城池垣环水抱,形势险要。《周书·王悦传》:“欲守,则城池无縈带之险;欲战,则士卒有土崩之势。”《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 王思政 ﹞设縈带之险,修守御之术,以一城之众,抗倾国之师。”《隋书·虞世基传》:“拒飞梯於縈带;耸楼车於武冈。” ——《漢語大詞典》
(2).环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縈带巖侧。”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河水縈带,群山纠纷。” 宋 沈辽 《南漪堂》诗:“縈带夕阳移画舸,留连明月卧前川。”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日月湖》:“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縈带之。” 清 梅曾亮 《〈阮小咸诗集〉序》:“ 江寧 郡城,其西北包十餘山,林壑深远;而 秦淮 、 清溪 之水縈带其下。”
(3).形容城池垣环水抱,形势险要。《周书·王悦传》:“欲守,则城池无縈带之险;欲战,则士卒有土崩之势。”《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 王思政 ﹞设縈带之险,修守御之术,以一城之众,抗倾国之师。”《隋书·虞世基传》:“拒飞梯於縈带;耸楼车於武冈。” ——《漢語大詞典》
古文 gǔ wén
(1).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 战国 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如《说文》和 曹魏 时代《三体石经》中所收的古文及历代出土的六国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及近年 长沙 仰天湖 楚 墓中所发现的竹简上的文字。至 唐 代则指隶书。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 仓頡 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箸於龙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及 宣王 大史籀 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 秦始皇 初兼天下,丞相 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 秦 文合者……皆取 史籀 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 秦 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緐,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絶矣。”《文献通考·经籍四》:“《汉·儒林传》言 孔 氏有《古文尚书》, 孔安国 以今文读之。《唐·艺文志》有《今文尚书》十三卷,注言 玄宗 詔集贤学士 衞包 改古文从今文。然则 汉 之所谓古文者科斗书,今文者隶书也。”
(2).指 秦 以前的文献典籍。《史记·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诵古文。” 司马贞 索隐:“ 迁 及事 伏生 ,是学诵《古文尚书》。 刘 氏以为《左传》、《国语》、《系本》等书。是亦名古文也。” 王国维 《观堂集林·〈史记〉所谓古文说》:“故 太史公 修《史记》时所据古书若《五帝德》,若《帝繫姓》……凡先 秦 六国遗书非当时写本者皆谓之古文。”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其偁《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皆古文也。” 段玉裁 注:“古书之言古文者有二:一谓‘壁中经籍’,一谓 仓頡 所製文字。”
(3).“古文经学”的简称, 汉 经学的一派。《汉书·地理志上》:“ 太壹山 ,古文以为 终南 。 垂山 ,古文以为 敦物 。” 王国维 《观堂集林·〈汉书〉所谓古文说》:“《汉书·艺文志》所録经籍冠以古文二字,若古字者……而《志》於诸《经》外书,皆不著古今字。盖诸《经》之冠以古字者,所以别其家数,非徒以其文字也。六艺於书籍中为最尊,而古文於六艺中又自为一派,於是古文二字遂由书体之名而变为学派之名。故《地理志》於《古文尚书》家説亦单谓之古文。”参见“ 古文经学 ”。
(4).文体名。原指先 秦 两 汉 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相对六朝骈体而言。后则相对科举应用文体而言。 唐 韩愈 、 宋 欧阳修 等皆曾大力提倡古文,反对骈骊的文体与文风。 唐 韩愈 《题〈欧阳生哀辞〉后》:“ 愈 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余以古文为三等: 周 为上,七国次之, 汉 为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只要记得那‘八股’的范围格局,那文章的魄力之厚薄,气机之畅塞,词藻之枯腴,笔杖之灵钝,古文、时文,总是一样的。”
(5).泛指文言文。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单是文学革新是不够的,因为腐败思想,能用古文做,也能用白话做。” ——《漢語大詞典》
(2).指 秦 以前的文献典籍。《史记·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诵古文。” 司马贞 索隐:“ 迁 及事 伏生 ,是学诵《古文尚书》。 刘 氏以为《左传》、《国语》、《系本》等书。是亦名古文也。” 王国维 《观堂集林·〈史记〉所谓古文说》:“故 太史公 修《史记》时所据古书若《五帝德》,若《帝繫姓》……凡先 秦 六国遗书非当时写本者皆谓之古文。”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其偁《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皆古文也。” 段玉裁 注:“古书之言古文者有二:一谓‘壁中经籍’,一谓 仓頡 所製文字。”
(3).“古文经学”的简称, 汉 经学的一派。《汉书·地理志上》:“ 太壹山 ,古文以为 终南 。 垂山 ,古文以为 敦物 。” 王国维 《观堂集林·〈汉书〉所谓古文说》:“《汉书·艺文志》所録经籍冠以古文二字,若古字者……而《志》於诸《经》外书,皆不著古今字。盖诸《经》之冠以古字者,所以别其家数,非徒以其文字也。六艺於书籍中为最尊,而古文於六艺中又自为一派,於是古文二字遂由书体之名而变为学派之名。故《地理志》於《古文尚书》家説亦单谓之古文。”参见“ 古文经学 ”。
(4).文体名。原指先 秦 两 汉 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相对六朝骈体而言。后则相对科举应用文体而言。 唐 韩愈 、 宋 欧阳修 等皆曾大力提倡古文,反对骈骊的文体与文风。 唐 韩愈 《题〈欧阳生哀辞〉后》:“ 愈 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余以古文为三等: 周 为上,七国次之, 汉 为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只要记得那‘八股’的范围格局,那文章的魄力之厚薄,气机之畅塞,词藻之枯腴,笔杖之灵钝,古文、时文,总是一样的。”
(5).泛指文言文。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单是文学革新是不够的,因为腐败思想,能用古文做,也能用白话做。” ——《漢語大詞典》
章 zhāng《國語辭典》
章 [ zhāng ]
名- 成篇的文字。如:「文章」、「出口成章」、「下筆成章」。
- 文體名。古代臣子上奏國君的文書。漢·蔡邕《獨斷·卷上》:「凡群臣尚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 量詞。計算書、文等段落的單位。如:「全書共分二十五章。」
- 文采、花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 條理、次序。如:「雜亂無章」。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
- 法規、條例。如:「規章」。《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
- 印信。如:「私章」、「圖章」。
- 標識、標記。如:「徽章」、「勛章」、「臂章」。
- 姓。如漢代有章明。
- 表揚、顯揚。《禮記·緇衣》:「有國者章善𤺺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史記·卷三七·衛康叔世家》:「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章有德。」
子子孙孙(子子孫孫)zǐ zǐ sūn sūn
子孙后裔;世世代代。《书·梓材》:“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孔 传:“又欲令其子孙累世长居国以安民。”《列子·汤问》:“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匱也。” 汉 扬雄 《甘泉赋》:“煇光眩燿,隆厥福兮;子子孙孙,长亡极兮。”《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楚王 问曰:‘何人退得 秦 兵,重赏千金,子子孙孙不絶官职。’”《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 安太太 ﹞合 安老爷 配起来,真算得个子子孙孙的天亲,夫夫妇妇的榜样。” ——《漢語大詞典》
永 yǒng《國語辭典》
永 [ yǒng ]
形- 深长的、久远的。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一七:「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宋·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 恒久、久远。如:「永垂不朽」。《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
奉常 fèng cháng
(1). 秦 九卿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奉常, 秦 官,掌宗庙礼仪,有丞。 景帝 中六年更名太常。” 颜师古 注:“太常,王者旌旗也。画日月焉,王有大事则建以行,礼官主持之,故曰奉常也。后改曰太常,尊大之义也。”
(2).保持恒久。 宋 范成大 《古鼎作香炉》诗:“云雷縈带古文章,子子孙孙永奉常。” ——《漢語大詞典》
(2).保持恒久。 宋 范成大 《古鼎作香炉》诗:“云雷縈带古文章,子子孙孙永奉常。”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