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孤立 gū lì
(1).孤独无助,得不到同情或援助。《史记·秦始皇本纪》:“ 子婴 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后汉书·刘陶传》:“如是则南道断絶,车骑之军孤立, 关东 破胆,四方动摇。” 宋 苏轼 《上初即位论治道·道德》:“强者为敌,弱者为怨,四海之内,如盗贼之憎主人,鸟兽之畏弋猎,则人主孤立,而危亡至矣。”《明史·辛自修传》:“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 老舍 《女店员》第二幕:“老太太站在媳妇那边去了,孩子也向着妈妈,我不是孤立了吗?”
(2).谓使孤独无助,使得不到同情或援助。如:团结同志,孤立敌人。
(3).独立,无所依傍或联系。《汉书·张汤传》:“ 禹 奉公孤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沽水》:“山石白色特上,亭亭孤立,超出群山之表。” 唐 李颀 《送东阳王太守》诗:“野鹤每孤立,林鼯常昼悲。” 清 刘大櫆 《金氏节母传》:“忧危困苦,丛集其心;饥饿寒冻,交迫其体,而太恭人一若冥然无知,独身孤立於层冰积雪之中,卒使 金 氏之门,烝尝无缺,坠而復兴。”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未有单词隻句,可以为句者;亦未有一语孤立,可以为章者。” 周立波 《金戒指》:“这脚店孤立在村尾,离开最近的人家也有半里地。” ——《漢語大詞典》
(2).谓使孤独无助,使得不到同情或援助。如:团结同志,孤立敌人。
(3).独立,无所依傍或联系。《汉书·张汤传》:“ 禹 奉公孤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沽水》:“山石白色特上,亭亭孤立,超出群山之表。” 唐 李颀 《送东阳王太守》诗:“野鹤每孤立,林鼯常昼悲。” 清 刘大櫆 《金氏节母传》:“忧危困苦,丛集其心;饥饿寒冻,交迫其体,而太恭人一若冥然无知,独身孤立於层冰积雪之中,卒使 金 氏之门,烝尝无缺,坠而復兴。”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未有单词隻句,可以为句者;亦未有一语孤立,可以为章者。” 周立波 《金戒指》:“这脚店孤立在村尾,离开最近的人家也有半里地。” ——《漢語大詞典》
大方 dà fāng
(1).谓方正之极。《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 唐 权德舆 《奉和新卜城南郊居得与卫右丞邻舍因赋诗寄赠》:“大方本无隅,盛德必有邻。”
(2).指大地。《管子·内业》:“人能正静……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 尹知章 注:“大方,地也。” 唐 陈子昂 《堂弟孜墓志铭》:“大圆苍苍,大方茫茫。” 唐 孟云卿 《伤时》诗之一:“大方载羣物,生死有常伦。”
(3).大道,常道。《庄子·山木》:“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其忠也尽致君之大方,其言也达为政之要道。”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方图讲学,知臣子之大方;庶得周旋,奉君亲之素教。”
(4).谓识见广博或有专长的人。语出《庄子·秋水》。 明 高启 《独庵集序》:“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儗,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頡頏者不过二三而已。”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他们说年轻人作品幼稚,贻笑大方。”
(5).基本的法则、方法。《吕氏春秋·任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 宋 曾巩 《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铭》:“转知 抚州 ,其治大方,务除苛去烦。”
(6).犹大略,大概。《墨子·非命上》:“天下之良书不可尽计数,大方论数,而五者是也。” 孙诒让 间诂:“大方,即大较也。五, 毕沅 云:当为‘三’之误,即上先王之宪之刑之誓是。”
(7).不俗气;无拘束。《红楼梦》第十七回:“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安公子 不是不会説官话的人,或者説相貌也还端正,或者説举止也还大方,都没什么使不得。”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举动活泼,说话很大方,爽快,却很有分寸。”
(8).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张俊民 道:‘少爷为人好极,只是手太鬆些,不管什么人求着他,大捧的银与人用。’ 鲍廷璽 道:‘便是门下从不曾见过像 杜少爷 这大方举动的人。’” 赵树理 《地板》:“村里人倒很大方,愿意管我饭,又愿意给你三嫂借一部分粮。”
(9).中医称药味较多或药量较大的方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七方》:“大方,﹝ 歧伯 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10).茶叶名。原产于 浙 皖 交界之 老竹岭 ,产量甚少。后 安徽 产的茶多用此名。
(11). 汉 末黄巾起义军的编制名。《后汉书·皇甫嵩传》:“﹝ 张角 ﹞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漢語大詞典》
(2).指大地。《管子·内业》:“人能正静……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 尹知章 注:“大方,地也。” 唐 陈子昂 《堂弟孜墓志铭》:“大圆苍苍,大方茫茫。” 唐 孟云卿 《伤时》诗之一:“大方载羣物,生死有常伦。”
(3).大道,常道。《庄子·山木》:“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其忠也尽致君之大方,其言也达为政之要道。”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方图讲学,知臣子之大方;庶得周旋,奉君亲之素教。”
(4).谓识见广博或有专长的人。语出《庄子·秋水》。 明 高启 《独庵集序》:“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儗,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頡頏者不过二三而已。”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他们说年轻人作品幼稚,贻笑大方。”
(5).基本的法则、方法。《吕氏春秋·任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 宋 曾巩 《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铭》:“转知 抚州 ,其治大方,务除苛去烦。”
(6).犹大略,大概。《墨子·非命上》:“天下之良书不可尽计数,大方论数,而五者是也。” 孙诒让 间诂:“大方,即大较也。五, 毕沅 云:当为‘三’之误,即上先王之宪之刑之誓是。”
(7).不俗气;无拘束。《红楼梦》第十七回:“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安公子 不是不会説官话的人,或者説相貌也还端正,或者説举止也还大方,都没什么使不得。”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举动活泼,说话很大方,爽快,却很有分寸。”
(8).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张俊民 道:‘少爷为人好极,只是手太鬆些,不管什么人求着他,大捧的银与人用。’ 鲍廷璽 道:‘便是门下从不曾见过像 杜少爷 这大方举动的人。’” 赵树理 《地板》:“村里人倒很大方,愿意管我饭,又愿意给你三嫂借一部分粮。”
(9).中医称药味较多或药量较大的方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七方》:“大方,﹝ 歧伯 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10).茶叶名。原产于 浙 皖 交界之 老竹岭 ,产量甚少。后 安徽 产的茶多用此名。
(11). 汉 末黄巾起义军的编制名。《后汉书·皇甫嵩传》:“﹝ 张角 ﹞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漢語大詞典》
资 ( 資 ) zī
资 [ zī ]
- 财物,钱财:~源。物~。~财。~金。~费。~料。工~。川~(路费)。
-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本。外~。独~。合~。~方。
- 供给,帮助:~助。~送。~敌。可~借鉴。
- 智慧能力:~质。天~。
- 出身和经历:~格。~历。
- 姓。
定 dìng《國語辭典》
定 [ dìng ]
形- 确切的、不改变的。如:「定理」、「定义」、「定律」、「定局」、「定论」。
- 不动的。如:「定产」、「定业」。
- 规定的。如:「定量」、「定时」、「定期」。
- 固定、使固定。如:「定住」、「定影」。
- 使平静、使稳固。如:「平定」、「安邦定国」。
- 使确定、不更改。如:「底定」、「决定」、「否定」、「裁定」。
- 约定、订立。如:「定约」、「制定」、「订定」。
- 究竟、到底。表疑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唐·李白〈答族姪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 必然。如:「定能成功」、「定死无疑」。唐·杜甫〈寄高适〉诗:「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
- 姓。如明代有定伯安。
惠 huì《國語辭典》
惠 [ huì ]
名- 恩、好处。如:「恩惠」、「略施小惠」。《左传·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梅颐尝有惠于陶公。后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收之。」
- 姓。如战国时宋有惠施。
- 赐赠、赠送。三国魏·曹植〈喜雨〉诗:「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唐·郑谷〈宗人惠四药〉诗:「宗人忽惠西山药,四味清新香助茶。」
- 宠爱。《诗经·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唐·张潮〈江风行〉:「妾本富家女,与君为偶匹,惠好一何深,中门不曾出。」
- 柔顺、和顺。《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请求人时的敬辞。如:「惠存」、「惠顾」、「惠临」、「惠赐一票」。
等 děng《國語辭典》
等 [ děng ]
名- 品级、次第。如:「上等」、「甲等」、「劣等」、「高人一等」。
- 种、类。如:「何等人物」、「这等事情」。《红楼梦·第一一五回》:「在弟是庸庸碌碌一等愚人,忝附同名。」
- 表类数之词:➊ 表复数。如:「我等」、「尔等」、「一干人等」、「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金融中心。」➋ 表列举不尽。如 :「我每天单是孩子的事都忙昏了,其他如厨房等等的事就更不用说了。」
- 一种小型的秤。用来称金、银、药物等少量物品的衡器。《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便取出银子,刚刚一块,讨等来一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大等秤进,小等秤出。」俗称为「等子」、「戥子」。
- 待、候。如:「等车」、「等一会儿」。《西游记·第一四回》:「你往那里去来?教我行又不敢行,动又不敢动,只管在此等你。」
- 相同、相齐。如:「相等」、「等于」、「均等」、「平等」、「高低不等」。
观 ( 觀 ) guān/guàn
观 [ guān ]
- 看,察看:~看。~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风(➊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➋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阵。~赏。~察。~感。参~。
-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瞻(➊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➋注视,瞻望)。大~。奇~。
-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点。~念。主~。客~。世界~。
- 道教的庙宇:白云~。紫阳~。
- 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 楼台:楼~。台~。
- 姓。
含类(含類)hán lèi
佛教语。各类众生。 唐太宗 《大唐三藏圣教序》:“於是微言广被,拯含类於三途;遗训遐宣,导羣生於十地。”参见“ 含识 ”。 ——《漢語大詞典》
舍 ( 捨 ) shě/shè《國語辭典》
舍 [ shè ]
名- 房屋、住宅。如:「宿舍」、「田舍」、「房舍」、「茅舍」。
- 謙稱自己的住所。如:「寒舍」、「敝舍」。
- 飼養牲畜的地方。如:「豬舍」、「牛舍」。
- 宋元時代稱顯貴人家的子弟。多見於元人小說、戲曲中。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自家鄭州人氏,周同知的孩兒周舍是也。」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近日有個客人,姓甚喚做甚舍。」
- 量詞。古代計算行軍里數的單位。三十里為一舍。如:「退避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 一宿、一夜。《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 住宿、居住。《左傳·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
- 止息、停止。《左傳·哀公十五年》:「舍於孔氏之外圃。」
- 安置。《戰國策·魏策二》:「王不如舍需於側,以稽二人者之所為。」
- 對人謙稱自己卑幼的親屬或親戚。如:「舍弟」、「舍妹」、「舍親」。
舍 [ shě ]
動- 放棄、放下。《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通「捨」。
- 除去、除開。《孟子·公孫丑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 止息、停止。《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怨 yuàn《國語辭典》
怨 [ yuàn ]
动- 责备、怪罪、痛恨。如:「怨天尤人」、「任劳任怨」。《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 仇恨。如:「结怨」、「宿怨」、「以德报怨」、「恩怨分明」。《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 不满的、哀愁的。如:「怨言」、「怨妇」、「怨声载道」。唐·白居易〈杨柳枝二十二韵〉:「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怨 [ yuān ]
- (一)之又音。
亲 ( 親 ) qīn/qìng
亲 [ qīn ]
◎ 〔~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 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属。~人。~缘。双~(父母)。~眷。
- 婚姻:~事。
-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戚。~故。~邻。~朋。
- 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
- 本身,自己的:~睹。~聆。~笔。
- 感情好,关系密切:~密。相~。~睦。~疏。
- 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吻。
◎ 〔~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