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永 yǒng《國語辭典》
永 [ yǒng ]
形- 深长的、久远的。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一七:「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宋·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 恒久、久远。如:「永垂不朽」。《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
离 ( 離 ) lí
离 [ lí ]
- 相距,隔开:距~。太阳是~地球最近的恒星。
- 离开,分开:分~。~别。~家。~散(sàn)。~职。~异。~间(jiàn )。支~破碎。
- 缺少:办好教育~不开教师。
- 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火。
- 古同“罹”,遭受。
- 古同“缡”,妇女的佩巾。
- 〔~~〕形容草木茂盛,如“~~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姓。
苦海 kǔ hǎi
(1).佛教指尘世间的烦恼和苦难。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轮迴火宅,沉溺苦海,长夜执固,终不能改。”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勉自修证,勿沦苦海。” 明 李贽 《〈心经〉提纲》:“本无生死可得,故能出离生死苦海,而度脱一切苦厄焉。”
(2).比喻无穷的苦境。 唐 卢纶 《宿石瓮寺》诗:“迴瞻相好因垂泪,苦海波涛何日平?” 宋 文天祥 《泰州》诗:“ 长淮 行不断,苦海望无穷。”《花月痕》第五二回:“奴家倒也不争取虚名,只要早离苦海。”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四章:“一家人过了 黄河 ,到了解放区,如今分到了地,脱离苦海。”
(3).指投置平庸诗文的箱笼。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轻佻》:“ 郑光业 弟兄共有一巨皮箱,凡同人投献,辞有可嗤者,即投其中,号曰苦海。” 清 钱谦益 曾汇集应酬无聊之作,题名《苦海》,殆本此意。《元诗纪事·高明》引 明 高明 《题青山白云图跋》:“此余往日在 越 中録寄 倪君 仲权 之诗,今十餘年矣,意其不投之苦海,则亦当供酱蒙矣。” ——《漢語大詞典》
(2).比喻无穷的苦境。 唐 卢纶 《宿石瓮寺》诗:“迴瞻相好因垂泪,苦海波涛何日平?” 宋 文天祥 《泰州》诗:“ 长淮 行不断,苦海望无穷。”《花月痕》第五二回:“奴家倒也不争取虚名,只要早离苦海。”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四章:“一家人过了 黄河 ,到了解放区,如今分到了地,脱离苦海。”
(3).指投置平庸诗文的箱笼。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轻佻》:“ 郑光业 弟兄共有一巨皮箱,凡同人投献,辞有可嗤者,即投其中,号曰苦海。” 清 钱谦益 曾汇集应酬无聊之作,题名《苦海》,殆本此意。《元诗纪事·高明》引 明 高明 《题青山白云图跋》:“此余往日在 越 中録寄 倪君 仲权 之诗,今十餘年矣,意其不投之苦海,则亦当供酱蒙矣。” ——《漢語大詞典》
证 ( 證 ) zhèng
证 [ zhèng ]
- 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明。保~。~实。作~。对~。论~。人~。物~。
- 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据。凭~。~书。出入~。~章。有诗为~。~券。
菩提 pú tí
(1).佛教名词。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百喻经·驼瓮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堪笑世人懵懂,不识菩提路径。”
(2).树名。即菩提树。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 摩伽陀那国 所献也。” 张长 《泼水节·孔雀舞》:“你营巢吧,公社礼堂前面,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参见“ 菩提树 ”。 ——《漢語大詞典》
(2).树名。即菩提树。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 摩伽陀那国 所献也。” 张长 《泼水节·孔雀舞》:“你营巢吧,公社礼堂前面,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参见“ 菩提树 ”。 ——《漢語大詞典》
悉 xī《國語辭典》
悉 [ xī ]
副- 全部。《書經·盤庚上》:「王命眾,悉至于庭。」《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 詳盡、詳細。漢·賈誼〈說積貯〉:「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聊齋志異·卷一一 ·樂仲》:「言女大歸日、再醮日及生子年月,歷歷甚悉。」
- 竭盡、用盡。《戰國策·韓策一》:「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新唐書·卷一九三·忠義傳下·龐堅傳》:「賊將阿史那承慶悉銳攻之,傳城百里,樹木皆刊。」
- 知道。如:「得悉」、「洞悉」、「熟悉」、「敬悉」。南朝梁·蕭統〈文選序〉:「隨時變改,難可詳悉。」唐·杜甫〈客夜〉詩:「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
- 姓。如上古時代有悉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动-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介-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副-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动-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心空 xīn kōng
佛教语。谓心性广大,含容万象,有如虚空之无际。亦指本心澄澈空寂无相。 唐 王维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诗:“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唐 庞蕴 《杂诗》:“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漢語大詞典》
趣 qù/cù《國語辭典》
趣 [ qù ]
名- 兴味。如:「趣味」、「雅趣」、「有趣」、「相映成趣」。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三:「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 行动或意志的倾向。如:「志趣」。
- 旨意、意味。如:「旨趣」。《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 有兴味的。如:「趣事」、「趣闻」。
- 行动归向。《列子·力命》:「农赴时,商趣利。」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通「趋」。
趣 [ cù ]
动- 催促。《礼记·月令》:「趣民收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数使使趣齐兵,欲与俱西。」通「促」。
- 立刻、赶快。《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
彼岸 bǐ àn
(1).佛教语。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超脱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为“彼岸”。《大智度论》十二:“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然爻繫所筌,穷於此域;则称谓所絶,形乎彼岸矣。” 李善 注引《大智度论》曰:“涅槃为彼岸也。” 唐 皎然 《早春书怀寄李少府仲宣》诗:“脱身投彼岸,弔影念生涯。”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一切众生,同登彼岸。”
(2).指水那边的陆地。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明早一帆,未午便登彼岸。”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五章:“我不知道住在 北朝鲜 深山茅屋里的庄稼汉,怎么会‘威胁’到大洋彼岸 美国 人的生存。” 柯岩 《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封厚厚的挂号信……是从那遥远的海的彼岸寄来的。”
(3).比喻所向往的境界。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且让我们稍稍窥视一下彼岸彼土,那里似有美丽多姿的白鹤在飞翔舞蹈。” 林子 《给亲爱的孩子·宝宝睡了》诗:“闯过急流险滩,驶向那光辉的彼岸。” ——《漢語大詞典》
(2).指水那边的陆地。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明早一帆,未午便登彼岸。”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五章:“我不知道住在 北朝鲜 深山茅屋里的庄稼汉,怎么会‘威胁’到大洋彼岸 美国 人的生存。” 柯岩 《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封厚厚的挂号信……是从那遥远的海的彼岸寄来的。”
(3).比喻所向往的境界。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且让我们稍稍窥视一下彼岸彼土,那里似有美丽多姿的白鹤在飞翔舞蹈。” 林子 《给亲爱的孩子·宝宝睡了》诗:“闯过急流险滩,驶向那光辉的彼岸。”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