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如实见我归命礼,成就大愿护众生。

释遵式宋代〕《大悲观音栴檀像

南无十方三世佛,南无本师大牟尼。
南无西方安乐刹,阿弥陀佛十力尊。
南无过去无数劫,彼世世灯观世音。
诸佛慧眼第一净,以不二相观三界。
如实见我归命礼,成就大愿护众生。
南无一切法宝海,无边无尽解脱门。
南无总持功德藏,三世十方诸佛印。
消除三障无诸恶,五眼具足成菩提。
未来际劫誓修行,普使众生护无畏。
南无文殊普贤尊,一切智行圆满海。
金刚藏及金刚手,得大势等诸大士。
声闻辟支贤圣众,愿以慈眼普瞻视。
我今南无赞三宝,为欲深游大悲海。
南无大悲救厄者,昔曾值佛观世音。
入彼如来所入门,故佛授与同名号。
从闻解说六尘缚,如声度垣不能碍。
由斯遍入微尘国,普现微尘自在身。
一一身宣总持句,施与众生无畏法。
是故娑婆世界中,皆号为施无畏者。
我昔经中值密言,能除三障名消伏。
佛称功德难思议,故我常持不敢忘。
誓向当来大劫海,遍将此句救诸苦。
为求大士加持力,故造栴檀持呪形。
烁迦罗首金色容,具足七数端严相。
母陀罗臂百千福,次第有六捉持异。
贝多叶经并宝印,华果澡鑵及杨枝。
无隙白檀雕所成,一一皆合契经造。
及状我身长跪地,顶戴吉祥安乐人。
观世音名依定实,必闻我今发大愿。
牟尼经像比丘僧,愿住世间常不灭。
护持国土与众生,普令摄取菩提愿。
三宝神呪天龙等,大悲感应大誓力。
一切同护圣尊仪,犹若金刚常不坏。
如是成就十四愿,悉为菩提及含识。
南无闻名救厄者,南无世间慈悲父。
南无施我无畏力,南无令我满诸愿。
闻名见身心念者,南无一切无空过。
我今次第说所愿,尊应一一遍垂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如实见我归命成就大愿众生

如实(如實)rú shí
按照实际情况。 汉 王充 《论衡·卜筮》:“如实论之,卜筮不问天地,蓍龟未必神灵。”如:如实汇报。  ——《漢語大詞典》
见我(见我)
关尹子苟知惟命外不见我内不见心  ——《韵府拾遗 哿韵》
归命(歸命)guī mìng
归顺;投诚。 汉 贾谊 《上疏陈政事》:“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三国志·魏志·张鲁传》:“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 宋 苏轼 《乞常州居住表》:“与其强颜忍耻,干求於众人,不若归命投诚,控告於君父。” 明 高攀龙 《江西安福县知县台卿夏公行状略》:“未尝损国家之一卒,用国家之金钱,而卒使远夷慑伏,近夷归命,一方底寧。”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一时强藩之归命者不至再为猜阻。”  ——《漢語大詞典》
礼 ( 禮 ) lǐ
礼 [ lǐ ]
  1.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丧(sāng)~。典~。
  2.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治。克己复~。
  3.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遇。~赞。~尚往来。先~后兵。
  4.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金。献~。
  5.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6. 姓。
成就 chéng jiù
(1).完成;成功。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本事》:“当此之时,见夫子删《书》《春秋》,定王制,贤者嗟叹,决意览史记成就其事。”《后汉书·南匈奴传》:“ 孝章皇帝 圣思远虑,遂欲见成就,故令 乌桓 、 鲜卑 讨北虏,斩单于首级,破坏其国。” 宋 文天祥 《胡笳曲》序:“琴罢,索予赋胡笳诗,而仓卒中未能成就。”《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千难万难,到得今日方得成就。”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这件事要办好,却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
(2).造就;成全。《汉书·张禹传》:“ 禹 成就弟子尤著者, 淮阳 彭宣 至大司空, 沛郡 戴崇 至少府九卿。” 宋 苏轼 《刚说》:“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洪深 《包得行》第四幕:“她也未尝不愿意,我看你还是成就了他们吧。”
(3).成材,成器。 汉 焦赣 《易林·乾之离》:“胎生孚乳,长息成就,充满帝室,家国昌富。”《北齐书·高阳王湜传》:“太后哭之哀,曰:‘我恐其不成就,与杖,何期带创死也。’” 唐 元稹 《赛神》诗:“岁深树成就,曲直可轮辕。”
(4).成为。《四游记·国王去蓬莱山修行》:“妾乃寡居,见君堂堂一表,愿奉桃与君,成就一对夫妇如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只有他那买古董,却另外成就一种癖性,好好的东西拿去他不买,只要把东西打破了拿去,他却出了重价。”
(5).业绩;作出的成绩。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使此儿五十不死,其志义何如哉!惜吾辈不见其成就。”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 苏秦 其所成就,虽不足道,使其有二顷之田,其能佩六国相印乎?” 清 黄钧宰 《金壶遯墨·奇女子》:“ 郑 当以文学进,而无大成就。” 冰心 《庄鸿的姊姊》:“你不要看我是个女子,我想我将来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  ——《漢語大詞典》
大愿(大願)dà yuàn
(1).宏大的愿望。《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伯父若肆大惠,復二 文 之业,弛 周室 之忧,徼 文 武 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则余一人有大愿矣。”
(2).见“ 大誓愿 ”。  ——《漢語大詞典》
护 ( 護 ) hù
护 [ hù ]
  1. 使不受侵犯和损害:保~。~卫。~理。~士。~航。~林。辩~。守~。
  2. 救助:~护。
  3. 掩蔽,包庇:~短。庇~。
众生
1.泛指人和一切动物。《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孙希旦 集解:“众生,兼人物而言也。”《〈百喻经〉序》:“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明 王錂 《春芜记·瞥见》:“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我恨不得有一只大船,尽载了 石门湾 及世间一切众生,开到永远太平的地方。”
2.百姓,世人。《太平天囯故事歌谣选·起义前夕》:“ 清 朝官吏,腐化不堪,非扫除净尽,无以安众生。”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一舟是一世界,双手轮转着顷刻间人们的生死,操纵着众生的欢笑与悲号。”
3.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序:“既不食众生,无復杀害障。”《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履考》《景德传灯录·法真禅师》:“庵侧有一龟,问:‘一切众生皮裹骨,这众生为甚骨裹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吾每见屠宰……思彼众生,其痛苦恐怖,亦必如我,故不能下咽耳。”
4.詈词。犹言畜牲。《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你这个堕业的众生,到明日不知作多少罪业。”《海上花列传》第二十回:“短命众生,敲杀俚。”参见“ 众生好度人难度 ”。
5.佛教语。梵文萨埵Sattva的汉译词,一译“有情”。有多义:(1)众人共生于世。《妙法莲华经文句·释方便品》《中阿含十二》:“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言众生。”(2)由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大乘义章·十六神我义》:“依於五阴和合而生,故名众生。”《大法鼓经》卷上:“皮、木及桴,此三法和合,是名为鼓。佛如 迦叶 ,如是和合施设,名为众生。”(3)经众多之生死。《大乘义章·十不善业义》:“多生相续,名曰众生。”《般若灯论·观业品》:“何故名众生?谓有情者数数生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