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际劫誓修行,普使众生护无畏。
南无十方三世佛,南无本师大牟尼。
南无西方安乐刹,阿弥陀佛十力尊。
南无过去无数劫,彼世世灯观世音。
诸佛慧眼第一净,以不二相观三界。
如实见我归命礼,成就大愿护众生。
南无一切法宝海,无边无尽解脱门。
南无总持功德藏,三世十方诸佛印。
消除三障无诸恶,五眼具足成菩提。
未来际劫誓修行,普使众生护无畏。
南无文殊普贤尊,一切智行圆满海。
金刚藏及金刚手,得大势等诸大士。
声闻辟支贤圣众,愿以慈眼普瞻视。
我今南无赞三宝,为欲深游大悲海。
南无大悲救厄者,昔曾值佛观世音。
入彼如来所入门,故佛授与同名号。
从闻解说六尘缚,如声度垣不能碍。
由斯遍入微尘国,普现微尘自在身。
一一身宣总持句,施与众生无畏法。
是故娑婆世界中,皆号为施无畏者。
我昔经中值密言,能除三障名消伏。
佛称功德难思议,故我常持不敢忘。
誓向当来大劫海,遍将此句救诸苦。
为求大士加持力,故造栴檀持呪形。
烁迦罗首金色容,具足七数端严相。
母陀罗臂百千福,次第有六捉持异。
贝多叶经并宝印,华果澡鑵及杨枝。
无隙白檀雕所成,一一皆合契经造。
及状我身长跪地,顶戴吉祥安乐人。
观世音名依定实,必闻我今发大愿。
牟尼经像比丘僧,愿住世间常不灭。
护持国土与众生,普令摄取菩提愿。
三宝神呪天龙等,大悲感应大誓力。
一切同护圣尊仪,犹若金刚常不坏。
如是成就十四愿,悉为菩提及含识。
南无闻名救厄者,南无世间慈悲父。
南无施我无畏力,南无令我满诸愿。
闻名见身心念者,南无一切无空过。
我今次第说所愿,尊应一一遍垂听。
南无西方安乐刹,阿弥陀佛十力尊。
南无过去无数劫,彼世世灯观世音。
诸佛慧眼第一净,以不二相观三界。
如实见我归命礼,成就大愿护众生。
南无一切法宝海,无边无尽解脱门。
南无总持功德藏,三世十方诸佛印。
消除三障无诸恶,五眼具足成菩提。
未来际劫誓修行,普使众生护无畏。
南无文殊普贤尊,一切智行圆满海。
金刚藏及金刚手,得大势等诸大士。
声闻辟支贤圣众,愿以慈眼普瞻视。
我今南无赞三宝,为欲深游大悲海。
南无大悲救厄者,昔曾值佛观世音。
入彼如来所入门,故佛授与同名号。
从闻解说六尘缚,如声度垣不能碍。
由斯遍入微尘国,普现微尘自在身。
一一身宣总持句,施与众生无畏法。
是故娑婆世界中,皆号为施无畏者。
我昔经中值密言,能除三障名消伏。
佛称功德难思议,故我常持不敢忘。
誓向当来大劫海,遍将此句救诸苦。
为求大士加持力,故造栴檀持呪形。
烁迦罗首金色容,具足七数端严相。
母陀罗臂百千福,次第有六捉持异。
贝多叶经并宝印,华果澡鑵及杨枝。
无隙白檀雕所成,一一皆合契经造。
及状我身长跪地,顶戴吉祥安乐人。
观世音名依定实,必闻我今发大愿。
牟尼经像比丘僧,愿住世间常不灭。
护持国土与众生,普令摄取菩提愿。
三宝神呪天龙等,大悲感应大誓力。
一切同护圣尊仪,犹若金刚常不坏。
如是成就十四愿,悉为菩提及含识。
南无闻名救厄者,南无世间慈悲父。
南无施我无畏力,南无令我满诸愿。
闻名见身心念者,南无一切无空过。
我今次第说所愿,尊应一一遍垂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未来(未來)wèi lái
(1).没有到来;不来。《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北史·乐运传》:“婴径尺之鳞,其事非易;下不讳之詔,犹惧未来。更加刑戮,能无钳口?”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而莫至。”《水浒传》第十八回:“知县相公早衙方散,一应公人和告状的都去吃饭了,未来。”
(2).谓尚未发生。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明哲消祸於未来,智士闻利则虑害。”
(3).佛教语。指来生,来世。《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佗……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歷三世,识神常不灭。凡为善恶,必有报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凡夫蒙蔽,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 唐 寒山 《诗之二六八》:“今生过去种,未来今日修。只取今日美,不畏来生忧。”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至罪在心术,则为阴律所不容。今生已矣,勉修未来可也。”
(4).将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丁玲 《梦珂》二:“于是她便整天的躺的床上,像回忆某种小说一样的去想到她未来的生活。”
(5).指将来的光景。 杨朔 《永定河纪行》:“这条河是未来,也是现实。” 艾青 《光的赞歌》八:“我永远歌颂光明。光明是属于人民的,未来是属于人民的,任何财富都是人民的。”如:幸福的未来。
(6).即将到来。 巴金 《灭亡》第十五章:“打了一些时候,被打者的叫骂声也减弱了,两位警察先生似乎打够了,现在怒气没有了,心里在盘算未来的奖赏。”如:未来二十四小时内有暴风雪。 ——《漢語大詞典》
(2).谓尚未发生。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明哲消祸於未来,智士闻利则虑害。”
(3).佛教语。指来生,来世。《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佗……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歷三世,识神常不灭。凡为善恶,必有报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凡夫蒙蔽,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 唐 寒山 《诗之二六八》:“今生过去种,未来今日修。只取今日美,不畏来生忧。”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至罪在心术,则为阴律所不容。今生已矣,勉修未来可也。”
(4).将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丁玲 《梦珂》二:“于是她便整天的躺的床上,像回忆某种小说一样的去想到她未来的生活。”
(5).指将来的光景。 杨朔 《永定河纪行》:“这条河是未来,也是现实。” 艾青 《光的赞歌》八:“我永远歌颂光明。光明是属于人民的,未来是属于人民的,任何财富都是人民的。”如:幸福的未来。
(6).即将到来。 巴金 《灭亡》第十五章:“打了一些时候,被打者的叫骂声也减弱了,两位警察先生似乎打够了,现在怒气没有了,心里在盘算未来的奖赏。”如:未来二十四小时内有暴风雪。 ——《漢語大詞典》
际 ( 際 ) jì
际 [ jì ]
- 交界或靠边的地方:无边无~。天~。春夏之~。
- 彼此之间:校~互助。人~关系。
- 时候:值此生死存亡之~。
- 当,适逢其时:~此盛会。
- 交接,接近:善于交~。
- 遭遇(多指好的):遭~。~遇。
- 中间,里边:胸~。脑~。
劫 jié《國語辭典》
劫 [ jié ]
动- 用威吓的手段胁迫。《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宋·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强取、抢夺。如:「打劫」、「抢劫」、「打家劫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
- 梵语音译「劫波」( kalpa)的略称。一个极为长久的时间单位。佛教以世界经历若干万年即毁灭一次,再重新开始为「一劫」。如:「大劫」、「小劫」、「贤劫」。
- 灾难、灾祸。如:「浩劫」、「劫难」、「劫后余生」。《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今有雷霆之劫。」
- 围棋上指从属未定,可互相牵制的棋眼。《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这一盘邹泰来却杀死四五块,陈木南正在暗欢喜,又被他生出一个劫来,打个不清。」
誓 shì《國語辭典》
誓 [ shì ]
名- 表明决心、矢志不渝的言词。如:「立誓」、「发誓」、「山盟海誓」。《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告诫。如:「誓师」。《书经·泰誓下》:「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国语·越语上》:「句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 绝对。如:「誓不两立」、「誓不甘休」。
- 受命。《周礼·春官·典命》:「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子摄其君。」
修行 xiū xíng
(1).修养德行。《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又有 臧逢世 , 臧严 之子也,篤学修行,不坠门风。”
(2).美好的品行。《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汉 刘向 《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3).泛指操行。《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 伯鱼 , 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史记·殷本纪》:“封 紂 子 武庚禄父 ,以续 殷 祀,令修行 盘庚 之政。”《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5).出家学佛或学道。《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唐 王建 《赠太清卢道士》诗:“修行近日形如鹤,导引多时骨似绵。”《西游记》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 茅盾 《陀螺》:“什么恋爱,她是勘破了的。她说,将来进尼姑庵修行。”
(6).行善积德。《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户债户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来替主人积德,二来当自己修行。” ——《漢語大詞典》
(2).美好的品行。《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汉 刘向 《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3).泛指操行。《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 伯鱼 , 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史记·殷本纪》:“封 紂 子 武庚禄父 ,以续 殷 祀,令修行 盘庚 之政。”《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5).出家学佛或学道。《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唐 王建 《赠太清卢道士》诗:“修行近日形如鹤,导引多时骨似绵。”《西游记》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 茅盾 《陀螺》:“什么恋爱,她是勘破了的。她说,将来进尼姑庵修行。”
(6).行善积德。《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户债户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来替主人积德,二来当自己修行。” ——《漢語大詞典》
普 pǔ《國語辭典》
普 [ pǔ ]
形- 广大而周遍。如:「普通」、「普遍」、「普级」。《孟子·万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普鲁士的简称。如:「普法战争」。
- 姓。如元代有普恩,明代有普泰。
使 shǐ《國語辭典》
使 [ shǐ ]
动- 命令、派遣。《左传·桓公五年》:「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水浒传·第八五回》:「若得如此,宋江星夜使人回家搬取老父,以绝根本。」
- 让、以致于。《诗经·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唐·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役用、役使。《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晋·范宁〈为豫章临发上疏〉:「古之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二日休停。」
- 可、行、做。如:「使不得」。《红楼梦·第九六回》:「若说服里娶亲,当真使不得。」《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如要看全,也不过一百多钱,倘若租看,亦使得。」
- 用。《文明小史·第一五回》:「至少也得几百块钱,少了不够使的。」
- 放纵、放任。如:「使性子」。
- 出使。《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奉命到外国执行任务或留驻的外交长官。如:「大使」、「公使」。
- 假设、如果。《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汉·王充《论衡·祀义》:「使天地有口能食,祭食宜食尽。」
使 [ shì ]
名- (一)、
- 之又音。
众生
1.泛指人和一切动物。《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孙希旦 集解:“众生,兼人物而言也。”《〈百喻经〉序》:“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明 王錂 《春芜记·瞥见》:“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我恨不得有一只大船,尽载了 石门湾 及世间一切众生,开到永远太平的地方。”
2.百姓,世人。《太平天囯故事歌谣选·起义前夕》:“ 清 朝官吏,腐化不堪,非扫除净尽,无以安众生。”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一舟是一世界,双手轮转着顷刻间人们的生死,操纵着众生的欢笑与悲号。”
3.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序:“既不食众生,无復杀害障。”《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履考》引《景德传灯录·法真禅师》:“庵侧有一龟,问:‘一切众生皮裹骨,这众生为甚骨裹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吾每见屠宰……思彼众生,其痛苦恐怖,亦必如我,故不能下咽耳。”
4.詈词。犹言畜牲。《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你这个堕业的众生,到明日不知作多少罪业。”《海上花列传》第二十回:“短命众生,敲杀俚。”参见“ 众生好度人难度 ”。
5.佛教语。梵文萨埵Sattva的汉译词,一译“有情”。有多义:(1)众人共生于世。《妙法莲华经文句·释方便品》引《中阿含十二》:“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言众生。”(2)由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大乘义章·十六神我义》:“依於五阴和合而生,故名众生。”《大法鼓经》卷上:“皮、木及桴,此三法和合,是名为鼓。佛如 迦叶 ,如是和合施设,名为众生。”(3)经众多之生死。《大乘义章·十不善业义》:“多生相续,名曰众生。”《般若灯论·观业品》:“何故名众生?谓有情者数数生故。” ——《漢語大詞典》
2.百姓,世人。《太平天囯故事歌谣选·起义前夕》:“ 清 朝官吏,腐化不堪,非扫除净尽,无以安众生。”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一舟是一世界,双手轮转着顷刻间人们的生死,操纵着众生的欢笑与悲号。”
3.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序:“既不食众生,无復杀害障。”《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履考》引《景德传灯录·法真禅师》:“庵侧有一龟,问:‘一切众生皮裹骨,这众生为甚骨裹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吾每见屠宰……思彼众生,其痛苦恐怖,亦必如我,故不能下咽耳。”
4.詈词。犹言畜牲。《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你这个堕业的众生,到明日不知作多少罪业。”《海上花列传》第二十回:“短命众生,敲杀俚。”参见“ 众生好度人难度 ”。
5.佛教语。梵文萨埵Sattva的汉译词,一译“有情”。有多义:(1)众人共生于世。《妙法莲华经文句·释方便品》引《中阿含十二》:“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言众生。”(2)由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大乘义章·十六神我义》:“依於五阴和合而生,故名众生。”《大法鼓经》卷上:“皮、木及桴,此三法和合,是名为鼓。佛如 迦叶 ,如是和合施设,名为众生。”(3)经众多之生死。《大乘义章·十不善业义》:“多生相续,名曰众生。”《般若灯论·观业品》:“何故名众生?谓有情者数数生故。” ——《漢語大詞典》
护 ( 護 ) hù
护 [ hù ]
- 使不受侵犯和损害:保~。~卫。~理。~士。~航。~林。辩~。守~。
- 救助:~护。
- 掩蔽,包庇:~短。庇~。
无畏(無畏)wú wèi
(1).无所忌惮。《书·泰誓中》:“勗哉夫子,罔或无畏,寧执非敌。” 孔 传:“无敢有无畏之心。”《新唐书·隐逸传·孙思邈》:“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穡,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
(2).无所畏惧。《礼记·表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晋 张华 《女史箴》:“玄熊攀槛, 冯媛 趍进。夫岂无畏,知死不恡。” 杨朔 《英雄时代》:“他们那种大无畏的忘我精神,更是惊人!”
(3).不要害怕。《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寡君命 恒 曰:‘无及寡,无畏众。’”《孟子·尽心下》:“王曰:‘无畏!寧尔也,非敌百姓也。’” 朱熹 集注:“王谓 商 人曰:无畏我也。”
(4).指 唐 五代 间皇帝赐臣下在御前直言无须忌惮的一种特殊待遇。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白 顿首曰:‘ 寧王 赐臣酒,今已醉。倘陛下赐臣无畏,始可尽臣薄技。’”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俗説 唐 、 五代 间事,每及功臣,多云‘赐无畏’……无畏者,许之无所畏惮。”
(5).佛教语。指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所畏之德。《法苑珠林》卷八一:“我能飞行游虚空,已过汝界心无畏。” 许地山 《缀网劳蛛·命命鸟》:“愿勇猛无畏 阿弥陀 ,俯听恳求接引我。” ——《漢語大詞典》
(2).无所畏惧。《礼记·表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晋 张华 《女史箴》:“玄熊攀槛, 冯媛 趍进。夫岂无畏,知死不恡。” 杨朔 《英雄时代》:“他们那种大无畏的忘我精神,更是惊人!”
(3).不要害怕。《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寡君命 恒 曰:‘无及寡,无畏众。’”《孟子·尽心下》:“王曰:‘无畏!寧尔也,非敌百姓也。’” 朱熹 集注:“王谓 商 人曰:无畏我也。”
(4).指 唐 五代 间皇帝赐臣下在御前直言无须忌惮的一种特殊待遇。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白 顿首曰:‘ 寧王 赐臣酒,今已醉。倘陛下赐臣无畏,始可尽臣薄技。’”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俗説 唐 、 五代 间事,每及功臣,多云‘赐无畏’……无畏者,许之无所畏惮。”
(5).佛教语。指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所畏之德。《法苑珠林》卷八一:“我能飞行游虚空,已过汝界心无畏。” 许地山 《缀网劳蛛·命命鸟》:“愿勇猛无畏 阿弥陀 ,俯听恳求接引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