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南无闻名救厄者,南无世间慈悲父。

释遵式宋代〕《大悲观音栴檀像

南无十方三世佛,南无本师大牟尼。
南无西方安乐刹,阿弥陀佛十力尊。
南无过去无数劫,彼世世灯观世音。
诸佛慧眼第一净,以不二相观三界。
如实见我归命礼,成就大愿护众生。
南无一切法宝海,无边无尽解脱门。
南无总持功德藏,三世十方诸佛印。
消除三障无诸恶,五眼具足成菩提。
未来际劫誓修行,普使众生护无畏。
南无文殊普贤尊,一切智行圆满海。
金刚藏及金刚手,得大势等诸大士。
声闻辟支贤圣众,愿以慈眼普瞻视。
我今南无赞三宝,为欲深游大悲海。
南无大悲救厄者,昔曾值佛观世音。
入彼如来所入门,故佛授与同名号。
从闻解说六尘缚,如声度垣不能碍。
由斯遍入微尘国,普现微尘自在身。
一一身宣总持句,施与众生无畏法。
是故娑婆世界中,皆号为施无畏者。
我昔经中值密言,能除三障名消伏。
佛称功德难思议,故我常持不敢忘。
誓向当来大劫海,遍将此句救诸苦。
为求大士加持力,故造栴檀持呪形。
烁迦罗首金色容,具足七数端严相。
母陀罗臂百千福,次第有六捉持异。
贝多叶经并宝印,华果澡鑵及杨枝。
无隙白檀雕所成,一一皆合契经造。
及状我身长跪地,顶戴吉祥安乐人。
观世音名依定实,必闻我今发大愿。
牟尼经像比丘僧,愿住世间常不灭。
护持国土与众生,普令摄取菩提愿。
三宝神呪天龙等,大悲感应大誓力。
一切同护圣尊仪,犹若金刚常不坏。
如是成就十四愿,悉为菩提及含识。
南无闻名救厄者,南无世间慈悲父。
南无施我无畏力,南无令我满诸愿。
闻名见身心念者,南无一切无空过。
我今次第说所愿,尊应一一遍垂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南无闻名南无世间慈悲

南无(南無)nā mó
[梵Namas]亦译作“南膜”。佛教语。归命、敬礼、度我之意。表示对佛法僧三宝的归敬。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菩提达摩 ﹞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宋 薛季宣 《记游诗》:“遐观梦中梦,南膜佛因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南无天尊!果然善有善报,天理昭彰。”按,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六:“南无,或作南謨,或言南摸,皆以归礼译之。言和南者,讹也。”  ——《漢語大詞典》
闻名(聞名)wén míng
(1).听到名字或名声。《礼记·杂记》:“见似目瞿,闻名心瞿。” 孔颖达 疏:“闻他人称名与父名同。” 唐 柳宗元 《曹溪大鉴禅师碑》:“ 中宗 闻名,使幸臣再徵,不能致。”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三折:“闻名不曾见面,壮士为甚么不下山应武举去?”《新民晚报》1983.6.29:“难道是久仰山斗,见面不如闻名吗?”
(2).有名。《北史·魏南安王桢传》:“ 孝文 以 楨 孝养闻名内外,特加原恕。”《水浒传》第五八回:“众人説他的名字,聒得洒家耳朵也聋了,想必其人是个真男子,以致天下闻名。” 碧野 《芦沟桥情思》:“来到这闻名于世的 芦沟桥 ,最感兴趣的是数两边桥栏杆上的石狮子。”
名声;名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益知闻名,须有消息,不必期於颠沛而走也。” 唐 沈亚之 《冯燕传》:“ 冯燕 者, 魏 豪人,祖父无闻名。”  ——《漢語大詞典》
救 jiù《國語辭典》

救 [ jiù ]

  1. 制止、阻止。如:「救火」。《管子·立政》:「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2. 援助、使脱离困难或危急。如:「拯救」、「援救」、「营救」。《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3. 治疗。如:「急救」、「无药可救」。《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厄 è《國語辭典》

厄 [ è ]

  1. 樹木的節。《說文解字·?部》:「厄,科厄,木節也。」
  2. 災難、困難。《文選·左思·魏都賦》:「英辯榮枯,能濟其厄。」宋·蘇軾〈三槐堂銘〉:「盜蹠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3. 車轅前端套在牛、馬等頸上的橫木。《詩經·大雅·韓奕》:「鞹鞃淺幭,䩦革金厄。」通「軛」。
  1. 困窘的。如:「厄運」。唐·韓愈〈贈徐州族姪〉詩:「歲時易遷次,身命多厄窮。」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世间(世間)shì jiān
人世间;世界上。《百喻经·观作瓶喻》:“诸佛大龙出,雷音徧世间。”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三:“有饮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唐 裴铏 《崑崙奴》:“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 曹州 孟海 之犬也。世间非老奴不能毙此犬耳。” 宋 陆游 《高枕》诗:“高枕闲看古篆香,世间万事本茫茫。” 明 袁宏道 《寄散木》:“凡艺到极精处,皆可成名,强如世间浮泛诗文百倍。” 杨朔 《滇池边上》:“自古以来,人们常有个梦想,但愿世间花不谢,叶不落,一年到头永远是春天。”  ——《漢語大詞典》
慈悲 cí bēi
原为佛教语。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悲悯。《智度论·释初品中·大慈大悲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南朝 梁 沈约 《究竟慈悲论》:“慈悲之要,全生为重。” 唐 王维 《鷰子龛禅师》诗:“救世多慈悲,即心无行作。”《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尼师曰:‘出家人以慈悲方便为本,此分内事,不必虑也。’ 素香 拜谢。” 巴金 《家》二六:“太太,请你发点慈悲,可怜可怜我罢。”  ——《漢語大詞典》
父 fù/fǔ《國語辭典》

父 [ fù ]

  1. 称谓:➊ ​ 对爸爸的称呼。如:「父亲」、「养父」、「家父」、「继父」。《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➋ ​ 用以尊称亲族中男性的长辈。如:「伯父」、「叔父」、「舅父」、「祖父」。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父 [ fǔ ]

  1.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广韵·平声·麌韵》:「父,尼父,尚父,皆男子之美称。」《文选·成公绥·啸赋》:「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
  2. 野老的通称。如:「渔父」。《文选·潘岳·藉田赋》:「有邑老田父或进而称曰:『盖损益随时,理有常然。』」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