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雪中松柏不若贞,孔云后凋特晚耳,

舒岳祥宋代〕《诜十二弟以冬菊盆为余寿此花品金色而中心作

弟以冬菊为兄寿,临风多情为三嗅。
煌煌金碗覆金柈,葱管玲珑明艳透。
重阳曾见金佛头,顶似旋螺踊泡沤。
别有一种金荔子,心中簇簇高堆起。
此时众菊争纷敷,二品於中亦自殊。
况此千林骨立后,何从得此金覆盂。
从来菊号霜下杰,今当唤作雪中英。
雪中松柏不若贞,孔云后凋特晚耳,
冬岭落毛钗乱横。水仙山礬何足道,
此花便是梅花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雪中松柏不若后凋

雪中
唐 李益 暖川 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
唐 杜牧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 他年雪中棹,阳羡访吾庐。
唐 杜牧 郡斋独酌 旗亭雪中过,敢问当垆娘。
唐 李商隐 崔处士 雪中东郭履,堂上老莱衣。
唐 李山甫 山中览刘书记新诗 云外山高寒色重,雪中松苦夜声多。
《韵府拾遗 东韵》:方干诗湖边风力归帆上岭顶云根在雪中  ——《骈字类编》
松柏 sōng bǎi
亦作“ 松栢 ”。 松树和柏树。两树皆长青不凋,为志操坚贞的象征。《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栢之质,凌霜犹茂。” 清 方文 《送万茂先应征北上》诗:“同心指松柏,高言洽芝兰。”参见“ 松柏后凋 ”。  ——《漢語大詞典》
不若 bù ruò
(1).不如;比不上。《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不藉》:“夫福之求,不若行吾言之大德也;人之用,不若行吾言之和乐以死也。”《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今日事已分明,不若抽身回去。”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文三桥》:“先生视扇云:扇大佳,恐损坏,不若纱帽为凉快也。”
(2).不依顺;不顺遂。《书·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听罪。” 曾运乾 正读:“若,顺也。”《楚辞·天问》:“何献蒸肉之膏,而启帝不若。” 王逸 注:“若,顺也。”
(3).犹言不祥或不祥的事物。指传说中的魑魅魍魉等害人之物。《左传·宣公三年》:“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杜预 注:“若,顺也。” 杨伯峻 注:“不若,不顺,意指不利於己之物。” 汉 张衡 《西京赋》:“禁御不若,以知神姦。”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龙城柳石刻》:“谱 梅言 其地颇重此碣,谓可以辟不若,故游客每求拓本携之行篋。”
(4).不善,强暴。《商君书·慎法》:“外不能战,内不能守,虽 尧 为主,不能以不臣谐谓所不若之国。” 汉 王粲 《荆州文学记官志》:“虔夷不若,屡勘寇侮。”《新唐书·李晟传》:“昭文德,恢武功,威不若康不乂。”  ——《漢語大詞典》
贞 ( 貞 ) zhēn
贞 [ zhēn ]
  1. 坚定,有节操:忠~不渝。坚~不屈。~节。~士(忠贞之士)。
  2. 旧礼教中束缚女子的一种道德观念,指妇女不改嫁等:~女。~烈。~操(同“贞节”)。~淑。
  3. 占,卜,问卦:~卜。
  4. 古同“”,桢干(gàn)。
孔 kǒng《國語辭典》

孔 [ kǒng ]

  1. 窟窿、洞穴。如:「穿孔」、「針孔」、「毛細孔」、「千瘡百孔」、「無孔不入」。《列子·仲尼》:「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
  2. 孔子的簡稱。如:「孔廟」、「孔孟學說」。《淮南子·俶真》:「孔墨之弟子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世。」
  3. 姓。如漢代有孔融,唐代有孔穎達。
  1. 通達的。《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婼羌傳》:「去長安六千三百里,辟在西南,不當孔道。」
  2. 大。《老子·第二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1. 甚、很、非常。如:「需款孔急」。《文選·枚乘·七發》:「毅武孔猛,袒裼身薄。」《清史稿·卷二○·文宗本紀》:「甲子,詔軍務未竣,需材孔亟,其有知兵之人,所在保舉錄用。」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后凋(後凋)hòu diāo
见“ 后彫 ”。  ——《漢語大詞典》
特 tè《國語辭典》

特 [ tè ]

  1. 與眾不同的、超出一般的。如:「獨特」、「特等」、「奇特」。
  2. 雄性的。如:「特牛」、「特牲」。
  1. 特別。如:「特地」、「特意」。《文選·李密·陳情表》:「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2. 只、但。如:「不特」、「非特」。
  1. 配偶。《詩經·鄘風·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特。」
  2. 特務。如:「匪特」、「敵特」。
晚 wǎn《國語辭典》

晚 [ wǎn ]

  1. 黄昏、日落时分。《说文解字·日部》:「晚,莫也。」清·段玉裁·注:「莫者,日且冥也。」
  2. 夜间。如:「晚间」、「昨晚」。《水浒传·第一○回》:「李小二夫妻两个,捏著两把汗,当晚无事。」
  3. 对长辈的自称。如:「学晚」。《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极蒙台爱,恕治晚不能躬送了。」
  1. 将尽的。宋·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诗:「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2. 继任的、后来的。如:「晚娘」。《淮南子·本经》:「晚世学者,不知道之所一体,德之所总要。」
  1. 迟。如:「相见恨晚」。《孔子家语·卷三·弟子行》:「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
耳 ěr《國語辭典》

耳 [ ěr ]

  1. 人及动物的听觉器官与平衡器官。可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2. 凡器物两旁附有以便于提携的把手均称为「耳」。《易经·鼎卦·六五》:「鼎,黄耳金铉。」《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
  3. 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4. 姓。如明代有耳元明。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闻、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大夫,晋重列也。今无功而受,非晋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景王皇后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
  1. 位于句末,表决定的意思。相当于「矣」、「了」。《史记·卷一一○·匈奴传》:「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2. 位于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当于「而已」、「罢了」。《论语·阳货》:「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