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名-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 概括。如:「一般來說」。
-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樽 zūn《國語辭典》
樽 [ zūn ]
名- 酒器。《玉篇·木部》:「樽,酒器也。」《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名-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 連同。如:「和衣而眠」。
-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動-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形-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連- 之語音。
和 [ hú ]
動-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動-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泪 ( 淚 ) lèi《國語辭典》
- 「泪 」的异体字。
浇 ( 澆 ) jiāo
浇 [ jiāo ]
- 由上往下淋,洒:~花。
- 灌溉:~地。
- 把液汁倒入模型:~版。~筑。~铸。
- 刻薄:~薄。~漓。
坟土(墳土)fén tǔ
指墓葬。《后汉书·明帝纪》:“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 ——《漢語大詞典》
余 ( 餘 ) yú《國語辭典》
余 [ yú ]
代- 我,表第一人稱。《文選·班彪·北征賦》:「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文選·陸機·歎逝賦》:「余將老而為客。」
- 剩下、多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同「餘 」。
- 姓。如宋代有余靖。
余 [ xú ]
- 參見「余余」、「余吾鎮」等條。
餕 jùn《國語辭典》
馂 [ jùn ]
名- 剩余的食物。《说文解字·食部》:「馂,食之余也。」《礼记·曲礼上》:「馂余不祭。」
- 熟食。《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吾寡君闻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汉·何休·注:「馂,熟食。」通「飧」。
- 吃剩下的食物。《仪礼·士昏礼》:「媵馂主人之余,御馂妇余。」
分张(分張)fēn zhāng
(1).分散;散布。 三国 魏 钟繇 《檄蜀文》:“而 巴 蜀 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 唐 温庭筠 《李羽处士寄新醖走笔戏酬》诗:“檐前柳色分张緑,窗外梅花借助香。” 清 汪懋麟 《抵舍自嘲》诗:“数卷残书须次第,几竿乱竹任分张。”
(2).分离;离散。《宋书·王微传》:“昔仕京师,分张六旬耳。” 唐 李白 《白头吟》:“寧同万死碎綺翼,不忍云间两分张。”《剪灯馀话·鸾鸾传》:“百年伉儷,一旦分张,覆水再收,拳拳盼望。” 陈毅 《夕鹤词》:“似此负恩义,轻人只拜金。无奈两分张,高飞永别君。”
(3).指解散,遣散。《南齐书·萧景先传》:“周旋部曲还都,理应分张;其久旧劳动者,应料理,随宜啟闻乞恩。”
(4).分配;分施。《南齐书·张岱传》:“ 岱 初作遗命,分张家财,封置箱中,家业张减,随復改易,如此十数年。” 唐 元稹 《告赠皇考皇妣文》:“先夫人备极劳苦,躬亲养育。截长补败,以御寒冻,质价市米,以给餔旦。依倚舅族,分张外姻,奉祀免丧,礼无遗者。”
(5).指分脏。《元典章新集·刑部·骗夺》:“於 王二姐 牀上揣摸到籐箱一隻,於内抢讫钞六定,作六分分张。”
(6).分立。 唐 元结 《漫论》:“九流百氏,有定限耶?吾自分张,独为漫家。”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凡二十有二人,咸有赋咏, 燕 郊春事,朱邸谦光,诗虎酒龙,分张旗鼓。” 黄远庸 《铸党论》:“昔在专制之朝,门户分张,旗帜各殊。”
(7).分割;分裂。 唐 王续 《负苓者传》:“自 伏羲氏 洩道之密,漏神之几,分张大和,磔裂元气,使天下之智者诡道逆出。”《前汉书平话》卷上:“凭仗威雄势已休,只因不用直臣筹。可怜八尺英雄体,一旦分张与五侯。”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二折:“多不到半月时光,餐刀刃亲赴 云阳 ,高杆首吊脊梁,木驴上碎分张,浑身的害么娘碗大血疔疮。”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慈恩宗》:“在 玄奘 那时, 中 印 两方的佛学都已有了转变的机运, 中国 的是趋向于统一,而 印度 的却是逐渐的分张。” ——《漢語大詞典》
(2).分离;离散。《宋书·王微传》:“昔仕京师,分张六旬耳。” 唐 李白 《白头吟》:“寧同万死碎綺翼,不忍云间两分张。”《剪灯馀话·鸾鸾传》:“百年伉儷,一旦分张,覆水再收,拳拳盼望。” 陈毅 《夕鹤词》:“似此负恩义,轻人只拜金。无奈两分张,高飞永别君。”
(3).指解散,遣散。《南齐书·萧景先传》:“周旋部曲还都,理应分张;其久旧劳动者,应料理,随宜啟闻乞恩。”
(4).分配;分施。《南齐书·张岱传》:“ 岱 初作遗命,分张家财,封置箱中,家业张减,随復改易,如此十数年。” 唐 元稹 《告赠皇考皇妣文》:“先夫人备极劳苦,躬亲养育。截长补败,以御寒冻,质价市米,以给餔旦。依倚舅族,分张外姻,奉祀免丧,礼无遗者。”
(5).指分脏。《元典章新集·刑部·骗夺》:“於 王二姐 牀上揣摸到籐箱一隻,於内抢讫钞六定,作六分分张。”
(6).分立。 唐 元结 《漫论》:“九流百氏,有定限耶?吾自分张,独为漫家。”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凡二十有二人,咸有赋咏, 燕 郊春事,朱邸谦光,诗虎酒龙,分张旗鼓。” 黄远庸 《铸党论》:“昔在专制之朝,门户分张,旗帜各殊。”
(7).分割;分裂。 唐 王续 《负苓者传》:“自 伏羲氏 洩道之密,漏神之几,分张大和,磔裂元气,使天下之智者诡道逆出。”《前汉书平话》卷上:“凭仗威雄势已休,只因不用直臣筹。可怜八尺英雄体,一旦分张与五侯。”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二折:“多不到半月时光,餐刀刃亲赴 云阳 ,高杆首吊脊梁,木驴上碎分张,浑身的害么娘碗大血疔疮。”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慈恩宗》:“在 玄奘 那时, 中 印 两方的佛学都已有了转变的机运, 中国 的是趋向于统一,而 印度 的却是逐渐的分张。” ——《漢語大詞典》
及 jí《國語辭典》
及 [ jí ]
動- 到、到達。如:「及至」、「及第」、「推己及人」。《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鄭國遊人來及家,洛陽行子空歎息。」
- 趕得上。如:「及時」、「及早」、「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 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牽涉、發生關係。如:「波及」、「涉及」、「言不及義」。
- 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如:「兄終弟及」。《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 與、和。《書經·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唐·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野鸦(野鸦)
唐 杜甫 孤雁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唐 陆龟蒙 和袭美悼鹤 争奈野鸦无数健,黄昏来占旧栖枝。 ——《骈字类编》
唐 陆龟蒙 和袭美悼鹤 争奈野鸦无数健,黄昏来占旧栖枝。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