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讽 ( 諷 ) fěng
讽 [ fěng ]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诵(抑扬顿挫地诵读)。~咏。
- 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刺。~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喻(一种修辞手法,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一劝百。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称 ( 稱 ) chēng/chèn/chèng
称 [ chēng ]
◎ 适合:~心。~职。相~。匀~。对~。
◎ 同“秤”。
- 量轻重:~量(liáng )。
- 叫,叫做:自~。~呼。~帝。~臣。~兄道弟。
- 名号:名~。简~。~号。~谓。职~。
- 说:声~。~快。~病。~便。
- 赞扬:~道。~许。~颂。~赞。
- 举:~兵。~觞祝寿。
◎ 适合:~心。~职。相~。匀~。对~。
◎ 同“秤”。
鲍照 bào zhào
(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一带)人。晚年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后因刘子顼起兵谋反失败,被乱兵所杀。长于乐府和七言歌行。《拟行路难》为其诗代表作,另有《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名篇。明人辑有《鲍参军集》。 ——《漢語大詞典》
卧云(卧雲)wò yún
喻指隐居。 唐 白居易 《酬元郎中书怀见赠》诗:“终身拟作卧云伴,逐月须收烧药钱。” 唐 方干 《寄李频及第》诗:“弟子已攀桂,先生犹卧云。” 前蜀 韦庄 《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道开烧药鼎,僧寄卧云衣。” ——《漢語大詞典》
念 niàn《國語辭典》
念 [ niàn ]
动- 惦记、想念。如:「思念」、「挂念」。唐·白居易〈伤远行赋〉:「惟母念子之心,心可测而可量。」
- 忆念。佛教指将心清楚放在对象上而不忘失。如:「念佛」、「念施」。《大安般守意经·卷下》:「念出入息。」
- 吟诵、诵读。如:「念书」、「念经」、「念咒」。《红楼梦·第一四回》:「说著,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唤进来看视。」通「念」。
- 读、研习。如:「你现在念几年级?」、「他一念完中学,就开始工作了。」
- 反反复复述说著。如:「念念有词」、「她嘴巴一直念个不停」、「妈妈念你是为了你好。」
- 记住。《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怜爱。唐·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卢山〉诗二首之二:「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 极短的时间。如:「一念顷」、「念念分明」。《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一六》:「偈曰:『一念。』释曰:『此上品忍但一刹那,无长时。』」
- 念头、想法。如:「杂念」、「一念之仁」。《红楼梦·第四回》:「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
- 二十。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九出》:「凑著个韶阳小道姑,年方念八,颇有风情。」通「廿」。
- 姓。如北周有念贤。
袁 yuán《國語辭典》
袁 [ yuán ]
形- 衣服长的样子。《说文解字·衣部》:「袁,长衣貌。」
- 姓。如汉代有袁绍。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名-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 姓。如汉代有安成。
-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 加上。如:「安罪名」。
-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